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龍才

搬遷到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廣場上的“京電”號小火輪
1983年8月23日,南京市文物普查的工作人員登上停在連云港灌南縣鹽河岸邊編號為“蘇淮605”的柴油機船,這艘鋼制船只的主人是灌南鴻遠船舶運輸有限公司。經過文物工作者現場勘查比對,并與船主交流溝通后,確認這艘外表略顯落魄的貨運船就是解放南京的“渡江第一船”。至此,幾經波折后,終于在灌南找到在渡江戰役中叱咤風云的“渡江第一船”。
1949年初淮海戰役結束后,全線收縮江南的國民黨軍,企圖憑借“長江天塹”阻止解放軍渡江南進。4月20日,國共雙方代表談判商定的《國內和平協定》遭到國民黨政府的拒絕。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在“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口號聲中,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以雷霆萬鈞之勢,在西起江西九江、東至江蘇江陰的千余里戰線上,強渡長江天險,打響了著名的渡江戰役。蔣介石苦心經營的所謂“立體防線”,在我軍強大的攻勢面前土崩瓦解。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國民黨22年來的統治中心南京,宣告了蔣介石集團22年反動統治的覆滅。
在解放南京的渡江戰役中,誕生了“渡江第一船”,它的名字叫“京電”號小火輪。
“京電”號小火輪原名“云泰輪”,船長23.1米,寬 4.25米,噸位49.84噸,排水量41.4噸。1925年,該船在上海沈寶記船廠進行大修,是上海順泰航運公司創始人趙章麟從英國人手中購入。這艘鋼制蒸汽船在當時算得上是最先進的船,主要從事漢口至上海間貨物運輸。1937年上海淪陷,如同民族的劫難一樣,小火輪落入日本人手中,從此開啟了一段被日寇驅使運輸貨物的屈辱歲月。抗戰勝利后被國民政府首都電廠(位于南京下關)收購,更名為“京電”號,負責運送煤炭。渡江戰役前夕,國民黨軍隊為了阻止解放軍渡江,將江北的小船就地燒毀,稍大的船只全部拖往南岸,集中看管。此時的長江北岸,已經沒有可以渡江作戰的船只。首都電廠以運煤發電需要為由,將“京電”號留在了中山碼頭。
1949年4月,陳毅、粟裕、譚震林等領導的第三野戰軍,通過中共地下黨與首都電廠取得聯系,要求盡快將停泊在中山碼頭的船只開到江北,迎接解放大軍過江。
據當時參與尋找渡船的人民解放軍第一〇三師偵查科長沈鴻毅回憶,1949年4月22日,準備渡江的第三野戰軍得到了首都電廠地下黨員和電廠進步工人的幫助,廠長韓德舉主動為解放軍提供了“京電”號小火輪。當晚,駕駛“京電號”的駕駛員黃興發,機輪手戴仁邦,司爐工吳誠聚,水手黃紀發、繆金泉,船工鈕其郎,將停在中山碼頭的“京電”號小火輪,以最快速度生火開船,開往江北浦口碼頭。就這樣,“京電”號作為南京解放進程中的“渡江第一船”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作為渡江解放南京的第一支部隊,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三十五軍第一〇三師的120名解放軍指戰員迅速登上“京電”號,架起了數挺機槍,在夜色中駕船劈波斬浪,奮勇駛向南岸,在中山碼頭登陸。攻占國民政府總統府的解放軍三野三十五軍一〇四師三一二團的絕大部分指戰員,都是由“京電”號運送過江的。4月26日,鄧小平、陳毅等到達長江北岸浦口碼頭,欣然乘坐“京電”號渡過長江見證南京解放。渡江戰役期間,“京電”號來回數十趟,先后有16名船工參與運輸工作,運送了1400多名解放軍指戰員渡過長江進入南京城。
新中國成立后,首都電廠更名為南京下關發電廠,“京電”號更名為“京電1號”,但人們仍然習慣稱它為“京電”號小火輪。自此,它猶如一名脫下軍裝的老兵,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繼續發光發熱。“京電”號承擔電廠運煤任務的同時,還承擔救急搶險工作。1954年長江一帶遭遇特大洪澇災害,“京電”號奉命往返于南京和馬鞍山之間,發揮了抗洪救災的重大作用。
上世紀70年代,隨著下關電廠運輸煤炭的船只改造升級,運煤船從燒煤改為燃油,燃燒煤炭的“京電”號失去了用武之地。1973 年“文革”中,“京電”號離開了它服役近30年的南京,被調撥支援淮陰發電廠,船號更名為“淮輪555”。1978年,為支援蘇北地區的水運事業,又被調撥給灌南鴻遠船舶運輸有限公司。1984年,“京電”號調整船號為“蘇淮605”。
1979年,“京電”號經歷了動力改造?!霸谟媱澖洕鷷r代,煤炭資源很緊張,燒煤的小火輪難以適應運輸需要,為節約資源,提高小火輪的運載量,公司將燒煤炭的蒸汽機改為燒柴油的柴油機?!睍r任灌南縣鴻遠船舶運輸有限公司黨支部副書記杜恒進回憶了小火輪動力改造過程。嚴格來說,此時的“京電”號已不是“小火輪”了,而是一艘燃油的“機動船”,之所以還叫“小火輪”,只不過是人們習慣了對它的愛稱。
改造后的“京電”號宛如一匹脫韁的駿馬,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作為船隊的“火車頭”,“京電”號一次可以牽引12條貨船。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京電”號更是多拉快跑,輾轉在華東地區江河湖海眾多港口間,運送農副產品、煤炭、建材等貨物。在灌南的20年時間里,累計為地方創造運輸產值1800多萬元,并且一次次圓滿完成了洪澤湖抗洪救災、內河破冰疏航等艱巨任務。
1986年,灌南縣人民政府將“京電”號作為“不可移動文物”,評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從此,對“京電”號的保護被納入《文物保護法》的視野。1996年,隨著灌南縣由淮陰市管轄調整為連云港市管轄,“京電”號又被改編為“連拖 204”。1997 年,“京電”號正式退役,靜靜地躺在鹽河中。1998年,“京電”號被列為連云港市國防教育基地。2003年10月,灌南縣對“京電”號的船體、甲板、船舷、頂棚等按原狀原貌進行了維修保護,成為灌南縣流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命名為連云港市青少年校外活動示范基地。2006年,“渡江第一船”事跡被制作成記錄片《京電號的故事》在全國播出。
2009年,在迎接新中國成立暨南京解放60周年之際,“京電”號小火輪從灌南回到闊別36載的南京,作為渡江勝利暨南京解放的重要見證,永久陳列在渡江勝利紀念館的廣場中央。2011年11月全國革命文物定級工作中,“京電”號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近百年間,歷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洗禮的小火輪,不僅承擔拉貨載物的運輸使命,還承擔抗洪救災、破冰疏航等急難險重任務,先后經歷了兩次更名、四次更換編號和一次大的發動機更換,其間還經歷了數次修補,最后從水上轉戰到岸上,用它傳奇的一生,向世人講述開天辟地的戰爭年代、改天換地的社會主義建設年代和翻天覆地的改革開放年代的紅色故事。
歷經百年滄桑,小火輪的“身子骨”已經大不如前。為迎接建黨百年,從2019年10月起“京電”號就啟動了大規模修繕工作。經過一年多的修復,如今的“京電”號煥然一新,以昂揚的身姿屹立在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展廳內,再現了“渡江第一船”昔日風采,以新中國誕生見證者、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多重身份,重新接受廣大市民的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