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琴,林玉仙,袁 茜
(自貢市婦幼保健院 麻醉科,四川 自貢 643000)
患者在行下腹手術后可因局部組織損傷而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作為一種主觀情緒可影響患者的恢復和預后。孕產婦的生理與正常人存在差異,生產后將面臨身份、生活變化而帶來的不適,術后疼痛將降低患者的生活適應性,嚴重時會出現產后抑郁。術后緩解疼痛的方式有口服藥物、注射針劑、椎管內注藥等。椎管內鎮痛較為常用,將麻醉藥注入到硬膜下腔或蛛網膜外腔,阻滯神經支配區的疼痛,可因注藥部位的差異而有多種分類。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椎管鎮痛弊端逐漸顯現,如感染、硬膜損傷、神經及脊髓損傷等。為了為孕婦提供更加舒適的鎮痛方式,超聲引導下的神經阻滯技術逐漸得到重視。本次研究將超聲引導下阻滯髂腹下神經與髂腹股溝神經用于剖宮產術后患者的鎮痛,并與常規的鎮痛方式進行比較。
選取2019年1-12月在我院婦產科行下腹手術的60例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常規組與下腹周圍神經阻滯組,每組各30例。常規組平均年齡(29.32±4.59)歲,平均身高(159.32±6.43)m2,平均體重(65.54±7.12)kg。下腹周圍神經阻滯組的平均年齡(29.14±5.01)歲,平均身高(160.01±6.54)m2,平均體重(65.78±7.20)kg。
納入標準:年齡20~40歲,精神正常,能夠配合手術者;待行下腹橫切口的剖宮產術患者;無椎管內麻醉禁忌癥患者;簽署麻醉知情同意書、并同意術后配合醫生隨訪者。排除標準:已經實行兩次或兩次以上的剖宮產者;合并其他臟器嚴重病變患者;腹部脂肪堆積嚴重或皮膚破潰、感染者;入組前服用具有鎮痛作用藥物者。
兩組患者的年齡、體重等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常規組采用椎管內鎮痛,于患者L3-4或L4-5間隙行腰硬聯合麻醉。手術后,連接延長管與鎮痛泵。鎮痛泵內的嗎啡2 mg與地塞米松10 mg溶于100 ml生理鹽水中,2 ml/h持續泵入。下腹周圍神經阻滯組在超聲引導下,定位髂腹下神經與髂腹股溝神經,穿刺用具、進針方向與注藥量由醫生據患者實際情況決定。
(1)詳細記錄患者給藥后的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生命指標以及鎮痛時間。(2)鎮痛效果:使用視覺疼痛量表評價患者術后鎮痛的自感疼痛程度。(3)患者對鎮痛的滿意度。

施行鎮痛后,下腹周圍神經阻滯組的收縮壓與心率下降效果均顯著優于常規組(P<0.05),但兩組的血氧飽和度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生命指標比較
采用下腹周圍神經阻滯進行術后鎮痛患者的鎮痛時間顯著長于常規組、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鎮痛時間與疼痛評分比較
常規組與下腹周圍神經阻滯組鎮痛滿意度分別為80.00%與100.00%,采用下腹周圍神經阻滯進行術后鎮痛患者滿意度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鎮痛滿意度比較 例(%)
術后疼痛是剖宮產術后的常見癥狀,因其誘發主觀不適而影響產后恢復。減輕術后疼痛的方式可根據患者疼痛的程度以及耐受程度選擇適宜的止痛方式。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術后鎮痛方式為椎管鎮痛泵鎮痛,鎮痛藥物以阿片類為多見,但是,阿片類藥物有抑制呼吸、刺激皮膚以及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神經阻滯技術能夠改善上述癥狀。
神經阻滯的常用藥物之一為羅哌卡因,它比阿片類藥物的副作用少,不易對新生兒產生影響。人體所有器官均受神經支配,髂腹下神經起于腰叢,主干支配腹部各大肌肉,分支分別支配髂骨區與臀部外側皮膚。髂腹股溝神經也是腰叢的分支,其肌支支配所行區域的腹壁各肌。對髂腹下神經與髂腹股溝神經進行阻滯可用于下腹部手術的術后鎮痛。
采用下腹周圍神經阻滯組的收縮壓、心率下降效果顯著優于常規組,證明采用神經阻滯進行術后鎮痛對生命體征的影響更小。同時,神經阻滯組患者的疼痛評分下降、鎮痛時間延長,提示我們在術后鎮痛中采用神經阻滯能獲得更好的鎮痛效果。此外,患者對神經阻滯鎮痛的滿意度更高,說明患者認可這一鎮痛方式。下腹周圍神經阻滯鎮痛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術后疼痛,并提高患者的鎮痛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