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偉大事業。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同時也得到了自然的“回報”,經濟危機、生態危機有目共睹。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始終秉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蓬勃發展。治理污染,恢復生態,環保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優化結構,轉換動能,提高能效,綠色發展成果顯著;山變綠,水變清,霧霾變少,人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美好。可以說,“十三五”是目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五年。
湖南益陽桃江縣的大華村,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這里也是著名作家、首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莫應豐先生的故鄉。在莫公筆下,曾有一條美麗小溪穿村而過,流淌在《駝背的竹鄉》《麂山之謎》等小說的字里行間。但是到扶貧干部朱明星駐村時,這條小溪早已被嚴重污染。
朱明星動員村民主動關停養豬場,積極利用大華村毗鄰桃花江大竹海的優渥地理條件,大力推動大華村發展竹筍產業,創建竹筍產業示范村,同時又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竹下養雞”等發展模式。如今,小溪恢復了清澈,村民的收入也翻了番,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大華村成功實現從貧困村到美麗鄉村的蛻變,只是我國千千萬萬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一個縮影。在甘肅古浪縣,八步沙林場三代治沙人38年來扎根荒漠,治沙造林21.7萬畝、封沙育林草37.6萬畝,培育壯大沙產業、發展高效復合型林業,荒漠從綠洲變金山;湖南大力實施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推動黑臭水體治理、畜禽養殖糞污處理、溝渠塘壩清淤、濕地功能修復等“四個全覆蓋”;在陜西鎮坪,沿著“生態立縣、工業強縣、旅游興縣、產業富民”發展方略,經濟生態化讓陜西“南大門”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互利雙贏……
從城市到鄉村,從大漠戈壁到江南水鄉,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金山銀山,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各地打造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鮮活樣本。
國家鐵腕治污,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普遍贊譽。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決策部署時,個別地方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尤其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嚴重偏離黨中央決策部署,侵害群眾切身利益,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堅強紀律保障,是紀檢監察機關的重大任務。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立足職能職責,加強監督檢查,推動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對生態環保領域不擔當不作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頑癥和突出問題等,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對典型問題及時通報曝光,用鐵的紀律守護綠水青山。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指出:“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我們既要有只爭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堅守。”我們必須明白,過去多年高速發展積累的環境污染問題解決起來絕非一朝一夕之功,生態環境治理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現反復。
2019年9月21日,生態環境部召開“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推進會,會議指出,“十三五”時期,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當前,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日趨增加,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機遇大于挑戰,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十四五”規劃綱要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設為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的主要目標,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文明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繼續“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足可見,黨中央始終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源自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后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習近平總書記為生態環境描繪美好藍圖。“十四五”開啟生態文明新時代,遙望星空、看見青山的夢想,離每一個中國人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