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祥
一只自負的飛蛾四處游蕩,對自己只能在空中飛翔很不滿意。
突然,它被蠟燭的光焰深深吸引,決心飛撲過去。可這樣做的結果很簡單,倒霉的飛蛾燒焦了美麗的翅膀,掉到燭臺旁邊。
飛蛾抹了抹淚眼,抬頭叫道:“哦,騙人的光芒!你誘騙了多少像我這樣的飛蛾。我既然已經真正見識過你,又怎能不相信,那虛假的太陽是骯臟的牛油做成的呢?”(摘自《達·芬奇筆記》)
飛蛾把蠟燭當太陽,不僅沒“走向光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其悲劇發人深省。
長期以來,飛蛾認為,蠟燭的光焰是希望,是力量,蠟燭之光是太陽之光、真理之光、偉大之光,是飛蛾的希望和歸宿,飛向燃燒的蠟燭就是飛向光明、飛向崇高、飛向未來,就會鳳凰涅槃。可結果呢,在燃盡的蠟燭旁,飄落著許多飛蛾的尸體。散盡的蠟燭,連同飛蛾的尸體,被當作污濁,掃進了垃圾桶。
飛蛾的悲劇在于,長期接受單一的信息,導致其觀念陳舊,目光短淺,只看現象不看本質,缺乏基本的分析和判斷能力,不辨好丑,不識真偽。
在飛蛾眼中,光是個好東西,蠟燭之光、電燈之光、星星之光、月亮之光等都是偉大之光,幸福之光,能像太陽之光那樣照耀萬物生長,能照亮人類社會前進的方向,能“溶化千年的冰和霜”。
飛蛾們不懂得,光有多種多樣,有“實光”,也有“虛光”。虛光是不真實的,如果當真了,就會上當受騙。比如射擊時,虛光會使表尺缺口部分形成二層或三層,射手若用準星尖與缺口最外邊的虛光部分瞄準,彈著點偏高,射距偏遠;若用缺口的黑實部分瞄準,彈著點就會偏低,瞄準了也“打不準”。
飛蛾們更不懂得,在大千世界中,不光蠟燭之光騙人,很多耀眼的光芒都騙人,一些光芒萬丈的名人、明星,實質上不過是“光芒兩尺長”。比如三國中的關羽,渾身上下全是光環,武功蓋世,忠義無雙,戰績輝煌。全國很多地方都有關羽的塑像,一些地方還有關公廟,世世代代香火不絕。可有學者考證,關羽身上的光環多是虛光,“溫酒斬華雄”中的華雄不是關羽所殺,而是死于孫堅之手;“過五關斬六將”呢,是羅貫中為了故事跌宕起伏而“演義”出來的;“華容道義釋曹操”也是張冠李戴,去華容道堵曹操的是劉備,只不過這老小子去晚了,曹操早過去了;“單刀赴會”則是添枝加葉,關羽和魯肅其實是在兩軍陣前見面,根本就沒有“深入虎穴”的環境與氛圍……這些考證是否屬實,難以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關羽驕傲自滿、麻痹大意失荊州,成為蜀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當今一些名人、明星,也同關羽一樣渾身上下金光閃閃,讓粉絲們仰望著、崇拜著。但其實呢,“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他們身上的光環多是自己拿著大燈泡掛上的 ,或是經紀人想方設法幫其安上的“發光燈”和“發光片”。此光如同流星,在夜空中飛速劃過,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倒是那些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偉大貢獻的科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等,永遠在歷史的星空中閃閃發光。
這一切的一切,飛蛾是看不懂的,因為它就那個智商。
遺憾的是,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一些人也像飛蛾一樣分不清“實光”與“虛光”,常常被“光芒萬丈”所誤導,發生“撲火”悲劇。在“撲火”前,他們都是盲目的、愚蠢的,直到被燒死的前一刻才明白——“那虛假的太陽是骯臟的牛油做成的。”

【選自大楚英才網】
插圖 / 名不副實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