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譽
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大軍對壘長平。秦使反間計使趙王用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代廉頗為將,最終不僅射殺趙括,而且坑殺了趙軍四十萬精銳之師。趙括因此成了夸夸其談、誤身誤國的代名詞,被貽笑千古。

別看趙括領兵打仗“若膠柱鼓瑟”,身死軍敗,但我們對他的才華卻不能視而不見。史載,他從小就跟父親趙奢學習兵法,討論起軍事問題來,趙奢都難不住他。趙奢乃是何許人?趙之名將,戰功顯赫。史冊對趙括的軍事素養和理論才華未作任何批評,即使是老將廉頗,也只是說趙括“不知合變”,沒有實戰經驗而已,同時也是充分肯定趙括“能讀其父書傳”的軍事理論才能。再說了,如果趙括沒有出眾的軍事才華,趙孝成王怎么會派他統帥四十萬精銳之師呢?
可見,趙括的軍事才華一定非比尋常,只不過他是在軍事理論方面造詣很深。時至今日,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看待趙括的紙上談兵。因為,趙括“談兵”本身沒有錯,他善于“談兵”更是一種才華。如果趙王能知人善任,用其所長,別用趙括領兵打仗,就讓他只在“紙上談兵”,結局可能截然相反,趙括不失為一名優秀的軍事理論家,也許會有趙括兵法問世。他還可能會給趙國培養出一大批能征善戰的常勝將軍。若真如此,不僅可能改寫長平之戰的結局,秦趙兩國的命運也可能會改寫。
趙括雖然沒有實戰經驗,卻不失為一個優秀的軍事理論家。同樣,有許多身經百戰的常勝將軍,也不一定都是軍事理論家。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復雜關系的綜合體,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分工越來越細,學科越來越多,每個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絕大多數人難以成為各方面理論和實踐的全才,所以必須有相當數量的專門人才來從事專業的理論研究工作。三國時,蜀國南伐,馬謖作為諸葛亮的參謀,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策略。諸葛亮采納后,果然達到長治久安的效果。幾年后,蜀國北伐中原,諸葛亮讓馬謖擔任先鋒,結果導致兵敗街亭。設想,如果讓馬謖只去談兵,提供軍事理論和參考建議,不僅戰爭局勢可能會有極大改觀,而且蜀漢也可能會多出一名軍事理論家。
《易經》云:“形而下者為之器,形而上者為之道?!崩碚撛从趯嵺`而又高于實踐,只要不是泥古不化,或與實際相脫節,是能成功指導實踐的。無論是古代的虎帳談兵,還是近現代的沙盤推演,乃至當代的網上對抗,都是一種新的紙上談兵的模式,而且也“談”出了很大的效益和成就,關鍵就在于談兵是否談對了地方。近代中國的講武堂、大革命時期的黃埔軍校、當今世界的軍事科學院等,都是一種“談兵”的專門機構,而且也在戰斗力生成中發揮著巨大的推進作用。“君子授人以漁”,傳授的是理論和方法,但這種理論不是空洞的,而是從“實”中提煉出來的更高層次的“實”,能夠指導具體工作。
讓紙上談兵者專門“談兵”,原因也正是如此。
【原載《中國紀檢監察報》】
插圖 / 紙上談兵 / 張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