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華 董科娜

生態文明離不開科技創新。
60多年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密云行動”可圈可點。在“保水是第一要務”的前提下,密云全力統籌保水、富民、強區的關系。創新,正是它“使盡全力跳起來摘桃子的”的發力點。
在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過程中,密云有著更大的雄心:不局限于拓寬現有的轉化通道,更是意在不斷創新轉化路徑,用最優生態“牽引”最強科技,用生態資本吸引創新資本,深度挖掘生態富礦,推動生態產品價值高質高效轉化。
2021年6月,北京懷柔科學城東區(密云地塊)首個項目——“寰”(Earth Lab)開始試運營。
“寰”的全稱為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Earth System Numerical Simulation Facility),是國家大科學裝置項目(云室項目為該項目的補充),承擔著國家重要科研內容。“這個裝置能幫我們解讀地球的過去,觀察地球的現在,預測地球的將來。”裝置發起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介紹道。
“寰”是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核心軟件包含了大氣、海洋、陸面、植被生態、大氣化學、海洋生化、陸地生化過程7個分系統模式及其全耦合,可以把地球“搬”進實驗室,具備地球表層全體的模擬能力,可以更加逼真地實現對大氣、海洋、陸面過程、植被生態等的仿真研究,顯著提升全球氣象和海洋狀況預報、災害預警預報能力,使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短時間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寰”不僅有著超強大腦,還有著超給力的算力。據了解,“寰”的硬件裝備“硅立方”,1分鐘的算力相當于全球72億人同時用計算器不間斷計算4年,并擁有80PB的存儲空間,可以裝下約13個國家圖書館的館藏數據。
與此同時,“寰”還配備了可視化系統,可以看到云和風暴是如何形成的、海洋是如何流動的,為科學家研究全球海文、海洋環流、全球植被、海洋初級生產力、遙感熱紅外亮溫等提供依據。
以高精尖項目促高質量發展,密云意在以此項目為依托,吸引更多科研機構落戶密云,形成科學城東區科研院所聚集的發展態勢。
2017年9月,懷柔科學城空間規劃范圍由41.2平方公里擴展至100.9平方公里,將密云32.5平方公里的土地囊括在內,即科學城東區,被譽為“神來之筆”。科學城東區主要圍繞地球系統科學、生命科學應用研究方向,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其中,科學城東區“1+5”科學設施項目將在“十四五”期間建成并運行,“1”就是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項目。
目前,除了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進入試運營,落戶科學城東區的5個交叉研究平臺也有新進展:中科院深部資源探測技術裝備研發平臺、環境污染識別與控制協同創新平臺、京津冀大氣環境與物理化學前沿交叉研究平臺、泛第三極環境綜合探測平臺等4個“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項目,和清華大學“空地一體環境感知與智能響應研究平臺”項目加快推進,將陸續于2022年、2023年試運行。北京大學懷柔科學城校區懷密醫學中心也于2019年落戶科學城東區。
“我們將大力保障大科學裝置和交叉研究平臺的建設和運行,積極推動北大懷密醫學中心項目落地。”密云區科委主任楊光輝介紹,科學城東區將充分利用“神來之筆”的帶動作用,系統梳理科學設施項目研究方向以及在保水、大氣污染治理、生態環境監測、智慧環保等領域的適用性,開展產業轉化潛力評估,探索生態和產業協同發展的新路徑,力爭帶動以水科技、水服務為特色的環保產業聚集和發展,圍繞“科學+城”的建設理念,加快構建科學城東區新型城市形態,北部以地球系統科學為主打造基礎創新集聚區,中部建設云西活力中心,南部則以醫藥與健康為主建設綜合創新發展區。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密云以科技創新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的這份雄心,早就得以“窺見”。
2012年,經國務院批復,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密云園成立。中關村密云園自成立之初就帶著科技創新的使命,重點發展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節能環保和科技服務業。

“神來之筆”,2017年9月,懷柔科學城空間規劃范圍由41.2平方公里擴展至100.9平方公里,將密云32.5平方公里的土地囊括在內,即科學城東區,被譽為“神來之筆”。
創立于2003年的康辰藥業,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高新醫藥企業,也是密云生物醫藥產業的龍頭企業。
“CX1003是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多靶點強效抗腫瘤藥物,如果研發成功,在國際上都是領先的。”北京康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藥物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振說道。據悉,康辰藥業擁有70余項國家、國際發明專利,并且獲得了國家863計劃、國家火炬計劃、中國專利優秀獎等多項中國頂級榮譽,是密云的重點生物醫藥類企業。
近年來,以康辰藥業為代表的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持續穩步發展。“‘十四五時期,中關村密云園將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主題,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加速主導產業集聚,做強、做優經濟發展主引擎。”密云經濟開發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趙宏表示,中關村密云園將依托科學城東區的創新資源,集中精力服務在建項目,推進14個重點在談項目落地,同時加大低效企業騰退盤活力度,為高精尖項目入駐提供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