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 易聲偉 趙博
摘 要:食品中塑化劑的遷移會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等造成一定的危害與影響。本文分析了塑化劑的來源、危害及現狀,總結了檢測塑化劑常用的方法,并提出相應的防控措施。
關鍵詞:塑化劑;遷移;檢測方法;防控措施
1 塑化劑來源
塑化劑在20世紀初期逐漸被人熟知,在材料制備中投入使用,相關制品塑料制品中添加了塑化劑,過量使用會造成食品安全隱患和環境污染,日常生活中廣泛存在,如塑料袋、塑料碗、化妝品、醫用血袋等。塑化劑具有增強塑料制品的柔韌性、延展性、耐用性等性能[1],能與塑料的高分子聚合基團相結合,降低聚合基團之間的作用力,達到增加塑性和韌性的目的。由于某些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其從塑料制品中遷移至環境、食品或人體中[2]。
食品中塑化劑的遷移主要存在于生產環節、流通環節和餐飲環節3個環節。①生產環節。在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為了節省成本,常使用塑料、橡膠管道,相應的生產線使用了劣質塑料制品,均可能導致塑化劑遷移。②流通環節。食品包裝采用不符合食品標準的塑料制品導致塑化劑遷移至食品中,如食用油采用塑料瓶、白酒用塑料蓋、墊圈以及內塞,在流通、貯存、銷售等過程中,隨著存儲溫度和時間的變化,均可能導致塑化劑溶出[3]。③餐飲環節。在就餐中用塑料盒進行打包、或外賣配送過程中使用劣質塑料盒包裝食品。
2 塑化劑產生的危害
關于鄰苯類塑化劑對食品、人體和環境的危害研究較多,其屬于環境激素類物質,具有類雌激素作用,有一定的生殖毒性,損害人體的內分泌系統,易引發畸變、癌變等[4]。研究表明,雖然非鄰苯塑化劑在技術上進行了創新,但對人體也同樣存在傷害,長期蓄積對人體生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均有不良影響[5]。
3 塑化劑污染現狀
食品中塑化劑的污染問題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2011年臺灣塑化劑事件是一次重大食品安全危機,導致多個企業及相關產業被波及。2012年檢測機構檢出酒鬼酒中塑化劑超標,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含量為1.08 mg/kg[6],衛辦監督函〔2011〕551號“衛生部辦公廳關于通報食品及食品添加劑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最大殘留量的函”中規定,食品、食品添加劑中的鄰苯二甲酸二(α-乙基己酯)(DEHP)、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和鄰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最大殘留量分別為1.5 mg/kg、9.0 mg/kg、
0.3 mg/kg,DBP超過限量3倍以上。根據其毒性效應,美國環保局將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鄰苯二甲酸丁基芐基酯(BBP)、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鄰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和鄰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列為6種優先控制污染物[7]。
由于鄰苯類塑化劑在使用過程中爭議較大,因而逐漸使用非鄰苯類塑化劑,主要為了降低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對人體的傷害,同時保持其相應的增塑性。常見的非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有部分已在塑料制品中得到使用,如2,2,4-三甲基-戊二醇雙異丁酸酯(TXIB)和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DEHA)。
4 常見檢測方法
4.1 氣相色譜-質譜法
氣相色譜-質譜法是檢測塑化劑最常用的檢測方法,主要操作方式是將樣品通過有機溶劑提取,如正己烷,凈化處理后采用氣相色譜-質譜儀進行檢測[8],設置適宜的升溫程序,繪制標準物質曲線,根據物質的出峰時間和特征碎片進行分析[9]。
4.2 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
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多用于非鄰苯類塑化劑檢測,樣品經有機溶劑提取、渦旋混勻、超聲等后,通過固相萃取小柱進行凈化,氮吹定容,過濾上機[10]。
4.3 其他檢測方法
根據研究目的的不同,可采用其他的檢測方法,如需研究膠體顆粒大小對靈敏性的影響,可采用熒光傳感器法。為了滿足高強度、高選擇性和重復使用的要求,可采用具有專一性的分子印跡分離技術[11]。
5 防控措施
5.1 企業嚴格把控產品質量
5.1.1 嚴格把控原料關
原料的質量安全是保證食品生產質量的前提,做好原料查驗工作,避免原料被污染。
5.1.2 生產過程排查
對運用的包裝材料、儀器設備、生產線等可能產生塑化劑污染的材料進行相應的排查,采用非塑料管道,降低產品污染風險。
5.2 監督部門加大監管力度
①推進相應標準制定,保證檢驗方法的有效性、準確性。②加大抽檢力度,隨機抽檢易存在塑化劑污染的產品,保證食品的安全性。同時加大對不符合要求的包裝材料的排查。③推出相應的政策、法規,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量,降低公眾的使用意愿。
5.3 技術機構發揮作用
①技術機構需加強檢驗技術質量控制手段,保證檢驗結果準確性,給監管部門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②推進技術創新工作,加快新型材料合成及制造,走綠色、環保、健康的路線。
參考文獻
[1]林春瀅,王慶新.食品中塑化劑的來源分析及應對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5(2):284-285.
[2]孫加剛.食品中增塑劑的研究現狀[J].食品安全導刊,2020(9):187.
[3]劉美美,王化斌,馬琦林.白酒中塑化劑對人體的危害及可能來源和控制措施[J].釀酒,2021,48(2):35-37.
[4]張玉環,雷亞楠,魯皓,等.食品中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的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21,12(1):
202-209.
[5]周良春,馬俊輝,張曉飛,等.ASE-GC-MS法測定食品接觸用塑料及制品中兩種非鄰苯類增塑劑含量[J].包裝與食品機械,2020,38(5):68-72.
[6]姜子波,崔立華,張顯濤,等.紙質食品包裝中增塑劑遷移研究現狀[J].綠色包裝,2016(2):27-31.
[7]丁偉麗,劉琪,劉秋云,等.中國地膜產品塑化劑特點及風險評價[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21,40(5):1008-1016.
[8]唐曉偉,劉鴻濱.氣相色譜-質譜法檢測蔬菜中3種主要塑化劑含量[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9,10(23):8024-8031.
[9]何佩霞.食品包裝材料中替代型塑化劑的檢測方法研究[D].沈陽:中國醫科大學,2020.
[10]金月.白酒中塑化劑GC-MS檢測方法的研究[J].質量安全與檢驗檢測,2020,30(3):56-58.
[11]楊芳,魏建科,王加忠,等.鄰苯二甲酸酯新型檢測技術的發展[J].廣州化工,2020,48(2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