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羅,馬媛媛,董艷平
(江蘇省南京環境監測中心,江蘇 南京 210013)
南京地處長江下游中部地區,境內有長江、淮河、太湖三條水系,其中長江水系是南京市的主要水系,涉及流域面積6287.7 km2[1]。入河排污口作為直接將污水排入水環境的污染源頭,時刻影響著水環境質量,監測數據質量則直接關系到政府環境決策的科學準確[2,3]。因此,落實入河排污口監測質量控制,提高監測數據的代表性、準確性,是防治水污染,提升水環境的關鍵。
入河排污口是指直接或者通過溝、渠、管道等設施向江河、湖泊(含運河、渠道、水庫等水域)排放污水的排污口[4]。根據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要求,確定的監測對象主要有:工業企業污口,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排口,農業農村生產生活和城鎮生活污水排口,雨洪排口(工業、建筑、居住區和其他雨洪排口),溝渠、河港排口,礦井、尾礦排口,港口碼頭排口和其他排口。
根據實施方案要求,監測指標主要包括流量指標和水質指標,同時應記錄色嗅味等感官描述。水質指標主要包括pH值、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總氮等,行業特征明顯的入河排污口,按照行業排放標準加測特征指標。
按照《污水監測技術規范》(HJ 91.1-2019)、《環境水質監測質量保證手冊》(第二版)要求執行。
為掌握入河排污口監測的質量情況,對3家第三方檢測公司負責的11個入河排污口進行了現場采樣核查和實驗室質控比對,具體包括監測方案制定、儀器校驗及準備工作、現場監測和實驗室數據處理等。
參照《國控重點污染源監測質量核查辦法(修訂)》[5]規定,進行44項樣品比對,發現總體比對合格率為70%,具體比對合格情況見表1。從監測項目統計來看,化學需氧量比對11組,合格率為63.6%;氨氮比對11組,合格率為36.4%;總磷比對11組,合格率為81.8%;總氮比對11組,合格率為100%,具體見表2。

表1 第三方檢測公司數據比對

表2 第三方檢測公司的監測項目比對結果
監測方案的內容應包括單位基本情況、監測點位、監測指標、監測頻次、采樣和樣品保存方法、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等[6,7],但入河排污口監測中部分監測點位存在偏差,與相近的泵站排口混淆,甚至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此外,監測指標不全,大部分只監測常規五項指標,污染物特征指標選取對應性不足。如鋼鐵行業中,只有3個排污口加測了石油類,未監測金屬類指標;石化行業中,只有2個排污口加測了石油類、金屬以及酚類,未按照相關排放標準監測苯系物、氰化物等特征指標。
(1)采樣器具和儀器準備不全。缺少采樣勺、漏斗、流量計、水溫計等儀器設備。
(2)采樣操作不規范?,F場采樣時,未進行水溫測試;pH測試前未進行校準;監測項目未采集全程序空白或現場平行樣品等。
(3)現場采樣記錄信息填寫不完整。采樣記錄未在現場填寫氣象條件、采樣方式、流量等。
(4)樣品保存和運輸不規范。存在未添加保存劑、未攜帶用于冷藏保存的保溫箱等設備,有的保溫箱內沒有顯示保存條件的溫度計等。
近年來,環境檢測機構發展迅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專業人員相對緊缺,且流動性大,管理大多是定人定崗,工作職責相對固定[8,9],無法滿足迅速增長的檢測需求,造成采樣人員不能持證上崗,或是持證過多,“多面手”精力分散,無法面面俱到。與此同時,采樣人對水質采樣技術存在輕視,認為其簡單卻繁雜,造成積極性不強,缺乏細致耐心,未進行系統、全面地梳理和學習水質采樣技術規范和標準等。
監測方案是監測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它的完整性、合理性關系著監測目的是否能達成,一旦排污單位生產工藝或處理設施發生改變,相應地執行標準也要隨之改變,監測點位錯誤,監測指標不全等,將影響監測數據的質量。因此,要加強前期的資料查找與現場調查,收集入河排污口的經緯度、污染來源、行業類別、生產工藝、污染處理設施等資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分析,根據入河排污口類別,針對性地制定出全面合理的監測方案。現場采樣時,及時核實點位是否正確,根據現場情況進行調整,以確保污染物特征指標選取具有代表性,可以真實地反映入河排污口的排污狀況。
加強對環境監測的質量控制的監督管理,針對人員責任、持證上崗、人員能力等建立個人檔案。同時,制定監督考核辦法,設立質量監督員,結合定期巡查和臨時抽查,根據相關標準規范,對人員持證、現場采樣和實驗室分析予以定性評判和定量考核,及時公開考核結果,獎優罰劣,從而提升監測人員的質量意識,保證現場采樣過程的規范性,保障監測數據的代表性和準確性。
(1)提高采樣人員對水質采樣工作的重視度?,F場采樣的規范與否切實影響監測數據的質量,水、氣、噪聲采樣,不存在高低貴賤,均應認真對待。采樣操作、樣品保存不規范可能造成數據誤差,如質控比對中氨氮合格率僅為36.4%;現場記錄填寫不完整可能無法溯源解釋數據異常,這些基本都是細節性問題,只要加強自身主動性與責任心,定能有所改善。
(2)定期開展專題集中培訓。針對現場采樣器具準備、現場監測項目測試、采樣操作規范性、監測記錄填寫等問題,圍繞標準規范、操作實務等重點環節,采取“你說我聽”和“你問我答”相結合的方式,促進技術人員學習和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升。
開展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是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的一項重要舉措,是保護好長江水生態環境的基礎性工作[10]。排查整治工作依托于監測數據,系統分析監測中存在的問題,提升長江入河排污口的監測質量,對于持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