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林,徐發昭,李美瑞
(1.濱州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0;2.西北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3.山東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境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基于生態經濟的重要地位以及當前發展存在的困惑,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問題逐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萊斯特·布朗[1]指出:生態經濟是一種能夠維系環境持續不斷地發展的經濟,它是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又不會危及子孫后代滿足自身需求的前景經濟。茍廷佳等[2]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為目標,對生態經濟帶利用生態文明綜合指數進行了綜合評價;孔偉等[3]對淮河生態經濟帶的土地利用的城鎮化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張靜等[4]在漢江生態經濟帶城市效率的研究文章中利用模型分析方法進行了漢江生態城市的調度,并且提出了寶貴的建議;李小龍[5]對黃河及其周邊經濟與人口進行了研究;韓文潔、Chenguang L、Zhang P討論了黃河流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6,7]。
從上述研究來看,對于高質量發展的評價和衡量已經取得豐富的成果,但對于城市層面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以山東省濱州市各縣域為研究對象,探討濱州市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及時空分異,通過創建一定的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對2013~2018年濱州市7個縣市區高質量發展進行量化評價。
通過對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研究,分析濱州市生態經濟發展現狀,分別評價濱州市各縣市區在2013~2018年的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得分和各子系統的綜合得分。從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和資源等4個子系統出發,選取了24項指標進行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濱州市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
本文選取濱州市7個縣市區為研究對象,研究所用數據來源于濱州市統計局網站,部分數據來源于各縣市區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濱州市2013~2018年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為基礎,從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和資源四個系統層面構建濱州市的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評價體系,對濱州市的生態經濟發展狀況進行評估。
本文通過層次分析法[8]選取了濱州市生態經濟的指標體系,具體從社會、經濟、生態和資源四個子系統建立起研究框架,運用極差、標準差等方法,對濱州市各縣市區生態經濟發展質量時空分異進行定量分析,對比不同時空各縣市區生態經濟發展質量的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9]計算出了應該選取的各成分的成分矩陣和各主成分的變換系數。運用綜合指標法[10,11]確定每個指標的權重,并通過分級分出等級,最后統計借助ArcGIS軟件進行空間可視化表達,分析濱州市生態經濟發展質量的空間格局和時間演變規律。
利用層次分析法構建層次結構模型,根據矩陣相關原理構造出各個指標的判斷矩陣,并根據各個層次進行各指標項的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如果出現不一致情況需要進行位置調整,最后根據各指標層的層次總的排序及各層次的一致性檢驗,運用Matlab軟件平臺進行代碼運算,得到出各準測層的指標權重,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濱州市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權重
將各指標項進行統一量綱處理,計算出統一量綱條件下的濱州市各縣區經濟指標數據,然后計算出主成分函數。主成分F1反映了濱州市各縣市區的經濟增長的速度與潛力,主成分F2反映了濱州市各縣市區環境保護狀況,主成分F3反映了濱州市各縣市區進出口經貿情況。最后得到濱州市各縣市區的生態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和排名。如表3所示。

表3 各縣區經濟發展水平評價結果
從綜合得分來看,濱州市各縣市區生態經濟發展質量得分最高的是鄒平市,其次為濱城區,陽信縣的生態經濟發展質量得分較低,生態經濟質量由高到低排序為鄒平市、濱城區、博興縣、無棣縣、惠民縣、沾化區、陽信縣。究其原因,鄒平市的經濟增長與潛力得分遠遠高于其他縣市區,濱城區位居次席,陽信縣的得分最低。陽信縣的人均生產總值僅為鄒平市的1/3,居民可支配收入濱城區為31103元、無棣縣為29159元,而沾化區為25561元、陽信縣為23062元,差距比較明顯。各縣市區的生態環境質量方面,濱城區比較注重環境保護工作,無棣縣、沾化區、陽信縣的環境質量稍差,鄒平市、博興縣、惠民縣的環境質量較差。濱州市各縣區進出口經貿情況,鄒平市、濱城區比較注重進出口貿易,無棣縣的進出口稍微欠缺。
將各縣市區生態經濟發展質量評價得分,利用ArcGIS軟件進行可視化表達,更為形象直觀地展示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格局,如圖1所示。

圖1 研究區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結果
本研究以時間尺度分析濱州市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演變規律,以濱州市2013~2018年的統計年鑒數據為基礎,選取4個子系統,24項指標進行分析。將評價體系的原始數據統一進行量綱化的處理得到數值分布于-1~1之間的數據集合。
根據綜合評價法的相關運算,計算出2013~2018年的生態經濟評價體系的結果。主成分G1反映了濱州市生態經濟的發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質量的水平,主成分G2反映了濱州市的環境保護的發展狀況,主成分G3反映了濱州市生態資源提供的力度,濱州市年度變化指標體系如表4所示。

表4 濱州市生態經濟高質量評價體系結果
根據2013~2018年濱州高質量發展各維度指數及整體情況,可以得出,濱州高質量發展水平逐年呈上升趨勢,總體而言發展較好。在經濟發展水平發展方面,GDP逐年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產總值不斷增加,GDP由2013年的2192.84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2640.52億元,增加了447.6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由2013年的57747元發展到2018年的67405元,人均增加了近1萬元。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也由28363元增加到35049元,這些數據表明濱州市的經濟發展比較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好轉。
在環境保護方面,濱州市的第三產業占比由39.06%到46.26%,工業COD的排放量由12760.06 t減少到8330.16 t,固體廢棄物的利用量由2013年的664.09萬t增加到2018年的2935.94萬t。然而煙塵排放量由2013年的21841.56 t增加到2015年的94304.22 t然后減少到2018年的36354.5 t,工業SO2排放從2013年的80330.18 t增加到2016年的157495.37 t再到2018年的72459.28 t,種種跡象表明濱州市對環境保護的力度有所增加。
在生態狀況方面,濱州市水資源有2013年的10.16億m3增加到20.2億m3,綠化覆蓋面積由12714 hm2增加到13132 hm2,公共綠地面積由2013年的2913.3 hm2增加到2018年的3240 hm2,海水養殖面積由74343 hm2減少到72061 hm2。
總體可知,濱州市的生態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圖2),這與政府提倡的節能減排的政策相一致,而且最近五年濱州市的生態經濟主成分綜合得分接近翻了一番,這表明濱州市的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升,經濟發展是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逐步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的、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的道路。

圖2 濱州市生態經濟質量發展評價綜合得分
濱州市的生態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存在差異。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得分最高的是鄒平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較高。濱城區的生態經濟發展水平次之,其中得分較低的是惠民縣和陽信縣,這兩個縣區的經濟發展指標和生態環境指標的主成分分析的數值都較低,表明這些地區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亟需提升。
從時間尺度來看,濱州市生態經濟發展質量勢頭良好。對外投資貿易總額呈現翻倍的增長,全市的GDP增長速度也比較快,地方財政收入2018年相對于2013年出現1.5倍的增長,旅游收入出現2倍增長,居民可支配收入出現年均2000元的增長。濱州市的生態環境向好趨勢明顯,建成區的綠化覆蓋、園林綠地面積、公共綠地面積逐年增加,工業排放的COD逐年減少,工業煙塵的排放量自2016年出現急劇下降的趨勢,工業SO2的排放也從2014、2016年出現兩次高峰,其他年份的排放量相對來說比較少,固體廢棄物的利用量出現了5倍的翻越,表明濱州市最近幾年一直抓生態經濟發展質量提升工作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
濱州市的發展要以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為原則。發展要以綠色可持續為前提,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滿足當代人的需求,更要滿足子孫后代可持續發展,把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首要位置和突出位置,正確平衡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努力實現經濟的科學可持續發展。
濱州市處于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半島藍色海洋經濟區,應該以此作為切入點,在做好內陸型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臨港產業,發揮區域優勢,拓展發展空間,推動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充分發掘農業農村自身潛力,落實完善惠農政策,逐步開展農村土地整治,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將城市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科學引導農村農業勞動力有序轉移,形成城市與農村統籌發展、協調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