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黨中央高度關注民生
我黨歷來高度關注民生,情系民生。在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總結2020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明確了2021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為全國做好2021年經濟工作、實現“十四五”規劃開好局提供了重要遵循。
新華社報道稱,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戰略定力、科學謀劃部署,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艱苦奮斗,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
該報道指出,我國成為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改革開放實現重大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即將完成。歷經艱難險阻取得的成績,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戰的結果。
宏觀謀篇,微觀布局,黨中央的方針政策,無不情系民生的方方面面。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特別強調,“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十四五”規劃的建議后,人們發現,在規劃中處處都充滿了對民生的關懷“溫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由此開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由此開啟。在黨的堅強正確領導下,全國人民經過不懈努力,以經濟社會發展的優異答卷迎接黨的百年華誕,人民的生活也必然會越來越美好。
走向更美好,一個都不能少
“十四五”開局,關注民生幸福,還有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群體,他們是在黨和政府大力幫助下剛脫貧不久的群眾(注:本刊2020年上半月刊第12期以《收官不收兵——寫在脫貧攻堅之際》為題,專題報道了我國脫貧攻堅戰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提及的話,也是黨和國家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赤溪村是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鎮下轄的一個畬族行政村,山環水繞,風景如畫,這里的脫貧攻堅故事就是其中之一。據新華社報道,有“中國扶貧第一村”之稱的赤溪村,是一個地處閩東大山深處的畬族行政村。30多年來,赤溪村歷經“輸血”式就地扶貧、“換血”式搬遷扶貧、“造血”式“旅游+產業”扶貧的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旅游富村、農業強村、文化立村、生態美村”的脫貧路。赤溪村的脫貧致富奔小康事業結出了豐碩成果,當地的村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據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2020年12月3日召開會議,聽取脫貧攻堅總結評估匯報。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采取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經過8年持續奮斗,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的重大勝利,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打下堅實基礎,極大增強了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徹底改變了貧困地區的面貌,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群眾生活質量,“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在脫貧攻堅實踐中,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以人為本,把貧困群眾和全國各族人民一起邁向小康社會、一起過上好日子作為脫貧攻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社會協同發力、合力攻堅,東部西部守望相助、協作攻堅,廣大黨員、干部吃苦耐勞、不怕犧牲,充分彰顯了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和犧牲奉獻精神。
我國在脫貧攻堅戰中,“兜”住了最困難群體,“保”住了最基本生活,不斷增強了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十四五”期間及今后的美好生活中,脫貧群眾也“一個都不能少”。
從脫貧攻堅到共同富裕,一步一個腳印,黨領導人民踏實有力地從美好走向更美好。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撰文指出的那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
人民生活提高,贏得國際高度評價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報告在論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部分中,特別強調要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事實上,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推動下,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努力奮斗,人民的生活質量不斷在提高。其中,脫貧攻堅8年來,中國所取得的脫貧攻堅成就成為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傳奇。中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人民幸福指數不得提升,贏得世界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
據《人民日報》報道,任教于浙江外國語學院的巴西外教若澤·達席爾瓦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8億多人擺脫貧困,這在一些國家貧困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更彰顯了中國減貧成就的難能可貴。
“貧困始終是困擾人類的重大問題之一。2015年,聯合國通過以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核心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2020年,中國將提前10年完成《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這是中國的一項偉大成就。”若澤·達席爾瓦說。
達席爾瓦說,多年來,中國政府堅持消除貧困,持續開展以農村扶貧開發為中心的減貧行動,帶領貧困地區民眾實現脫貧致富。基于精準扶貧理念,中國已經建立起一套有效而持久的解決方案。
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主席、著名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曾擔任高盛首席經濟學家和高盛資產管理公司主席、英國財政部商務大臣。在2001年,他最先提出“金磚”概念,并預測金磚國家占全球經濟比重將大幅上升,被稱為“金磚之父”。
據新華社報道,奧尼爾說,過去40多年中國強勁的經濟增長對其取得脫貧成就非常關鍵。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工業化、城鎮化、融入全球貿易體系、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這幾方面可能共同促成了中國的脫貧成就。他認為,如果中國的成功經驗能在擁有大量貧困人口的國家推廣,成果將會是令人贊賞的。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和中國工業化進程為中國脫貧事業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