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瓊
世界衛生組織(WHHO)的健康理念為:精神上、生理上、社會生活上的良好狀態,而不是僅指沒有疾病與衰弱。當今社會,我們在應對疾病方面的理念,已經從戰勝疾病、治愈疾病逐漸轉變為與疾病共存、共生。因此,養生康復可以決定今后我們的生活質量以及生命狀態。中醫養生康復作為組成祖國醫學的重要部分之一,早在《黃帝內經》時代就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理論知識、較為完整的康復理論體系、獨特的方法與經驗。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祖國醫學的不斷發展,中醫養生康復也在逐漸完善,目前已經有比較系統的康復體系以及方法,將中醫預防和康復醫學互相結合,并在系統理論基礎上總結有效的實踐經驗,可為我國的健康事業作出巨大的貢獻。因此,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什么是中醫養生康復,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吧。
1.什么是中醫養生康復
中醫養生康復學可分為以下2個部分:
(1)中醫養生學: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對人類的生命活動規律進行探索,并同時對養生理論與技術進行研究,以此來實現人類強健體質、預防疾病以及延年益壽的目的。養生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養生主》中,“養”指的是保養、調養、補養,“生”指的是生命,養生則是指通過各種不同的方法來調養身體的行為活動。隨著中醫養生學的發展,其內涵不在單指預防疾病,同時還包含了心理調適、增強智力等多方面內容;適用范圍也從亞健康人群擴大至所有人群。
(2)中醫康復學: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采用多種綜合手段以及方法,來康復治療各種傷病、殘疾、慢性疾病等,是一門促進人體功能缺陷改善與恢復的學科。它主要是給予中醫理論基礎,并注重辯證與整體康復基礎,形成多種簡單且有效的康復治療方法,例如①飲食調養、②運動鍛煉、③針灸推拿、④藥物等,同時與現代科技結合,以此來提高康復療效。
2.中醫養生康復常用方法
2.1針灸法
針灸是針法與灸法的總稱,針灸主要是根據祖國醫學中的辨證“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將針刺入到人體穴位后,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具有疏通經絡、活絡止痛的作用;灸法則是點燃艾柱或艾灸,來灼燒人體穴位,然后通過熱力透過人體皮膚,以此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具有溫補身體陽氣、溫經通絡的作用。該方法適用于各種內科、外科疾病,同時該方法在康復治療中也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例如腦出血并后遺癥所導致的肢體活動不利。針灸在治療疾病、預防疾病以及保健康復方面的方法有:①針法、②灸法、③經絡按摩術、④拔罐等,均可在人體經絡腧穴上作用,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整臟腑的功效。
2.2推拿法
推拿屬于一種中醫外治法,主要是在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的指導下,通過運用特定的技巧以及手法,作用于人體體表可觸及的部位、穴位,具有調整體內氣血、促進經脈運行的功效,有助于調整人體的臟腑功能。常用的推拿手法有:①揉法、②案法、③搓法、④拿法等。以上手法操作較為簡單,可以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學習自我保健,在防治亞健康方面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2.3運動養生康復法
運動養生康復法是一種保養生命、防治疾病的有效方法。傳統運動法有:氣功的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現代運動法有:舞蹈、球類等。正確合理的運動可以活動筋骨、調節氣息、疏通經絡、調和臟腑,有助于增強人體體質,延長壽命。
2.4藥物法
中醫藥物養生康復是一種在辯證論治的原則下,根據患者的身體體質以及癥候特征,采用中藥內服或是中藥外用的方式,來增強人體的健康。對于預防疾病階段者,采用中藥主要是為了調整人體陰陽,提高機體抵抗病邪的能力;對于疾病發展階段者,采用中藥治療疾病,可縮短疾病病程,提高預后;對于疾病后期階段者,采用中藥治療疾病,主要是為了促進正氣恢復。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藥物進行養生康復的過程中,注重保護脾胃,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才能使藥物正常輸布,從而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作用,保證藥物效果。在祖國醫學上將養生康復中藥分為兩大類:(1)補氣養血:包含人參、白術、黃芪、山藥等藥材。(2)滋陰助陽:包含山茱萸、天冬、百合、玉竹等藥材。中藥養生康復途徑有2種:(1)中藥內服:以湯、丸、散、膏以及丹劑型為主。(2)中藥外用:以熏洗、貼敷、熨敷等為主。
2.5精神調節法
情志干預主要是根據我國中醫理論基礎而發展成的一種干預法,其初步構架來源于《黃帝內經》,指的是七種情志的總稱(喜、怒、憂、思、悲、恐及驚);包含①情志制約法、②情志疏導法、③情志引導法、④情志陶冶法。在祖國醫學中認為情志活動與臟腑氣血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因此,情志也是一種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所以調節情志在中醫養生康復中被認為養生的首要內容。
結論: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科學的不斷進步,工作壓力的增大、人口老齡化等,導致諸多疾病發生得猝不及防,使得人們也越來越重視疾病的預防、養生以及康復。中醫養生康復在康復醫學中占據的低位也在逐漸提升,是一種康復治療的重要手段。
資陽市雁江區中醫醫院?64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