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兵

有人說,人之所以痛苦,一是求之不得,二是舍之不得,知足者才常樂。
據《舊唐書》記載,唐朝宰相李日知在擔任宰相之后便屢屢請求告老還鄉,在他的一再請求下,朝廷終于批準他告老還鄉。但他其實并沒有把自己準備退休的事情告訴家人。
直到李日知開始整理行裝,準備啟程返鄉的時候,毫無思想準備的妻子才知曉此事,不禁大吃一驚:“家產屢空,子弟名宦未立,何為遽辭職也?”家中毫無產業,財物空空,家族子弟們的前途也沒有安排好,你怎么突然就辭官呢?面對妻子的質疑,李日知耐心地回答道:“書生至此,已過本分。人情無厭,若恣其心,是無止足之日?!币馑际?,我一介書生,官職能夠做到現在這地步,已經超過了我的本分。人的私欲哪里會感到滿足呢?如果一味地放縱自己的私欲,不斷地追求下去,永遠也不可能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妻子終于被他說服,夫妻二人于是心安理得地返回家鄉頤養天年。
常言道,人心不足蛇吞象,欲壑難填之徒自古有之。明朝詩人朱載堉在其《十不足》一詩中寫道:“終日奔忙只為饑,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上天梯子未坐下,閻王發牌鬼來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還嫌低!”把一個貪得無厭的人的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啟人深思。
《荀子》有言,“人生而有欲”。欲望作為人的一種生理本能,并不可怕。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輕易就將自己的欲望升級,比如飯菜總是越美味可口越好、衣著總是越光鮮華麗越好、住房總是越寬敞舒適越好……然而凡事過猶不及,欲望越大,壓力越大;欲望越強,枷鎖千鈞。人一旦墜入欲望的深淵,就會沉溺其中、無法自拔,就會腐蝕心靈、墮落良知,以至于淪為欲望的奴隸而迷失自我,最終身敗名裂、身陷囹圄。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曾云:“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人的貪欲無限,貪得無厭者總是貪欲越來越強,危害越來越大。當今社會紛繁復雜,面對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世間百態,個別領導干部隨著地位的逐步升遷、權力的逐步擴大,逐漸淡忘了自己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在市場經濟大潮之中,在金錢美色誘惑之下,任自己的欲望橫行,而不加以控制,一步一步墮入罪惡的深淵,以至于最終身陷囹圄而無法自拔。
在現實生活中,“小”不拒而“大貪”的反面典型不乏其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劉青山、張子善,到今天的周望軍、劉曉春,其墮落的軌道無不都是從收受“小禮”開始?!安粦]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終虧大德。”今天,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和錯綜復雜的考驗,黨員干部要時刻做到防微杜漸、警鐘長鳴?!靶∫馑肌泵媲安粍有乃?,才能避免犯“大錯誤”、栽“大跟頭”。
身為領導干部,就必須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穩得住心神。若想通過當官過上大富大貴的日子,只會在風風光光中迷失、在紙醉金迷中墮落、在燈紅酒綠中消沉,最終葬送自己的大好前程。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常樂、恪守本心是領導干部面對欲望和誘惑時應有的態度。只有時刻保持“世間尤物,不敢妄取”的敬畏之心,不為物欲所惑、不為名利所擾、不為金錢所困,才能讓心靈不荒蕪、理想不空虛、信念不動搖,從而干干凈凈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