張詩瑤


摘要: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土地利用發生較大的變化,土地供給與需求兩者的矛盾逐漸增加。關于城市土地利用變化研究的重點是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進程、影響與機制,能有效對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形成優化,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同時緩解資源壓力,解決環境約束問題,提升土地利用率。這已經成為目前研究熱點之一。同時,中國已經進入了快速城市化時期,城市的數量在快速擴張。其中,導致一系列的城市病、嚴重影響使用的城市土地結構、嚴重威脅城市化的健康持續發展。城市化在合理的比例中能有效提升土地集約利用,促進可持續性發展,形成與自然的互動關系。所以,對于如何提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的協調發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長沙市作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和城市化之間的發展協調情況,構造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綜合評價指標系統化的體系,建造關于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與城市化水平的多種因素綜合評價模型。并且利用耦合協調發展來評價模型,研究耦合協調發展差異,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關鍵詞:長沙市;土地集約利用;城市化;耦合協調發展
1、引言
在我國城市化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城市化的物質基礎是土地。孫敏義和孫鈺(2009)認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土地集約化對城市化發展。蔣南平和曾偉(2012)認為,城市建設用地和城市化有兩種集約和滯后狀態,在一定時期內呈U形。鄭華偉(2013)采用ADF檢驗方法研究江蘇省在時間序列中城市發展水平的穩定情況,同時使得土地集約利用和城市化的關系得到確認,城市化水平的長期提高將得到加強。
因此,長沙市應充分利用其區位優勢,特別是與珠江三角洲和長三角的歷史聯系,進行產業轉移和服務轉移,充分發揮其在大陸的作用。本文將分析長沙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分析兩者之間的差異和相關性,以了解該地區的整體發展。
2、研究方法
2.1、構建評價指標
按長沙市自身特點,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如下:
2.2、數據來源與方法
基于社會經濟數據,結合目前土地集約利用研究及他人研究成果,按長沙市自身特點,選取指標,利用熵值法,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最后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計算得到耦合協調結果。
3、結果與分析
3.1城市化與土地集約利用綜合指數分析
從圖3.1中可以看出,長沙市土地集約利用和城市化水平得分呈上升的總體趨勢。結果表明:2000-2017年,長沙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強度呈現不同軌跡,大致可分為慢落型、慢升型和突變型三種。除個別城市在幾年內發生變異外,長沙市的集約用地水平普遍提高。基于長沙市城市化趨勢的特點及其特殊的制度性特點,其總體也呈上升趨勢。
3.2.耦合協調性結果
根據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和城市化水平的評價值,在標準化過程后,利用協調度計算公式,得出長沙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發展的協調度。由此可見,長沙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協調程度普遍有序發展,二者協調性不斷提高。由于長沙市的特殊地理特征和歷史發展進程,2000—2002緩速上升,2003—2009基本保持平緩狀態,2010該年有所下降并且之后3年保持該狀態,之后緩速上升。其中,2010年長沙推進城中村改造試點工作以及城市建設“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的實施,對用地開發容量上浮比例進行分級管理,合理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使得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并且大力提高的二者的協調程度。從2013年開始,該市持續了高程度的協調性,在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方面,很大程度上土地利用的城市化要求也被滿足。這與長沙市在城市化進程中對于各種產業項目、國土部門與自然資源部門的積極協調發展,以及對其的正常使用方面進行科學合理地控制是密不可分的。2015-2017年二者的協調程度上升速度略有下降,雖然長沙城市化率突破50%,但人口城市化和經濟城市化在期間波動較大,土地利用效率也有小幅度的下降,使得其協調程度的增長速度下降。
4、建議
長沙市土地集約利用和城市化水平耦合程度呈上升趨勢,但速度較為緩慢。城市發展的基礎是區域,區域系統的中心是城市。區域發展規劃是城市發展的基礎,需要各城市協調優勢。長沙市應該從優化和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并且在城市化進程中注重加強社會建設,避免差距過大的利益分配,避免兩極分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群眾最低生活需求,綜合發展有效提升整個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孫鈺,孫敏義.城市化與我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問題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2(5):37-40.
[2]蔣南平,曾偉.土地資源與城市化發展:理論分析與中國實證研究[J].經濟學家,2012,2(4):52-62.
[3]鄭華偉,劉友兆.江蘇省城市止地集約利用與城市化關系的計量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3,22(8):1029-1025.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