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節日文化創造中的梁河阿昌族舞蹈文化變遷

2021-09-09 06:54:56賈安林
民族藝術研究 2021年4期
關鍵詞:動作文化

岳 月,賈安林

阿昌族,是國家認定的28個 “人口較少民族”之一,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梁河縣一直以來都是阿昌族文化的重要匯聚地。“阿露窩羅節”是他們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是由隴川的 “阿露節”和梁河的 “窩羅節”整合而成。而這個傳統節日并非真正意義上的 “傳統”,其中的 “窩羅節”是20世紀80年代阿昌族順應時代發展需求、依據民族精神、融合原有文化創造出的符合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人口密度的增加,與他民族的接觸,或者是一個新政治制度的出現”①[美]克萊德.M.伍茲:《文化變遷》,何瑞福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頁。都是引起變遷的源泉,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國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民族內部的精神訴求,這些都是節日被創造和整合的主要原因。而對傳統節日的創造、整合這一變遷過程也加速了其他文化的變遷,其中最為直接且影響深遠的就是阿昌族的民間舞蹈—— “蹬窩羅”。

傳統的 “蹬窩羅”(也稱 “窩羅”)是集詩、歌、舞為一體的民間綜合藝術形式,其中 “窩羅舞”動作古拙、質樸,后因舞蹈中多為蹬腿、蹬地的動作,人們便喜將其稱為“蹬窩羅”。文化變遷 “進行在每一個地方和一切時代”②B.Malinowski,The dynamics of culture change,The Murray printing Co.,Forge Village,Mass,1965,p.1.,從 “窩羅”到 “蹬窩羅”的變遷是舞蹈文化向前發展的自然規律,縱觀梁河阿昌族 “蹬窩羅”舞蹈文化變遷,在1983年誕生 “窩羅節”和1993年整合 “阿露窩羅節”這兩個時期,舞蹈文化都發生了巨大改變。

一、節日創造前的阿昌族傳統 “窩羅”

(一)傳統 “窩羅”表演形式及形態描述

最古老的 “窩羅”有固定的表演程式,男女老少均可參加,人數不限,通常由一個或兩個最善歌舞且有聲望的人作為 “稍干”,“稍干”位于隊列之首,男女各一列圍成兩個閉合的圓圈站在 “稍干”后面。表演時以吟誦 “則勒咱”(分為 “巴套昆”“巴松昆”兩個曲調)和 “則勒摩”曲調為音樂,先由“稍干”領唱一句并形成一個舞步,眾人附和之且同 “稍干”做相同舞步,以此形式沿逆時針方向前進,邊歌邊舞。當表演到 “則勒摩舞”時,隊形由兩個圓變成一個大圓圈,男女穿插其中。先表演 “巴套昆”,緊接著是“巴松昆”,最后為 “則勒摩·窩羅”。每個曲調下有且只有一套舞蹈動作,分別稱之為“巴套昆舞步”“巴松昆舞步”“則勒摩舞”。男女跳法雖略有不同,但均雙手叉腰,由腳下的幾個簡單步法配合軀干的轉動組成。

作為 “窩羅調”的序曲, “巴套昆”一般唱得并不長。在阿昌族語中 “巴套”有“驚動瞌睡”①楊葉生:《阿昌族的傳統歌舞 “窩羅”》,《民間文學》1981年第1期。的意思,歌舞就有種打破沉悶的氣氛,約大家一起跳舞的含義。男子動作為 “前弓步蹲”和 “仰身前勾腳”,女子動作由腳下的點地、邁步和膝蓋不斷的顫動組成。“巴松昆”比 “巴套昆”更加歡快,男子舞步為腳下劃圓上步蹲,女子舞步同女子“巴套昆舞步”相似,但速度較之更快了一些。“則勒摩”是 “窩羅舞”的最后一個表演程序,也是最為古老的一組舞蹈。相對前兩首曲調更為緩慢,體態上表現為弓腰前屈折胯,同邊順的動勢和連貫交替的腳下步伐。“則勒摩舞”造型感強,速度慢且穩,動作幅度大,動作節奏重拍多向下。

(二)傳統 “窩羅”舞蹈形態的文化解讀

通過對傳統 “窩羅舞”顯要動作部位和次顯要動作部位的分析②資華筠、王寧:《舞蹈生態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年版,第72頁。,我們提煉出傳統“窩羅舞”的典型形態特征為:“前曲”“后仰”的體態、 “叉腰”而舞的姿態、 “一邊順”的動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阿昌族地區流傳著這樣的民謠:“臉朝黃土背朝天,秋谷不夠 ‘青苗補’;高飛怕那黃鷹打,落地又怕箭穿腹……”③梁河縣志編纂委員會:梁河縣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37頁。從民謠中我們就能看出因歷史原因,阿昌族經常以 “前曲”的體態進行各種勞動。且梁河阿昌族多背靠山坡,居住在半山半壩之間。在這種地理環境勞動時,體態上逐漸養成了弓腰、含胸、屈膝的習慣,人們在舞蹈時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這種 “前曲”體態。挑著擔、背著籮筐的阿昌族人出門勞作時,經常會遇到僅容一人通過的羊腸小道,道路兩旁就是布滿荊棘與灌木的溝壑,此時扁擔便只好縱向擺放,人也需要向螃蟹一樣橫著行走,就出現了一順邊的步態。在長時期的勞動生活下,阿昌族漸漸產生了順邊美的審美心理,因此阿昌族舞蹈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 “一邊順”的動態形象特征。

腹部是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它毗鄰心臟,因此古代的盔甲和現代的防彈衣都會將腹部嚴密的保護起來。當身體后仰時,便會將人的腹部、心臟完全曝光在外面。④參見劉建 《無聲的言說——舞蹈身體語言解讀》,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第154頁。身體的挺拔“后仰”是無畏與坦誠的象征。從生理學角度,這是同叉腰一樣屬于主動擴張自我身體空間的體態,視覺上比垂直站立占有更大的空間,身體后仰與叉腰共同擴展了舞者前后和左右的空間,散發著粗獷、豪邁的氣勢。從心理學角度,這種體態彰顯了一種不畏懼危險的膽量,是一種對自己自信和對他人的信賴。

單從身體形態的形成角度,形成 “叉腰”舞姿是生活使然。在潛意識中,過于沉重的負擔會導致腰部不適,把手放在腰部可以支撐這一負擔。阿昌族一直保留著小農經濟,種地、織布經常彎腰使腰部受到很大壓力,雙手叉腰讓脊椎部分受力被分散,從而使身體得以放松。叉腰成為習慣性動作自然而然地帶到了民間舞蹈中。

二、“窩羅節”創造后的 “蹬窩羅”舞蹈文化變遷

無論在網絡還是專著書籍中,人們總會用“最古老”“傳統節日”“悠久歷史”這些詞語來形容阿昌族的 “窩羅節”,以此證明它重要的歷史地位。然而,這個被人們稱為“古老”“歷史悠久”的 “窩羅節”卻并非真正意義上的 “傳統”,而是被創造出來的。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 “窩羅節”是不存在的,從它產生至今只有38年,英國人類學家E·霍布斯鮑姆將這類民俗稱為 “傳統的發明”。“窩羅節”作為梁河阿昌族的 “傳統”節日被創造之后對傳統文化及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的創造是阿昌族舞蹈文化變遷的根本源泉。

(一)“窩羅節”創造和變遷的主要歷史原因

“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隨著人們需要的變化,傳統的行為和態度不斷在被取代或改變著。”①[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變異——現代文化人類學通論》,杜杉杉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 531頁。“窩羅節”的出現是阿昌族文化復興的標志,也是民間積極主動創造和國家社會支持這兩股力量相結合的產物。總體來講,“窩羅節”被創造基于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社會轉型為 “窩羅節”的產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改革開放之后,民族政策得到了貫徹落實,被破壞的傳統活動逐漸恢復,傳統 “窩羅”活動再次 “飛入尋常百姓家”,人們團聚在一起通宵達旦地載歌載舞。這一時期的社會轉型為 “窩羅節”的產生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和精神基礎。國家第六個五年計劃 (1981—1985年)中提出繼續積極支持和切實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從財力、物力和技術力量等方面給少數民族地區以扶持,積極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邊境地區的文化事業,做好對少數民族的書刊出版工作,整理出版少數民族的文化遺產。積極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加強群眾性文化設施的建設②參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六個五年計劃 (1981—1985)》。。政府的鼓勵和支持成為推動阿昌族節日創造的巨大動力,這種供求關系最終促使 “窩羅節”的迅速形成。

第二,已有的節日傳統無法滿足梁河阿昌族的內部訴求。美國社會學家沃德認為欲望是人類的主要意志,也是社會文化發展、變遷的原始動力。③石峰:《“文化變遷”研究狀況概述》,《貴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第3—5頁。梁河阿昌族長期與漢族、傣族、景頗族等民族雜居共處,已有的其他民族的傳統節日無法代表阿昌族、無法滿足他們的精神訴求、無法真實地展現其精神世界。在梁河,雖然阿昌族人口不多,但是其日益增強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令他們不再滿足眼前的境況,他們迫切需要一個屬于自己的民族節日來彰顯、傳承自己的文化,促進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拉動梁河阿昌族的經濟發展,進而促使 “窩羅節”的誕生。

第三,阿昌族人民的堅持和努力。節日的創造最終能成功,與阿昌族人民的堅持和努力密不可分。1980年2月3日至7日,在梁河縣九保鄉丙界村小學召開了有關阿昌族民族節日的座談會,會議提出了梁河縣阿昌族應該有自己民族節日的觀點。會議指派梁河阿昌族文化學者楊葉生專門負責查閱資料。根據幾年來收集、采訪到的資料,楊葉生發現 “窩羅”在當地具有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建議將節日定名為 “窩羅節”。1983年2月15日,梁河縣阿昌族召集民間藝人在榿木寨鄉灣中村首次舉行了 “窩羅節”節日慶典活動,并定下節日名稱為 “窩羅節”。同年4月9日,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正式通過 《關于恢復和建立民族節日的決定》,明確指出 “窩羅節”為梁河阿昌族傳統民族節日,并定于每年正月初九舉行,活動時間為兩天。

作為 “被發明的傳統”,“窩羅節”通常會想方設法與某一個 “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過去建立連續性”①[英]E·霍布斯鮑姆、T·蘭格:《傳統的發明》,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頁。,他們普遍以舊材料構建新形式,參照舊傳統的形式來確立新傳統的規則與內容,并且通過不斷的重復性活動加強和鞏固新傳統的地位。他們通過反復的社會實踐活動或重復性的行為,逐漸使這些“傳統”成為一種慣例和常規,從而潛移默化地成為人們心中毋庸置疑的事實。“一切被發明的傳統都盡可能地運用歷史來作為行動的合法性依據和團體一致的黏合劑”②[英]E·霍布斯鮑姆、T·蘭格:《傳統的發明》,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頁。: “窩羅節”以阿昌族傳統歌舞 “窩羅”命名節日名稱,并制作了 “窩羅”臺坊,慶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基本延續當地 “春燈會”的節日習俗。在不斷運用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窩羅節”借鑒其他民俗活動的形式及觀念,構建出來了與其他任何一個民族節日都不同的、具有民族獨特氣質的阿昌族節日。

(二)“窩羅節”創造后的阿昌族舞蹈形態和文化演變

阿昌族舞蹈的急劇變遷發生在 “窩羅節”被創造之后,在文化變遷理論中屬于 “連鎖反應”,即 “在一系統中的某一部分的變遷,通常會引起其他部分相應變遷”③龔佩華:《人類學文化變遷理論與黔東南民族文化變遷研究》,《中山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1期,第87—93頁。,是有意識的革新。

1.對傳統 “窩羅舞”有意識的革新。阿昌族民間藝人孫家興、孫廣強等人從第一屆“窩羅節”開始便琢磨改良傳統 “窩羅舞”。他們依據自己對藝術的主觀追求進行了改編,保留傳統 “窩羅舞”的表演程式及對上半身的限制,選取了三組不同的步法并統一成男女一致的舞蹈動作,不斷夸張 “前俯后仰”的體態,加大了動作幅度,使舞蹈更有層次感。然后又根據不同的舞蹈形象及質感增添了更富有文化氣息的名稱,如將輕巧、歡快的 “巴松昆”舞步命名為 “麻雀不走叉叉路”,將 “則勒摩舞”稱之為 “猛虎出山步”。同時新編了舞蹈的調度,出現了 “雙龍行路”“雙鳳朝陽”“金龍轉身”等。音樂加入了鼓、镲、鑼等民間打擊樂器伴奏,表演性更強。1985年孫家興、孫廣強等人傳授的“蹬窩羅”被收錄到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云南卷》中。因改編后的舞蹈強調腳下“蹬”的動作,故人們漸漸將舞蹈稱為 “蹬窩羅”。

2.民族審美下重新建構新的 “蹬窩羅”形態。據記載,1986年的 “窩羅節”上,為了使歌舞符合節日的主旨要求,民間藝人們在傳統 “窩羅調”的伴唱下表演了自己新創編的有關勞動生活的舞蹈,如 “插秧” “割谷子”“打谷子”;后又根據阿昌族的民間故事創造出了 “弩弓射日”“男耕女織”;又依據阿昌族愛吃煙的特點編創出一套 “傳煙盒”的舞蹈動作。“只有當社會接受了發明或發現并且有規律地加以運用時才談得上文化變遷。”④[美]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人類學:人類多樣性的探索》,黃劍波、方靜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年版,第296頁。這類 “勞動生活類窩羅舞”伴奏音樂普遍使用 “巴松昆”曲調,延續傳統舞蹈的隊形,簡單易學且又體現生活,因此受到人們熱烈的歡迎,成為這一時期 “蹬窩羅”表達的主體。

三、“阿露窩羅節”整合后的 “蹬窩羅”舞蹈文化變遷

文化是傳播的,相鄰群體的接觸使文化擴展到更廣闊的地區:1983年 “窩羅節”在梁河被創造之后,迅速被騰沖、龍陵等阿昌族地區所接納;文化又是整合的,“窩羅節”與 “阿露節”的整合使得全國阿昌族有了統一的民族節日,成為代表阿昌族文化的 “傳統節日”。1993年5月20日德宏州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了 《關于統一阿昌族節日名稱和時間的決定》,文件中指出:“現根據阿昌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決定將節日名稱統一為 ‘阿露窩羅節’,于每年公歷3月20日舉行,節日時間為兩天,節日標志為青龍、白象和弓箭。”⑤云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編:《阿昌族文化大觀》,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第105頁。節日需要一個能代表所有阿昌族的節日標志,因此對原有標志牌坊做了相應的改動:在原根據創世史詩的故事情節設立含有弓箭、日月、筒裙圖案的 “窩羅牌坊”的基礎上,融入了 “阿露節”中青龍、白象的文化內涵,又剔除筒裙圖案,最終形成了由兩條青龍、一頭白象和一個巨大的弓箭共同組成的 “阿露窩羅牌坊”。

(一)“阿露窩羅節”整合與變遷的主要歷史原因

第一,黨政領導的關切。1991年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阿露窩羅節”的整合正是在 “八五”計劃時期。“八五”計劃把 “少數民族地區的資源開發和社會經濟發展妥善結合起來,逐步改變民族地區經濟相對落后的狀況……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全國人大會議精神,德宏州人大常委會民族華僑工作委員會組成調查組,對轄區內的少數民族進行調研,經調查研究發現在德宏州世居的五種少數民族中傣族有 “潑水節”、景頗族有 “目瑙縱歌”、德昂族有 “澆花節”、傈僳族有 “闊時節”,只有阿昌族沒有代表整個民族的統一節日,但用 “窩羅節”或 “會街節”代表整個阿昌族都不合適。在民僑工委深入阿昌族調查研究并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后,提出整合阿昌族民族節日的建議。

第二,地方部門的支持。1993年正式決定整合節日后,政府相關部門在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一是推進民族團結示范州建設,在政治上關心、經濟上支持阿昌族地區的發展;二是不斷加強阿昌族文化活動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建成隴川戶撒、芒市高埂田、梁河永和村等地阿露窩羅文化廣場,改變了長期以來有節日無場地的落后狀況,據不完全統計,在這方面投入多達兩千多萬元;三是依據法定節日,定期組織開展民族節慶活動,每年安排專項活動經費并提供安全保障。

(二)“阿露窩羅節”整合后的舞蹈形態和文化演變

傳統節日的整合與民間舞蹈的再創造是本民族在其生存和文化發展過程中選擇的結果,而所謂文化選擇,就是人類為了滿足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文化,并且維系文化的內在動力。①仲富蘭:《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頁。

1.傳統 “窩羅舞”的衰退。通過調查發現在節日中出現的由村民組織表演的傳統“窩羅舞”基本已經沒有完整的程序,舞蹈音樂以 “稍干”即興演唱為主,多是 “窩羅調”和 “巴松昆”這兩個曲調。動作是簡化了的傳統舞蹈,有時現代 “蹬窩羅”也會混入原生態 “窩羅”表演之中。

2.文化館重構的 “蹬窩羅”組合變化。文藝工作者對 “蹬窩羅”的重構這種革新是“對人們已經覺察到的需要的明顯應答”。②[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變異——現代文化人類學通論》,杜杉杉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 534頁。文藝工作者將較為零散的舞蹈動作黏合在一起,使動作銜接更為流暢,表演時更富有動感。1985年,梁河縣文化館的四名工作人員——莫建凌 (漢族)、劉子萍 (漢族)、王保英 (傣族)、趙家榮 (德昂族)根據政府要求,開始下鄉對阿昌族舞蹈進行系統搜集、整理。1993年左右,他們將當地藝人們編創出的勞動生活舞蹈和傳統窩羅舞進行解構與整合,整理出相對韻律化和節奏感的舞蹈組合:傳煙盒組合、蹬窩羅組合、團結舞組合。傳煙盒組合結合了 “傳煙盒”和女子 “則勒摩舞”兩個舞步,整合成為兩個八拍的動作。蹬窩羅組合融合了 “麻雀步”中 “前蹬腿”的動作,又夸張處理了女子 “則勒摩舞”步法,形成了兩個八拍的動作。團結舞組合是借鑒芒市阿昌族舞蹈 “慶豐收”的動作而編創的八拍舞步。

3.全州統一的文化傳播。政府決定統一“阿露窩羅節”上的 “大型窩羅”舞蹈動作,這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文化傳播是政府 “追求新的活動領域的愿望”。③[美]克拉克·威斯勒:《人與文化》,錢崗南、傅志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146頁。在當時副州長趙家培 (阿昌族)先生的倡導和領導下,經“三鄉四方會議”的阿昌族鄉代表和文化館人員共同選取了梁河縣 “蹬窩羅”、隴川戶撒“擺手舞”及芒市阿昌族 “豐收舞”中較為典型的動作,經過適當的改編形成三套動作,分別命名為 “蹬窩羅”“跳阿露”“慶豐收”。2005年在政府的力推和普及下迅速擴散到全州各地阿昌族地區。

四、節日文化創造對于阿昌族舞蹈文化變遷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節日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有著鮮明的時代性。從阿昌族節日的縱向發展中,會發現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節日有著不同的主旨內容和時代所賦予的特殊烙印,而節日的變化對舞蹈文化變遷的影響深厚。

(一)節日文化創造對舞蹈文化變遷的影響

民間舞蹈本身就是活態的、不斷變化的。自 “窩羅節”確立至今,30多年來,“蹬窩羅”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新。“變遷是復雜的”。①[美]F.普洛格、D.G.貝茨:《文化演進與人類行為》,吳愛明、鄧勇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90 頁。人類學普遍認為 “行為的變遷先于信仰的變遷”②[美]克萊德.M.伍茲:《文化變遷》,何瑞福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8—39頁。。

1.“蹬窩羅”舞蹈變遷趨勢

總體上看,“蹬窩羅”舞蹈變遷主要體現在舞蹈形態和文化內涵上的變化,表演程式也由傳統的固定程式變為如今更為自由的形式。

首先,是從 “足蹈”到 “手舞足蹈”的動態表現。1986年的 “窩羅節”上首次出現了雙手舞動的 “蹬窩羅”,自此正式揭開了“蹬窩羅”手舞足蹈的序幕。雙手的解放增加了更多舞動的可能,使之對空間占有度更高,尤其是 “阿露窩羅節”時期整理、編創的舞蹈雙手的動作幅度越來越大,歡快的氣氛更加濃郁。

其次,是從 “弓腰俯身”到 “直立挺拔”的體態烙印。傳統 “窩羅舞”整體表演的基調比較壓抑,新編創的 “勞動生產類窩羅舞”舞蹈的體態逐漸向立身挺拔過渡,動作質感相對柔和了許多。“阿露窩羅節”之后變得更加 “歡快”,舞者的體態更加挺拔向上,尤其是統一的三套舞蹈動作始終保持著直立挺拔的體態。脊椎的直立代表著人們自信心的增強, “蹬窩羅”的動作質感成功從“沉重質樸”向 “輕快活躍”轉型。

再次,是從 “敬謝祖先”向 “抒情自娛”的功能性轉變。在原始社會,“窩羅舞”最初目的是用于慶祝捕獲獵物,后來逐漸發展為感謝自然賜予獵物和敬謝祖先。隨著時代的發展,“蹬窩羅”常出現在節日、婚禮、宴請賓客等的情境,活動場地大多在村民家中堂屋內或庭院中,屆時會直接擺上一張方桌或在院中央挖一個火塘,眾人圍繞著歌舞言歡。隨著文化變遷,舞蹈慢慢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舞蹈動作古拙、質樸,到更加簡單、隨心;從舞蹈內容富有民族性,到舞蹈表達一種樂觀情緒。

最后,是從程式化向自由化形式過渡。20世紀80年代中期統一的 “蹬窩羅”延續著傳統 “窩羅”的固定表演程式,而從21世紀起,無論是遺留的傳統 “窩羅舞”,還是新改編的 “蹬窩羅”,都不再拘束于傳統的表演程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固定的程式漸漸變得沒有那么重要,人們更樂意隨心所欲的起舞,不再規定舞蹈和音樂的順序。靈活性和隨意性成為新時期 “蹬窩羅”表演的特點。

2.“傳統節日”的創造對 “蹬窩羅”變遷的影響及意義

“窩羅節”和 “阿露窩羅節”都是被阿昌族群眾積極主動創造出來的節日,在這兩個時期,對舞蹈文化變遷的影響是不同的。

傳統節日尚未創造之前,“窩羅舞”發展相對緩慢。在民眾的愿望和訴求中創造出來的 “窩羅節”順應了民族發展的需要,隨之變遷的 “窩羅舞”逐漸出現了較為豐富的語言、富有詩意的舞蹈名稱和調度。節日主旨的改變充實了舞蹈的內涵,節日的產生猶如催化劑般,加速了傳統舞蹈自我發展變化的步伐,為舞蹈的改革、創新創造了一個很好的契機:不斷豐富了傳統舞蹈內容與形式的同時,律動更加富有表現力和觀賞性,文化特質大大增強,還提高了人們傳承與保護民間舞蹈的意識。

“阿露窩羅節”時期,節日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從而繼續推動了 “蹬窩羅”的發展。但是值得反思的是,舞蹈不斷向健身和審美功能轉變,種類也逐漸減少;舞蹈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所減弱,從而使傳統“窩羅舞”在族群的記憶里逐漸模糊。

(二)文化變遷下對阿昌族舞蹈發展及保護的建議

“沒有傳統,就沒有民族靈魂,也不可能有文明。”①[法]居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群體心理研究》,胡小躍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蹬窩羅”已經列入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名錄,但是保護工作依然面臨嚴峻的挑戰。從上文的論述中,我們可知 “傳統節日”對 “蹬窩羅”的發展具有較大作用,節日已經成為 “蹬窩羅”主要的生存語境,影響了舞蹈形態的沿革。因此通過節日這一途徑進行舞蹈的傳承和保護工作是非常有價值和必要的。

1.開幕式展演多關注民族文化特色

隨著 “阿露窩羅節”逐漸成為拉動內需和刺激消費的手段,必須明白越具有民族特色才越能吸引游客,越具有價值。開幕式文藝展演建議延長 “大型窩羅”表演時間,并恢復傳統邊歌邊舞的形式,重視舞蹈程式及隊形,豐富舞蹈動作種類。節目創作和挑選時盡量豐富多樣,保持開放與傳統交匯,通過表演解釋建構阿昌族過去,激活阿昌歷史記憶。

2.充分發揮民間組織的自身力量,調動民間藝人的積極性

政府在 “傳統節日”和 “蹬窩羅”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阿昌族的重視和支持使舞蹈的發展獲得新的轉機。20世紀90年代末,為了保護阿昌族文化、傳承阿昌族傳統藝術,梁河縣婦聯相繼在不同村寨設立“婦女之家”,部分阿昌族村還專門設立了傳統歌舞傳習活動中心,為傳承歌舞提供了便利的空間。政府的介入對舞蹈發展的影響有兩面性:一是積極引導加速了舞蹈的變遷步伐,如 “窩羅節”時期扶持民間藝人令 “蹬窩羅”發展;一是介入過多改變舞蹈的發展方向,如 “阿露窩羅節”期間政府有目的地統一 “大型窩羅”舞蹈動作,派文化館人員下鄉教學,并組織歌舞培訓班對村里婦女之家及老年協會成員進行集中授課,但由于這些活動沒做到對傳統舞蹈的全面傳承,導致傳統 “窩羅舞”和 “生產勞動類”舞蹈漸漸游離在 “大型窩羅”活動之外。

節日里整個民族或者地區都是參與者,民眾的參與是推動節慶活動和舞蹈發展的不竭動力。要想辦好 “阿露窩羅節”,就需要提高民眾參與度和積極性,充分發揮民間組織自身的力量,如鼓勵 “婦女之家”、老年協會等民間組織自行創作節目,進而逐漸深化民間藝人在節日中的主體地位。給村民提供展演的空間,讓更多民間藝人編排的傳統歌舞登上節日的舞臺,從而提高村民參與節日的積極性。

3.加強阿昌古調的學習

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要想真正跳好傳統舞蹈,需要人們對阿昌古語、古調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文化依賴于象征符號,如果象征符號出現混淆、衰退,那么與之對應的文化系統必然會受到影響。作為歌舞一體的藝術形式,如何保護傳統 “窩羅”的原貌,使其能夠不走樣,就需要在保護和傳承傳統舞蹈本體的同時把與之配套的傳統音樂也一并加以保護。只有從根本上明白唱詞的含義,跳舞時才能融入情感,對傳統舞蹈的傳承和保護才會更加有興趣。

結語

無論是節日還是舞蹈,創造 “傳統”就必須既尊重傳統,又尊重當今人們的意愿與社會秩序。“窩羅節”的創造積極有效地推動了 “蹬窩羅”的發展,使舞蹈種類變得多樣,舞蹈文化內涵變得更加豐富;“阿露窩羅節”進一步擴大了 “蹬窩羅”的受眾群體,使之廣泛傳播,但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舞蹈多元化發展趨勢。怎樣既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又較好地保護和光大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建設好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這是所有民族在現實生活實踐中所需思考的問題。“窩羅節”和 “阿露窩羅節”的成功創造、整合可以作為相關民族借鑒的方式,讓節日成為推動民間舞蹈文化發展的有利平臺,但同時也要注意在節日文化創造和不斷變遷中,要充分發揮民間組織力量,著力學習宣揚傳統文化,以此更好地保護傳統、發展傳統,尋求擺脫發展困境的途徑和方法。

猜你喜歡
動作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下一個動作
誰遠誰近?
動作描寫要具體
畫動作
讓動作“活”起來
動作描寫不可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91麻豆国产视频|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国产青榴视频|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色天天综合| 国产在线小视频|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性欧美在线|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亚洲成年人网|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欧美久久网|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欧美日本不卡| 色AV色 综合网站|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日本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高清免费毛片|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日韩a级片视频| 国产91麻豆视频| 国产福利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另类欧美日韩| 狠狠综合久久|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狠狠干综合|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一级在线毛片| 国产三级成人|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性网站在线观看| 嫩草在线视频| 青青青草国产|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亚洲69视频|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亚洲精品片911|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精品91视频| 91精品免费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