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莉
摘 要:在我國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技能是最終目標。聽、寫、讀、說技能是語言技能主要構成部分,在傳統教育模式下,這些技能基本上是分開教學,并不能充分提高語言技能培養質量。對此,提出幾點教學策略,并以譯林牛津英語教材中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Task”板塊內容為例進行分析。
關鍵詞:聽、說、讀、寫;語言技能;教學策略
在初中階段,聽、說、讀、寫是英語教學重要構成部分,其和語言技能之間屬于分概念和總概念關系,需要對兩者關系予以足夠重視。然而開展日常教學活動時,英語教學被劃分為聽、說、讀、寫四個內容,此種分離教學并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1]。
一、英語教學策略
1.聽、讀結合,為讀寫提供保障
說、寫技能基礎是聽、讀技能,傳統英語語言教學主要以教學講解為主。聽、讀是初中生主要朗讀發音與積累詞匯的方式,學生在課堂初步形成發音意識,并借助閱讀文本建立語感,豐富自身詞匯量。學生借助“聽”教師讀英語學習語音,并借助“讀”英語教材內容積累語言以及學習語法知識。
另外,聽、讀屬于學習輸入過程,然而若是分開教學,則會導致學生把閱讀材料和聽力材料作為獨立項目進行學習,不能增強學習效果。所以,需要對聽說進行整合,另外為說、寫提供保障。教師應該適當確定難度,為學生合理挑選閱讀材料,借助精準語調對文本進行閱讀,特別應該對語調升降等內容多加注意。另外,應該為學生預留一些自學時間,充分理解教材內容。最后讓學生進行朗讀,如果沒有出現較大錯誤問題,則教師禁止打斷學生朗讀,一般學生在全英語環境中學習的機會較少,因此需要對學生開口說英語加以重視。在學習初期,教師需要積極鼓勵學生開口講英語,而不是僅僅將語法知識傳授給學生。借助學生充分朗讀,能夠深入解讀文本,促使聽、讀學習得到充分整合[2]。
2.說、寫創造輸出,充分鞏固聽、讀的基礎
教師可以借助說過程為寫提供基礎保障。說的方式較多,如個人演講、小組對話以及師生對話等,促使學生通過交流互動針對指定主題進行發散思考,學生能夠根據交流所讀獲得良好的寫作思路。
另外,開展英語教學活動時,教師能夠借助選定主體,將最終任務確定為協作,對聽、說、讀、寫技能進行充分整合。第一,教師應該明確寫作主題,創設良好的對話情境,為學生提供難度合理的閱讀材料。同時教師對文本進行閱讀以及分析,促使學生能夠對教材內容進行充分理解。進而實現學生聽力訓練的目的。第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情境模擬,對文本內容進行表演或是朗讀,進而充分實現說訓練的目的。之后將文本某方面或是文本內容設定為主題,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分析與討論,進而充分實現說訓練目標。第三,讓學生提交作文,進而充分實現寫訓練目標[3]。
二、基于語言技能視角的教學實踐
開展教學實踐過程中,構建語言技能視角,即構建宏觀視角,基于此種視角,聽、說、讀、寫教學并非僅僅屬于聽、說、讀、寫訓練,同時涵蓋文化意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以及語言知識等內容,學生可以在某個空間和時間中,基于自身知覺自然地表現聽、說、讀、寫語言技能,則此種英語教學屬于有效教學活動。
例如,開展譯林牛津英語教材中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教學時,在“Task”中講述了David運動情況,一般知識教學學生可以順利朗誦語句。對此,筆者主要針對該段教學工作給學生提出全新要求,就是對聽、說、讀、寫進行綜合處理,此種要求筆者主要以隱性方式提出,引導學生對自己習慣的運動進行仿寫。以學生角度分析,此種要求在朗讀過程中具有明顯的意義,即學生需要完成兩項工作。首先,要求學生采用David口吻,飽含感情色彩地對自身所寫內容進行講述,進而在尊重原意的基礎上合理表達,促使書面語言能夠向口頭語言轉變。其次,以此種方式講述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即可以充分提升學生的口語能力,同時其他同學在傾聽過程中可以充分提高自身聽的水平。最后,讓學生書寫自身講述的內容,促使學生寫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以語言技能層面分析,此種教學方法促使聽說讀寫教學內容得到有效整合,不同教學內容互相影響與促進,引導學生形成綜合語言技能。學生在說的過程中蘊含情感,寫的過程中基于學習策略支配,針對學生愛好進行描述,促使學生形成綜合語言技能。
綜上所述,要想充分提高學生英語語言技能,應該注重學生聽、說、讀、寫等技能綜合發展。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積極把握教學規律,借助可行性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調動學生的智慧與經驗,在學生獲得良好教學效果之后即能夠獲得幸福感,此時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體驗培養。對于學生表演、朗讀以及回答等及時予以肯定性評價。
參考文獻:
[1]劉佳怡.試論單元整體視角下的初中英語單課有效教學[J].國際教育論壇,2021,2(12):110-111.
[2]吳永福.聽力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外交流,2019(10):79-80.
[3]董美珍.結合聽力短文填空,訓練聽說讀寫能力:讀《福建省初中學科教學與考試指導意見·英語》有感[J].考試與評價,2019(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