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潔
摘 要: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樣品抽樣在整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占據重要地位,是整個質量安全監測工作的基礎,抽樣的規范程度將直接影響監測結果的公正性與準確性。本文通過闡述當前做好食用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的重要性,分析縣級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樣品抽樣環節中存在的問題,探討總結一套食用農產品監測檢驗抽樣方法,旨在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不斷提升縣級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樣品抽樣水平。
關鍵詞: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樣;措施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社會上對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要求越來越高[1]。而在食用農產品種植過程中,生產者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出現不規范使用農藥導致食用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從而給食用農產品質量帶來安全隱患,嚴重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近年來,通過食用農產品產地檢驗檢測,科學防范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總體呈明顯上升態勢,但是食用農產品質量監測抽樣實際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作為縣級食用農產品監測部門,在開展食用農產品質量監測檢測抽樣實踐中,要做到充分準備、規范操作、科學抽檢、切實加強和改進縣級食用農產品樣品抽樣方法,確保被檢測食用農產品檢測數據的準確性[2]。
1 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的重要性
近年來,國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高度重視,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方面,不斷開創新方法,提升監管機構的監管效能,深度促進農產品生產主體提高安全意識,督促保障食用農產品生產環節的質量安全。縣級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測,是全面掌握本轄區內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和開展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的一項重要手段。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前提,檢驗檢測主要包括抽樣、檢測和數據處理3個方面,所以科學的監測樣品抽樣在食用農產品檢驗檢測工作中起到基礎性作用,抽樣方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將直接影響農產品檢驗檢測結果的公正性和準確性。
2 縣級食用農產品抽樣環節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抽樣信息填寫不規范
當前縣級在開展食用農產品監測工作過程中,對于食用農產品的抽檢存在抽樣批次多、抽樣頻率密集等特點。普遍采用了抽樣員手工書寫的方式記錄樣品信息,有時候存在抽取的樣品信息登記不規范,造成檢測人員無法準確辨識抽樣單,影響了后期農產品檢測結果的真實性、有效性和公正性。
2.2 抽樣點代表性不足
在實地抽樣過程中,有時抽樣點的確定往往受到抽樣工作人員的主觀因素影響,存在選擇環境較好、交通較為便利、取樣方便的地方進行抽樣,對一些環境較差、交通不便,以及不便于現場作業的取樣現場則主觀規避,出現了抽樣方法把握不準確,造成抽樣點不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
2.3 抽樣時間把握不準
在實際樣品抽樣工作中,會存在對食用農產品抽樣時間把握不準確,造成采集到的樣品不能夠全面客觀地反映出同一批次食用農產品的實際情況,從而影響了樣品抽樣效率。
3 提高食用農產品樣品抽樣有效性的措施
在抽樣實踐中,對抽樣點的選擇、確定抽樣的方式及抽樣的時間點等方面工作,都需要在抽樣前進行研究后確定。制定詳細的樣品抽樣工作方案,防止在實地抽樣過程中出現樣品采集不準確和現場的混亂等情況。
3.1 抽樣員的要求
在開展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樣品抽樣工作中,抽樣工作人員必須要持證(身份證、工作證等)上崗,監督抽檢必須出示抽樣文件和有效的工作證件,參與抽樣的工作人員至少需要2名以上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并且嚴格執行抽樣工作紀律,在現場抽取的每一份農產品樣品一經封樣,均不得擅自變更和替換[3]。抽樣員要根據所抽樣品的相關標準進行抽樣,認真做好現場抽樣記錄,準確登記抽樣單,抽樣單是作為農產品溯源和準確反映樣品來源、產地和狀態等有關信息的唯一依據,同時還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對不合格食用農產品進行執法處理的重要依據[4]。在樣品取樣實踐中要根據實際狀況,嚴格執行所抽樣品相關標準,規范開展樣品抽樣工作,詳實記錄抽樣的過程,做到字跡填寫清楚、內容記錄詳實、筆記規范工整。
3.2 抽樣地點的選擇
抽樣地點的選擇要根據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目的進行確定。如果是重點監測生產情況,抽樣點就應選擇在農業經營主體生產基地和農戶田間等生產一線。如果是重點監測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情況,抽樣點則應該選擇在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等農產品銷售地。
3.2.1 生產基地抽樣
主要涉及食用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個體農戶等生產基地的樣品抽樣,根據種植的農產品實際生長情況來確定抽樣方法,一般采用隨機法、對角線法、五點法、棋盤式法和蛇形法等方法進行抽樣。每個樣品抽樣單元內需設置不少于5個抽樣點。抽樣時應除去農產品表面上的泥土、黏附物及明顯腐爛和萎蔦部分,有畸形、有病癥及生長不良等整體生長情況差的樣品不抽取。
3.2.2 銷售市場抽樣
主要包括農貿市場、批發市場、超市等。在抽取樣品時要根據樣品的堆高,分別從上、中、下層抽樣,并且每層都應在中心及四周分別取樣混合。發現有可能被污染的不采集、腐爛并且發生變質的不采集,以及被抽檢農產品整體情況差異較大的不采集,盡可能讓采集到的樣品代表整體情況。
3.3 抽樣時間的確定
在對生產基地抽樣時,要根據樣品的實地生長情況,一般選擇在成熟期或上市前進行抽樣。若是選擇在生育前期或者中期進行抽樣,檢測結果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根據樣品抽樣實踐,在抽樣時間的安排上,應根據相應農產品種類產物的不同進行設定,控制在其上市前進行。如糧食作物和水果大多都是集中在果實成熟期上市,所以應確定成熟期作為抽樣時間;小白菜、小青菜等綠葉蔬菜,是在生育前期或中期就上市,那么抽樣時間就要選擇在其上市前進行;同時對批發市場的抽樣宜在批發或交易高峰期進行,對集貿市場的抽樣應選擇在農產品交易高峰期之前完成,這樣才能保證所采集的樣品具有代表性。
4 結語
通過對縣級食用農產品樣品抽樣工作實踐的探討,在開展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中,應加大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宣傳力度,規范農產品生產,不斷加強樣品抽檢人員的教育培訓,完善食用農產品樣品抽檢技術體系,科學規范的開展食用農產品樣品抽檢,提高抽檢工作質量和效率,讓樣品抽檢工作成為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的有效技術支撐[5]。
參考文獻
[1]杜昌竹.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抽樣和樣品制備工作探討[J].農家科技,2019(8):272.
[2]秦中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樣品取樣實踐與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6,36(22):12.
[3]楊蓮,張繼軍,曹曉倩.規范新疆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抽樣工作的關鍵措施[J].農村科技,2015(7):73-74.
[4]曹曉倩,趙子剛,尼羅帕爾,等.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抽樣規范探討[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5(6):60-62.
[5]潘文杰,楊世素,吳昆明.淺談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樣品抽樣工作[J].農家科技,2020(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