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娜,張 杰
中國正統譜系中的 “藝術”,主要指在中國官方正統思想觀念中對藝術起源、衍變、特質、范疇的界定與闡釋。這種藝術是相對于民間的多元藝術而言的,是中國古代國家層面建構出的文化思想體系中的藝術。具體而言,它以中國歷代官修史書中的藝術列傳、術藝傳、方技傳、藝文志,官修目錄學著作,以及文人士大夫文集中有關藝術評價等文獻為載體,包含諸如形家地理、風角星象、藥理醫術、建筑機巧之技與書畫、篆刻、音樂、雜技等休閑娛樂等藝術。近代以降,中國正統的藝術觀念受到西方藝術觀念的影響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近現代中國正統譜系中的藝術,則以西方藝術譜系為指導,以官修的書籍目錄和教育體制中的學科體系構架為載體,建構出卓具現代意義的藝術譜系,設置了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五個一級學科。
從詞源上看,中國正統觀念中將 “藝”與技能、方術聯系在一起?!八嚒弊州^早出現于 《周禮》中?!吨芏Y·保氏》曰:“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雹伲矍澹輰O怡讓:《周禮正義》卷二十六 《地官保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010頁。此將藝視為儒家的六種技能技藝?!墩撜Z·子罕》卷五:“子云:‘吾不試,故藝?!雹冢蹪h]鄭玄注、[清]劉寶楠注:《論語正義》,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178頁。此處的藝指向了技能。東漢許慎 《說文解字》將埶釋為種。五代徐鍇 《說文解字系傳》闡釋道:“埶,種也。從坴丮,持種之。詩曰:‘我埶黍稷?!煎|曰: ‘坴,土也,今俗作藝。’”①[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系傳·通釋》第六卷,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56頁。其后清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又進一步加以解釋:“‘埶,種也’,齊風毛傳曰:‘蓺,猶樹也。樹種義同。’……唐人樹埶字作蓺,六埶字作藝。說見 《經典釋文》……周時,六藝字蓋亦作埶。儒者之於禮樂射御書數,猶農者之樹埶也?!雹冢蹪h]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卷三下,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版,第113頁。徐鍇、段玉裁等將埶釋為手持種子入土之意。段玉裁更將埶字與儒家的六藝聯系起來。 《孟子·滕文公上》卷五曰:“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③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卷五 《滕文公 (上)》,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125頁。此將藝指向了稼穡農耕之技。這顯然與傳統的農耕文明有關。④參見彭兆榮 《藝者,農也》,《民族藝術》2019年第2期。
“藝”字產生之初,不僅指向技術,還指向儒家的六種經典,即 《詩》 《書》 《禮》《易》《樂》《春秋》?!稘h書·藝文志》言:“凡六藝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雹荩蹪h]班固:《漢書》卷三十 《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1723頁。此處的 “六藝之文”可以理解為與儒家六藝相關的文獻,也可闡釋為六藝本身就是以文獻的形態存在的??梢姡八嚒弊衷诋a生之初,即被統治階級賦予了權力意志,成為傳播思想與文化的一種載體。也因此,清章學誠云 “夫六藝為文字之權輿,《論語》為圣言之薈萃”⑥[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二 《內篇二言公 (上)》,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104頁。,將六藝視為儒家思想的精粹。
而 “術”字則較早出現于 《禮記》中。《禮記·鄉飲酒義》曰:“古之學術道者,將以得身也。是故圣人務焉?!碧瓶追f達疏曰:“術者,藝也。言古之人學此才藝之道也?!畬⒁缘蒙硪病^使身得成也。此謂賓賢之人有術道?!雹撸蹪h]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卷六一 《鄉飲酒義》《十三經注疏 (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第1683頁。漢許慎 《說文解字》將術解釋為:“術,邑中道也,從行術聲。”清段玉裁注曰:“邑,國也。引申為技術?!雹啵蹪h]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卷二下,第78頁??梢?,術字最早指的是圣人成身的實用價值,“術”與“藝”的含義相類,可以引申為技術。莊子《南華真經》云:“故通於天者,道也;順於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義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⑨陳鼓應注譯:《莊子今注今譯》外篇 《天地》,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47頁。莊子較早地將 “藝”與 “技”結合,并與統治者的思想與品德結合起來。
藝術是一個具有活態流變性的演進范疇?!八嚒弊衷谀夸泴W著作中作為單獨的目錄門類出現,始于 《七略》。漢劉歆 (約前53—23年)在 《七略》中設立六藝略,確立了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六分法的分類體系。漢班固 (32—93年)的 《漢書·藝文志》承襲 《七略》的六部分類法,將當時的官藏圖書分為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六大類,于六藝類中收錄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共一百零三家,開始以藝為典籍文章冠名?!镀呗浴放c 《漢書》都將 “藝”指向了儒家典籍。此亦可見出,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影響下,儒學經典的地位持續上升,“藝”也指儒家的政治思想與文化主張。
漢代將儒家的六藝、六經視為 “藝”。漢末魏晉時期,是一個藝術快速繁榮演變的時期。當時的帝王貴胄與文士墨客大量參與到書畫音樂等藝術活動中來,史書中藝術的各個子門類開始不斷細化,融入更多的音樂、書畫等元素。梁沈約的 《宋書》即將書法、音律納入藝術的范疇,展現出鮮明的時代文化特色。藝術二字并舉,較早出現于南朝宋范曄 (398—445年)的 《后漢書·孝安帝紀》:“詔謁者劉珍及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脫誤,是正文字?!雹伲勰铣に危莘稌献?、[唐]李賢等注:《后漢書》卷五 《孝安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15頁。《后漢書·伏湛傳》曰:“永和元年,詔無忌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藝術。”唐李賢注云: “藝謂書、數、射、御,術謂醫、方、卜、筮?!雹冢勰铣に危莘稌献?、[唐]李賢等注:《后漢書》卷二六 《伏湛傳》,第898頁。此 “藝術”指各種實用的技藝和方術,與傳統的巫文化相關聯。
《舊唐書》成書于后晉開運二年 (945年)。其對藝術的闡釋,主要體現在 《經籍志》與 《方技傳》中。 《舊唐書·經籍志》于丙部子錄設有雜藝術類,收錄投壺、棋、博弈等游戲技藝之書,將雜藝術指向游戲之用。《舊唐書·方伎傳》收錄方伎名家29人,囊括精通天文、算歷、醫術、占相、符箓、陰陽、五行等技能之人,其中還包括僧道之人。其方技的范疇與 《隋書·藝術傳》 《北史·藝術傳》中的藝術范疇大體相類。也就是說在五代時期的官方文化觀念中,方技與藝術所指的內容是相等的,指向了技術之用;而雜藝術則指向消遣游戲。由此可見,由唐至五代藝術觀念發生了細化與轉型,開始與傳統的方技有意識地加以區別了。
《新唐書》是歐陽修、宋祁等人于嘉祐五年 (1060年)纂成的官修史書。該書以 《舊唐書》為底本,設置了方技傳,收錄22人。首先, 《新唐書》認為方技包括 “卜、相、醫、巧”等 “技”③[宋]歐陽修:《新唐書》卷二〇四 《方技傳》卷首序,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5797頁。的范疇。其次,就性質而言,方技上天賦予之技,“自顯於一世,亦悟之天”④[宋]歐陽修:《新唐書》卷二〇四 《方技傳》卷首序,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5797頁。,并非是后天的訓練所能獲得的。再次,就地位和功用而言,《新唐書》認為方技若 “士君子能之,則不迂,不泥,不矜,不神;小人能之,則迂而入諸拘礙,泥而弗通大方,矜以夸眾,神以誣人,故前圣不以為教,蓋吝之也。若李淳風諫太宗不濫誅,許胤宗不著方劑書,嚴譔諫不合乾陵,乃卓然有益于時者,茲可珍也。至遠知、果、撫等詭行幻怪,又技之下者焉?!雹荩鬯危輾W陽修:《新唐書》卷二〇四 《方技傳》卷首序,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5797頁。這就從政治思想的層面,肯定了方技的教化之用,認為方技有裨于社稷,應該加以重視,而為君子所用。《新唐書·藝文志》于丙部子錄設有雜藝術類⑥[宋]歐陽修:《新唐書》卷五九 《藝文志雜藝術類》,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509頁。。其雜藝術類不僅因襲 《舊唐書·藝文志》雜藝術類中的投壺、博戲、棋藝等門類,還增加了大量的畫作、畫評、射藝等門類。從中也可見出隨著經濟的發展,宋朝初年的雜藝術門類更加豐富多元了。
宋人對于藝術內涵的認知,還可從 《宋史》中得以清晰地展現?!端问贰酚韶┫嗝撁摰扔谠┲琳?(1343年)主持修撰,是二十五史中規模最大的一部官修史書。《宋史》于卷四六一到四六二設有方技傳二卷,收錄精通陰陽術數醫藥等36人;還于列傳中對藝術偶有提及?!端问贰⒑矀鳌罚骸扒鲁?,令太常寺考較翰林醫官藝術,以翰為優,絀其業不精者二十六人。”⑦[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四六一 《劉翰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3505頁。《宋史》將醫藥納入藝術范疇?!端问贰に囄闹尽酚诰矶倨呤珍涬s藝術類116部,包含射藝、名畫、畫評、書學、棋法、行酒令、游戲雜耍、木材、韻律、漆藝、養馬經等門類。相較于唐人的雜藝術而言,宋人對于雜藝術的收錄門類更廣,內容更豐富,趣味性、游戲性也更高,體現出宋代經濟與文化的繁榮。
《元史》是明宋濂、王祎等奉旨編撰的史書。該書設有方技列傳,并附錄工藝傳于其后。《元史·方技傳》卷首序曰:“方技 〔工藝附〕自昔帝王勃興,雖星歷醫卜方術異能之士,莫不過絕於人,類非后來所及,蓋天運也。元有中土,巨公異人,身兼數器者,皆應期而出,相與立法創制,開物成務,以輔成大業,亦云盛哉。若道流釋子,所挾多方,事適逢時,既皆別為之傳。其他以術數言事輒驗,及以醫著效,被光寵者甚眾。舊史多闕弗錄,今取其事跡可見者,為方技篇。而以工藝貴顯,亦附見焉。”①[明]宋濂撰:《元史》卷二〇三 《方技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4535頁。《元史》認為方技之人的異能是天運造化之工,而非后天學習之技。方技的功用在于開物成務,輔助君王,成就大業。就地位而言,元時身懷絕技的方技之士繁多,并在技能方面多有所創制,也因此而蒙受恩寵,封官晉爵。《元史·方技傳》認為釋道之流雖然多有方技異能,然與方技名家終究有別,故將其并入釋老列傳之中。此相比 《舊唐書》將僧道之人亦納入方伎傳而言,有了更為明晰的對于工藝的劃分?!对贰すに噦鳌穼⑽淦鳈C巧、醫藥、畫塑等技藝,從傳統的陰陽術數等方技的門類中獨立出來,呈現出明顯的分類意識,以及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相融合的特色。
由清張廷玉主持修撰的官修史書 《明史》,于清順治二年 (1645年)開始修纂,到乾隆四年 (1739年)方始刊行,浸潤了清朝前期的權力意志與文化思想。《明史·藝文志》于子部目錄類收錄儒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兵書、天文、歷數、五行、藝術、類書、道家、釋家等12類作品。②[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九八,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425頁。其中藝術類著作有116部,分別有書畫類論著25部,金石類論著5部,棋牌類著作4部,音樂類論著5部,墨硯類著作5部,醫術類著作68部,休閑鑒賞類著作4部。由此,《明史》將書畫、金石、音樂、棋牌、墨硯、醫術、休閑鑒賞等都納入藝術的門類,將醫藥術數又重新納入藝術門類中,展示出清代前期宏大的藝術觀念。
《四庫全書》的編纂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一項最大規模的文化工程。從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五月諭旨將四庫諸書提要 “輯成總目,依經史子集部分類眾”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諭內閣編四庫全書薈要著于敏中王際華專司其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第108頁。,到乾隆六十年武英殿本 《四庫全書總目》刊行, 《總目》對藝術類書籍的分類與入目,集中體現出清代乾嘉鼎盛時期的官方藝術觀念。 《總目》于子部著錄十四家:“儒家之外有兵家。有法家。有農家。有醫家。有天文算法。有術數。有藝術。有譜錄。有雜家。有類書。有小說家。其別教則有釋家。有道家。敘而次之,凡十四類?!雹埽矍澹萦垃尩龋骸端膸烊珪偰俊肪砭乓蛔硬咳寮翌?,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769頁。其門目分類更加清晰。《總目》藝術類共著錄典籍81部,其中書畫之屬71部、琴譜之屬4部、篆刻之屬2部、雜技之屬4部;藝術類存目收錄典籍83部,其中書畫之屬52部,琴譜之屬12部、篆刻之屬5部、雜技之屬11部。由此觀之,書畫文獻在清代乾隆年間的官方藝術觀念中占據了主要地位。鐫刻由表義的語言符號漸而趨向于工藝化,被館臣納入了藝術門類。而射藝、投壺、博弈、歌舞等瑣屑之事,被館臣統歸為雜技類。
由清朝遺老趙爾巽主纂的官修史書 《清史稿》設有藝術列傳四卷,收錄精通藥理醫術、形家地理、風角星象、書法、繪畫、武功刀矛、機巧之人。《清史稿·藝文志三》于子部共收錄十四類:“一曰儒家,二曰兵家,三曰法家,四曰農家,五曰醫家,六曰天文算法,七曰術數,八曰藝術,九曰譜錄,十曰雜家,十一曰類書,十二曰小說,十三曰釋家,十四曰道家。”⑤[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卷一四七 《藝文志三》,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325頁。此將醫家、天文算法、術數和藝術并列起來。其藝術類書籍收錄書畫之屬138部、篆刻之屬19部、音樂之屬17部、雜技之屬4部。《清史稿》追溯傳統,認為藝術包含儒家六藝、百工所執、藥理醫術、形象地理、風角星象、技擊、工巧、書畫;又吸納西學,囊括測繪地圖、鑄造槍礮、中西歷算、泰西藝學、工業等范疇⑥[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卷五〇二 《藝術傳》卷首序,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3866頁。。晚清遺老弘揚藝術 “崇實黜虛”“擴新知”“濟實用”⑦[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卷五〇二 《藝術傳》卷首序,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3866頁。的實用功能,寄予了他們對于故國的眷戀與文化的追思。
隨著西方思想與文化的傳入,中國正統藝術觀念也隨時代文藝風尚的變化而改變。“美術”一詞,源于拉丁文 “art”,作為專門術語,從17世紀始在歐洲使用,在當時泛指具有美學意味和美的價值的活動以及活動的產物,涵蓋了繪畫、雕塑、建筑、文學、音樂、舞蹈等方面。此時的 “美術”與 “藝術”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區分。進入18世紀工業革命以后,隨著時代經濟的發展和美術品類的繁榮,美術的范疇不斷擴展,方從藝術的門類中分離出來。中國進入近代以后,“美術”一詞最早從日本傳入中國,被作為 “藝術”而加以使用??涤袨橛诠饩w二十三年(1897年)刊行的 《日本書目志》于美術門錄有美術書、繪畫書、模樣圖式、書畫類、書法及墨場書、畫手本學校用、音樂及音曲、音曲、演劇、體操書、游戲書、插花書、茶湯書、將棋書,并附錄方技學于藝術門類之后,融萃傳統與現代的藝術觀念,展現出藝術門類在中華文化譜系中的細化與演變。
五四運動前后,自美國留學回來的沈祖榮、胡慶生將杜威的 《十進制圖書分類法》,在中國四部分類法的基礎上,改編成 《仿杜威書目十類法》,體現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圖書分類水平。其于美術門類下設有考古美術、美術評論、書畫、瓷器、雕刻、篆刻、印璽、布置、油漆畫、圖案、印刷、照相、幻燈、音樂、游戲、運動①沈祖榮、胡慶生:《仿杜威書目十類法》,武昌:武昌文華公書林,1922年版,第23—24頁。,展示出西風漸染下的新式中國藝術譜系,是對中國正統藝術譜系的細化與延伸。1959—1962年,上海圖書館集合全國圖書館所藏叢書2797種,收錄各種學術著作38891種,編成 《中國叢書綜錄》②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效仿 《總目》四部分類法,于子部設有工藝類 (日用器物之屬、文房器物之屬、食品制造之屬、格致之屬)和藝術類 (書畫之屬、音樂之屬、篆刻之屬、游藝之屬、飲食之屬、觀賞之屬)。其將藝術的性質界定于書畫、音樂、游藝、飲食、觀賞類的娛樂鑒賞之用,并在音樂之屬中引入了西樂,建構出更趨完備化的藝術譜系。新時期以來,中國正統藝術譜系在西學的漸染中不斷發展,于2011年將藝術學設為獨立的門類學科,下設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五個一級學科,越加為時代所重視。而此時中國正統譜系中的藝術觀念已經為西方當代藝術觀念所同化,而去古漸遠了。
就性質而言,中國正統譜系中的藝術自產生之始,就與技藝、方術聯系在了一起,藝術、方伎、方技、術藝的內涵是相通的。中國正統譜系中的藝術觀念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與鑒賞游戲等活動聯系起來?!端螘芳o傳中的 “藝”包括音律、書法等鑒賞之藝。而 《南齊書》中的藝則指向音樂歌舞的技藝。隋唐時期,鑒賞游戲之藝開始被正式納入藝術的范疇。《隋書·藝術傳》中將音律納入藝術列傳中?!侗笔贰に囆g傳》將藝術劃分為天文數術、醫方伎巧兩類,并于伎巧類收入精通音律與建筑雕刻之人。唐末五代,藝術觀念開始發生細化與轉型?!杜f唐書》首次于經籍志中設置雜藝術類,收錄投壺、棋、博弈等游戲之書,而 《舊唐書·方伎傳》則專門收錄天文、算歷、醫術、占相、福祿、陰陽、五行等方伎名家。由此,藝術與方伎開始在正史中有了明確的門類劃分與功能指向?!缎绿茣费匾u 《舊唐書》的分類方式,其于藝文志中不僅收錄投壺、博戲、棋藝等游戲,還增加了畫作、畫評、射藝等鑒賞門類,大大擴充了藝術的范疇。值得注意的是,鄭樵《通志》于藝文略中設有藝術類,指向鑒賞游戲之用;于藝術傳收錄方技名家。此可見出,宋人眼中的藝術囊括了鑒賞游戲之藝與方技術數之技,展現出宏大的藝術觀念。《元史·方技列傳》雖然將工藝列傳單列出來,附錄于方技列傳之后,然從分類的主觀意志上看,依然承襲了傳統的藝術觀念,將工藝與方技統歸為一類的。清初編纂的 《明史·藝文志》將書畫、金石、音樂、棋牌、墨硯、醫術、休閑鑒賞都納入藝術的門類,雜糅了鑒賞、游戲與技術之用?!犊偰俊酚谧硬克囆g類收錄書畫類、琴譜、篆刻、雜技之屬,將藝術定性為鑒賞之技。而 《清史稿》則對中國古代的藝術觀念做了官方的總結:“自司馬遷傳扁鵲、倉公及日者、龜策,史家因之,或曰方技,或曰藝術。大抵所收多醫、卜、陰陽、術數之流,間及工巧。”①[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卷五〇二 《藝術傳》卷首序,第13866頁。此將藝術的源頭追溯到考工的技藝,將藝術的產生、發展與技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可見中國正統觀念中的藝術、技術、術數是緊密相連的,與西方現代的藝術觀念存在很大的差距。約而言之,傳統的儒學將價值觀、本體論、宇宙論與知識論相糅合。這種圓融的認識論,將物質與精神、藝術與科技熔為一爐,使中國正統譜系中的藝術觀念沾染上了中國思想文化的精神與生命的認知,從而將醫藥、術數都納入藝術的范疇,認為 “自昔帝王勃興,雖星歷醫卜方術異能之士,莫不過絕于人,類非后來所及,蓋天運也”②[明]宋濂撰:《元史》卷二〇三 《方技傳》,第4535頁。。此將藝術、生命與中國古代的天神觀念結合起來。
就文化地位而言,在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中,藝術是與詩書禮樂等正統文化相對應的一種技藝、小道,為圣哲所輕視。上古時期有從事音樂、繪畫、雕刻之技的工匠?!蹲髠鳌は骞拍辍酚涊d吳公子季札觀于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③[晉]杜預注:《春秋左傳集解》襄公二十九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121頁。,《周禮·考工記》亦有 “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設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摶埴之工二”④[清]孫怡讓撰:《周禮正義》卷七十四 《冬官考工記》,第3122頁。等對于上古時期工匠的記載。而《禮記·王制》云: “凡執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凡執技以事上者,不貳事,不移官?!雹荩蹪h]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卷一三 《王制》《十三經注疏 (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版,第1343頁。這些藝術工匠,是為貴族服務的,不能兼做他事,更不能改行,此明確了士族與工匠之間的等級差別和社會秩序。當然工匠憑借其技能,是可以向士人階層發展的。戰國時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云:“客有為齊王畫者”,則此時的能畫之人已經是士族客人的身份了。隋唐以后,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躋身士大夫之列,藝術則被視為一種役人之技。北齊顏之推 《顏氏家訓》嘗言 “崎嶇碑碣之間,辛苦筆硯之役”⑥[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卷七 《雜藝》,載王云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第180頁。,就意在告誡后人不要為書法金石等技藝所勞,反對士人技藝化,匠人化,將藝術技能視為士大夫素養之外的一種異質。
從歷史的角度而觀,中國古代藝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首先,藝術自產生伊始,就與儒家的六藝和六經緊密相連,指向思想教化之用。因此 《周書·藝術傳》有 “仁義之於教,大矣,術藝之於用,博矣”⑦[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卷四七 《藝術傳》卷后論,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版,第851頁。之論,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在評價蔣少游時云 “君子依仁游藝,周公多才藝貴德藝兼也?!雹啾R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頁。的評價,《魏書·術藝列傳》中有 “詩書禮樂,所失也鮮,故先王重其德;方術伎巧,所失也深,故往哲輕其藝。夫能通方術而不詭于俗;習伎巧而必蹈于禮者,幾于大雅君子”⑨[北齊]魏收:《魏書》卷九一 《術藝列傳》卷后論,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972頁。的論述。統治階層明確了藝術輔助政治,增廣見聞的功用,將藝術與儒家的教化之用聯系在了一起?!稌x書·藝術傳》指出藝術的功能在于幫助統治者 “決猶豫,定吉兇,審存亡,省禍福”⑩[唐]房玄齡:《晉書》卷九五 《藝術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467頁。,審定禍福,輔裨政權。 《隋書》則從儒家的教化思想出發,明確了藝術的教化之用在于 “圣人無心,因民設教,救恤災患,禁止淫邪”“非徒用廣異聞,將以明乎勸戒”。《元史》亦認為方技的功用在于開物成務,輔助君王,成就大業。
其次,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由技術之用漸而變為鑒賞游戲之娛,豐富了士人階層的精神世界。師曠嘗為晉國太宰,為士人階層,亦精通音樂技能,做過樂官。魏晉以后,士人階層為彰顯個性,寄托性靈,更加鐘情各種藝術技能。曹植即“時天暑熱,植因呼常從取水自澡訖,傅粉。遂科頭拍袒,胡舞五椎鍛,跳丸擊劍,誦俳優小說數千言訖”①[晉]陳壽撰,陳乃乾校點:《三國志》魏書卷二一,北京:中華書書,1973年版,第603頁。,《世說新語》也載嵇康打鐵,“康方大樹下鍛,向子期為佐鼓排??祿P槌不輟,旁若無人”②崔超慶選注:《世說新語》簡傲第二十四,載王云五主編 《萬有文庫》,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170頁。。由此,社會下層賴以生存的藝術技能便與士人的精神世界開始融合,成為他們彰顯自我、宣泄情感的一種方式。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士人文化素質的提高,士人交游結社活動的發展,士人開始在文化藝術的交流中形成自身獨特的文化生活形態。他們寫詩弄文,酬贈唱和;創作書畫,品評欣賞;收集金石,醉心文史;酷愛音樂,往返梨園;喜愛游戲,打球下棋;沉迷術數,鉆研玄象——將這些藝術活動演變成為精神世界的重要部分。蘇軾即強調“詩畫本一律”③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載張志烈等編 《蘇軾全集校注》卷二十九,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第3170頁。,而黃庭堅亦云 “吾事詩如畫”④[宋]晁補之撰、晁謙之編:《雞肋集》卷三三 《跋魯直所書崔白竹后贈漢舉》,載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8冊,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653頁。。在這種文化風貌下發展的藝術,也打上了士大夫階層的思想烙印,而更加遠離于民間的藝術形態。
再次,史書對于藝術的記載,還與當時官方的權力意志與思想文化緊密相連。李延壽的《北史》中設有藝術傳兩卷,而其同時完成的《南史》則沒有藝術傳。究其原因,可能與南北朝到隋的幾次方技禁絕命令有很大的關聯?!端鍟吩疲骸爸了未竺髦?,始禁圖讖,梁天監已后,又重其制。及高祖受禪,禁之逾切。煬帝即位,乃發使四出,搜天下書籍與讖緯相涉者,皆焚之,為吏所糾者至死?!雹荩厶疲菸赫?、令狐德棻撰:《隋書》卷三二經籍一,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941頁。宋大明時期,先有范曄等利用讖緯來謀求立劉義康,后有孝武帝之弟劉誕用圖緯而自立。兩場禍亂雖被屏蔽,卻帶給統治者巨大的震懾,也因此統治者焚毀讖緯圖書,用以穩固統治?!赌鲜贰纺死钛訅圪鲚嫛端螘贰赌淆R書》《梁書》《陳書》四本史書,刪繁就簡而成?;蛞虼?《南史》沒有設置藝術傳與方伎傳。唐李延壽的 《北史》晚出,是在借鑒《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等基礎之上編纂而成的。其于藝術列傳卷首序強調說 “今檢江式、崔彧、冀儁、黎景熙、趙文深各編別傳”⑥[唐]李延壽撰:《北史》卷八九藝術傳,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2922頁。今查江式,其六世祖瓊,“善蟲篆詁訓”,其祖父為中書博士,父詔興,為秘書郎,掌國史二十余年,而江式 “少專家學……初拜司徒長兼行參軍,檢校御史,尋除符節令?!w尤工,洛京宮殿諸門板題,皆式書也”⑦[唐]李延壽撰:《北史》卷二二江式傳,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2922頁。,其傳后論評其 “明根雅道儒風,終受非常之遇”⑧[唐]李延壽撰:《北史》卷三四江式傳,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277頁。?!凹易V”與 “正譜”發生關聯,也成了中國正統藝術的一種特色。
就發展歷程而言,中國正統譜系中的藝術觀念是與時代的思想文化風尚緊密相連的,這是在漢代奠定的基礎。漢末魏晉是藝術繁榮演變的時期。當時的帝王貴胄與文士墨客大量參與到書畫音樂等藝術活動中來,史書中的藝術門類不斷細化,融入音樂、書畫等元素。梁沈約的 《宋書》即將書法、音律納入藝術的范疇,展現出鮮明的時代文化特色。而 《魏書·術藝列傳》列舉了精通建筑機巧的蔣少游、郭善明、郭安興等人,很可能是因為北方的游牧民族在侵入華北地區定居農耕以后,產生了居住的需要和對漢代精美建筑的興趣,進而催生建筑技術的興盛。在唐代編纂的史書中,藝術開始漸染盛世華彩,以獨立的面貌出現在史書傳記之中,出現方術與技巧分類的意識。五代時期的藝術開始以 “雜藝術”的面貌與方伎相區分,而更多的指向鑒賞游戲之用。成書于宋初的 《新唐書》將藝術的門類全部指向游戲鑒賞的娛樂之用?!缎绿茣穼⒗钏谜鎻?《舊唐書·方伎傳》中分離出來,而入列傳之中,概出于對其 《詩品》《書后品》《畫品錄》的欣賞。從中可見出宋代文學與藝術的離合聚變以及藝術的文人化演變進程?!端问贰に囄闹尽冯s藝術類涵蓋射藝、畫作、畫評、書學、棋法、行酒令、游戲雜耍、木材、韻律、漆藝,養馬經驗等多種門類,包羅廣博,從另一個側面體現出宋代經濟與文化的高度繁榮。由游牧民族建立的遼朝,文化藝術不夠發達,因而 《遼史》對藝術的記載非常有限。而元人驍勇善戰,喜造兵器;又信奉佛教,喇叭教、禪宗最盛,累代帝師,皆出西藏。因此 《元史》工藝傳中對于箭盾、大炮等軍器的制作和佛像的繪制與塑造多有闡釋。元代,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出現了 “正統”意義上的融合,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了清代。清朝前期修撰的 《明史》于藝文志中,收入書畫類、金石類、音樂類、棋牌類、墨硯類、醫術類、休閑鑒賞類的論著,進一步拓寬了藝術的范疇,展現出清代書畫、金石藝術的發展繁盛之勢。而清末民初修撰的 《清史稿·藝術列傳》則將儒家六藝、百工之技、器物雕工、書畫、醫藥、陰陽術數,近代的測繪地圖,鑄造槍礮、中西歷算,乃至西方的工業技術都囊括在藝術的范圍內。這種宏大的藝術觀念,不僅展現出西方科技文化觀念對于傳統中國藝術觀念的熏染,也體現出晚清民初的愛國志士們,希冀師夷長技以制夷,科技興國的家國情懷。進入近代以后,中國的藝術觀念更是受到西方藝術思潮的沖擊,而開始以西方現代的藝術觀念來建構中國的藝術譜系了。
綜合而論,中國正統譜系中的 “藝術”,是受到中華民族傳統巫文化的影響,在中國古代君主集權的一元政體下,在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中建構出來的。中國傳統目錄學著作在經、史、子、集四部建構的龐大知識譜系中,將藝術納入 “六經之外立說”的子部,被視為 “學問之余事” “小道之可觀者”①[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九一 《子部總敘》,第769頁。也,是儒家六藝的余脈延伸,彰顯儒家的思想教化之用。正統譜系中的藝術概念囊括方技術數、天文玄象、醫術藥理、建筑機巧等實用之技與書畫、金石、篆刻、琴譜、雜技等娛樂鑒賞之藝。其內涵、范疇與時代的政治思想、經濟水平與文化觀念緊密相連并不斷發展,彰顯出時代的風尚。正統譜系中的藝術觀念,自產生伊始,就展現出巫文化、農耕文化與士人文化相結合的風貌,呈現出尚巫、尚用與尚雅的風貌。在9世紀末至10世紀初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藝術”與 “術藝”在概念上是相通的,囊括建筑、雕塑、音樂、歌舞、書法、博弈等門類,此時的藝術范疇與17世紀歐洲 “art”所包含的繪畫、雕塑、建筑、文學、音樂、舞蹈等范疇相類似,萌生出當代藝術學門類中美術學、設計學、音樂與舞蹈學的萌芽。唐朝中后期至于五代時期,藝術觀念發生細化與轉型,開始與傳統的方技有意識的相區別,更明確地指向游戲之藝。宋代的藝術門類極為繁多,包含射藝、名畫畫評、書學、棋法、行酒令、游戲雜耍、木材、韻律、漆藝,養馬經驗等方面。相較于唐人的雜藝術而言,宋人對于雜藝術的收錄門類更廣,內容更豐富,趣味性、游戲性也更高,比當代的藝術范疇更加廣泛。而元代的藝術則出現巫文化、農耕文化、畜牧文化相結合的新特色。清朝中期的藝術觀念呈現尚雅的特色。以 《總目》為代表的目錄學著作將藝術視為儒家之游藝,下設書畫、琴譜、篆刻、雜技四屬,彰顯儒家的教化之用。原本出現在 《直齋書錄解題》《文獻通考》雜藝類中的器物譜錄,因其沒有游藝可觀的賞鑒性質,而被 《總目》另設為譜錄類。例如當代設計學典籍中宋黃伯思的《燕幾圖》、明嚴澂的 《蝶幾譜》、明林有麟的 《素園石譜》等著作,即被 《總目》置于子部譜錄類器物之屬。而記載先秦以來制車、禮器、鐘磬等設計營造方法的 《考工記》被《總目》置于經部禮類中,將其提升到 “天下之公理”②[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九一 《經部總敘》,第1頁。的高度;北宋李戒的 《營造法式》則被 《總目》置于史部政書類的考工之屬。清末的藝術觀念則呈現崇實復古的藝術特色?!肚迨犯濉纷匪轁h代傳統,將醫卜、陰陽、術數、工巧、書畫、技擊等皆納入藝術范疇,還吸納西學的鑄造槍炮、中西歷算、工業等技術,展現出藝術崇古納今的時代新風尚。
通過對中國正統文化譜系中藝術觀念的梳理,我們可以發現當代中國的藝術觀念,雖然借鑒了西方的 “art”,然而這個 “art”實為中國藝術流中的部分內容;而淵深浩渺的中國傳統文化才是當代中國藝術觀念的立根之本。中國正統譜系中的藝術觀念受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影響,呈現出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與時代性。因此梳理中國正統譜系中的藝術觀念,對于當代中國藝術史觀的構建具有深遠的意義。
首先,對于中國正統譜系之藝術觀念與范疇的梳理,能夠讓我們更客觀地審視中國古代正統藝術的特質、思想架構、文化地位;辨析中國藝術觀念的演變,門類的發展,范疇的變化;探究藝術門類在中國古代龐大知識譜系中定位。其次,梳理正統譜系中的藝術觀念,還可以讓我們厘清現代意義上的藝術觀念與巫文化之間的離合關系,以及藝術與科技之間的關系。再次,對于中國正統譜系中藝術觀念的研究,還可以讓我們從宏觀的中國思想文化的架構中,研究中國正統藝術與民間藝術的差別,探究中國官方和民間視野中的文化思想觀念、藝術審美趣味之間的差別。最后,對于中國古代正統譜系中藝術觀念的研究,還能讓我們反思中國古典藝術研究的方法,尋找到更加適合中國傳統藝術研究的方法與思路。我國現代意義上的藝術學與藝術體系借鑒引進了西方的藝術觀念,然其文化的根基則源自中國傳統文化。用西方藝術理論的范式與標準來研究中國傳統藝術的觀念與范疇,企圖在現代的藝術視角中建構中國正統譜系中的藝術觀念,難免會產生削足適履之感。所以我們更需要立足于中國正統藝術產生與發展的大的政治文化語境中,去研究中國正統藝術的本體特質與衍變規律,挖掘中國正統藝術的民族性、發展性與當代性,進而為中國藝術研究的 “中國路徑”提供有力的史料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