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馳越 張文興2
(1.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系,內蒙古包頭,014060;2.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北京,100083)
排土場邊坡是露天礦的一個組成部分,由破碎的覆蓋層巖石材料組成。但隨著作業深度的不斷增加,排土場的陡度也隨之增加,對工作環境造成了不穩定性威脅,可能導致礦山在人員、機械和材料方面的巨大損失[1-3]。因此,排土場邊坡穩定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實現最有利的排土場邊坡剖面設計。
排土場邊坡穩定性分析方法大多采用安全系數FS作為評估邊坡穩定性的指標[4]。極限平衡法是評估邊坡FS的一種傳統方法[5],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方法,但需要附加一定的假設和限制,導致準確度不高。目前,數值模擬已成為有效解決復雜邊坡穩定問題的主流方法。許多研究者采用有限元方法對排土場邊坡進行穩定性分析。例如,楊幼清等[6]采用二維有限元法模擬分析了5種不同工況下排土場邊坡變形模式,準確性較高。但是,有限元方法需要利用多種巖土參數,如單位重量、黏聚力、內摩擦角等,并設定邊界條件和荷載條件來模擬穩定性問題,因此實現過程較為復雜,且不具備可預測性,無法滿足排土場剖面初期設計需求。
近年來,各種機器學習工具[7]層出不窮并成功應用于多個邊坡工程項目,獲得了較好的預測效果。例如,謝振華等[8]提出了基于BP神經網絡的礦山排土場滑坡預警模型。人工神經網絡(ANN)[9-10]和多元回歸分析(MRA)[11-12]作為機器學習的2種經典模型,在解決各種預測問題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上述2種模型來解決與覆蓋層排土場相關的穩定性問題。使用Statistica10軟件設計并構建了能夠預測均勻排土場邊坡FS的ANN模型和MRA模型。模型的輸入變量為3個參數,輸出值為預測的FS。將ANN模型和MRA模型的預測結果與數值模擬的計算結果進行了比較,驗證了2種模型的準確性和實用性。
機械化露天采礦中使用拉鏟挖掘機清除和搬運直接覆蓋的巖石,大部分情況下在采場下盤設置排土場,形成獨特的排土坡剖面。為提高排土場的穩定性,開采時在排土場一側留有煤墻,以支撐排土場邊坡,提高排土場容積。排土場邊坡示意如圖1所示。

采用煤墻高度hm、排土場坡高hp和排土場坡角α3個幾何參數進行模型設計:hm為10~20 m,間隔2 m;hp為25~45 m,間隔4 m;α為30°~50°,間隔5°。在本研究中,采用抗剪強度折減(SSR)有限元法來計算排土場模型的FS。在SSR技術中,實際強度特性(如內摩擦角和黏聚力)[13]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φtrial為改變的內摩擦角;ctrial為各Ftrial值上改變的黏聚力;φ為實際內摩擦角;c為實際黏聚力值;Ftrial為排土場邊坡模型臨界失效的FS。
機器學習模型的訓練需要大量的數據,因此本研究在文獻資料分析及現場勘探的基礎上,采用有限元方法進行仿真獲得了209個排土場模型的樣本數據,并分為訓練數據集和驗證數據集兩部分。在209個數據集中,70%(146個樣本)被用作訓練數據集,其余30%(63個樣本)被用作驗證數據集。訓練和驗證數據集的統計參數如表1所示。

作為一種能夠模擬人類大腦分析和處理信息的強力工具,ANN可以很容易地識別出自變量和目標變量之間存在的相關性,其神經網絡體系結構描述了如何將輸入變量轉換為目標變量。ANN模型可以通過神經元的傳遞函數、訓練算法和連接公式來描述。
將影響排土場邊坡FS的3個幾何參數:煤墻高度hm、排土場坡高hp和排土場坡角α作為輸入變量,選擇FS作為輸出參數,建立了影響排土場邊坡FS的ANN模型。
主要利用Statistica10軟件來設計ANN模型。該軟件由2種類型的神經網絡結構組成:多層感知器(MLP)和徑向基函數(RBF)。在本研究中,使用了MLP結構,因為它是目前最流行的前饋神經網絡結構。神經網絡體系結構包括2個重要工具:神經元的訓練算法和激活函數。選擇使用BFGS擬牛頓算法作為訓練算法,該算法收斂速度快,具有智能搜索條件,需要的迭代次數較少。為了評估神經網絡的性能,使用了平方和誤差函數,該函數是訓練數據集的實際輸出和預測輸出之間的差值的平方和。
在設計神經網絡體系結構時,觀察到單個隱藏層可以近似網絡中的大部分函數,因此ANN模型中僅保留單個隱藏層。隱藏層和輸出層使用的傳遞函數為sigmoidal函數。所設計的3層神經網絡體系結構如圖2所示。

通常,回歸分析的目的是預測各種輸入和輸出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特征。其中,多元回歸分析(MRA)適用于多個輸入變量,并可給出顯示自變量與效標變量之間關系的最佳方程。MRA模型使用煤墻高度hm、排土場坡高hp和排土場坡角α作為自變量,FS作為輸出變量。利用全部的209組仿真結果進行MRA模型的統計回歸分析。MRA模型顯示以下關系:

使用不同的MLP神經網絡架構,對訓練數據集進行多次訓練后,得到了最好的5個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可見,MLP 3-10-1架構的ANN模型誤差最小(0.000 007),確定系數最大(R2=0.999 6)。因此,最佳的ANN模型由1個包含10個神經元隱藏層組成。數值模擬計算的FS值與ANN模型預測值的比較如圖3所示。


從圖3中不難看出,計算的FS值與預測的FS值非常接近,R2值也非常接近于1。結果表明,在排土場剖面的初期設計階段,利用訓練好的ANN模型,可以很容易地預測出均質排土場的FS,且預測精度較高。
ANN模型的連接權重如表3所示。
確定所有3個輸入參數對ANN模型輸出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需要對輸入變量的相對重要性進行計算,以便選擇輸入變量的最佳值,從而形成具有最大覆蓋物容積量的安全排土場。利用基于神經網絡權重矩陣的Garson方程對3個幾何參數的相對重要性進行了評估。Garson方程如式(4)所示,方程中使用連接權值的絕對值。


式中,i為輸入變量;j為隱藏層內的神經元;Qi為第i個輸入變量對輸出的相對重要性;OWj,i為第j個神經元輸出變量的權重;IWj,i為第j個神經元對隱藏層第i個輸入變量的權重;n為神經元的數量。
3個輸入變量對ANN模型輸出的相對重要性如表4所示。

從表4中可以明顯看出,α對排土場邊坡穩定性的影響最大,相對重要性為49%。因此,α是這3個參數中影響最大的一個。
MRA模型同樣具有3個輸入參數hm、hp和α以及輸出FS。MRA模型的預測值與計算值比較如圖4所示。
由圖4得到,MRA模型的預測值與計算值非常接近,R2(0.976 9)的值接近于1。MRA模型的統計結果如表5所示。
表5中顯示了標準化回歸系數b*和“原始”或“非標準化”回歸系數b。b*描述了自變量(hm、hp和α)對因變量(FS)的影響。幾何參數α具有最高的b*系數值(絕對值),而hp具有最小的b*系數。因此,α是對排土場邊坡FS影響最大的參數。綜合考慮統計回歸結果,可以確定MRA模型也可用于排土場剖面的初期設計。


選取了確定系數R2、可解釋方差VAF和均方根誤差RMSE 3個指標[14-15],對MRA模型和ANN模型的預測性能進行了評估比較。其中,VAF和RMSE的計算方式如下:

式中,y為計算值;y?為預測值;var為方差運算;N為模型樣本個數。
VAF值越接近100,RMSE越接近0,則模型預測性能越好。MRA和ANN模型的性能指標如表6所示。

如表6所示,相對于MRA模型,ANN模型的VAF值較高且RMSE值較低,因此ANN模型的性能優于MRA模型。這是因為存在大量處理神經元的ANN模型具有更高的魯棒性和容錯性。
另一種直觀比較MRA模型和ANN模型的方法是殘差,主要顯示預測值與計算值的偏差,即計算兩者之間的差值。不同模型的殘差變化情況如圖5所示。

由圖5可見,ANN模型的殘差區間為?0.020~+0.015,明顯小于MRA模型的殘差區間?0.053~+0.054。這也證實了2種機器學習工具中,ANN模型相對于MRA模型具有更高的預測準確性。
構建了可用于排土場邊坡FS估算的ANN模型和MRA模型。模型設計所用的數據來源于209個排土場模型的有限元數值模擬結果。模型的輸入變量為煤墻高度、排土場坡高和坡角3個幾何參數,輸出值為FS。通過實驗得出如下結論:
(1)通過與數值模擬得到的FS值進行比較,驗證了ANN模型和MRA模型的有效性,確定系數分別為0.999 6和0.976 9,符合預期。
(2)RMSE和VAF預測精度指標分析表明,MRA和ANN模型的RMSE分別為0.020 894和0.003 784,VAF值分別為97.69和99.92;
(3)殘差分析表明,MRA模型和ANN模型的預測值變化范圍分別為?0.053~+0.054和?0.020~+0.015,即ANN模型的殘差變化較小。
(4)在3個輸入幾何參數中,相比重要性幾乎相同的hm和hp,α參數的重要性最高。
后續將在ANN模型的激活函數和訓練算法選擇方面開展研究,以便尋找進一步提升其預測精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