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朋
摘要:農產品的安全問題是關乎到我國的經濟發展和農業進步的關鍵,也是農業生產總量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我國農民收入的關鍵因素。近些年來,各個地區對于農產品的質量越來越重視,并且制定了相關的監管法律法規,農產品的質量得到了一定的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在呈現出逐漸好轉的趨勢,從我國的農業部對農產品質量進行檢測的結果來看,農產品質量的合格率穩定的保持在96%以上,整體上來看,可以說是比較安全的。但是由于我國幅員遼闊,農業生產經營比較分散,各個地方的農產品的質量不夠統一,差異性較強,并且偏遠地區的農產品質量的監管機構情況也有一定的落差,這對于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情況仍然存在較大的影響。因此,本文通過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問題及對策分析,希望能夠對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出改善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1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在于各個層面的管理都在逐漸完善,農業是我國國力和經濟能力的重要構成因素,在對農業進行保障的手段中主要是需要不斷的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的監管,需要在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監管體系、檢查檢驗、科學生產方面進行重點突破,2020年我國的蔬菜、禽蛋等檢測的合格率分別為91.2%和90.3%,比去年有所提高,但是,農產品安全問題仍然存在,例如影響力較大的蘇丹紅、瘦肉精、三氯氰胺等添加超標或者違法添加的食品安全事件給人民的健康和心理帶來重要的影響。在這種重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案件影響下,對于我國的農產品的出口和銷售都帶來不良影響,因此,黨中央國務院對于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非常重視,社會公眾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勢在必行。
2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現實情況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需要落實在農產品培育、養護、產出等各個環節,其中產地準出環節是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環節,目前我國的農產品生產企業和合作社等生產的農產品在上市前都需要進行檢查,檢查合格后,合格的樣品產品才能夠在市場上進行流通;另外還有一種是在農產品上市之前進行抽檢,對抽樣的產品進行檢查合格后,發放合格證明才能夠流入市場。這種安全監管檢測工作的目的是為了能夠保障流入市場的農產品的質量得到保障。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是人工操作,存在著一定的漏洞,監管的力度、監管工作人員的主觀意識等其他問題會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效果不夠真實。
隨著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力度的加大,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違法添加劑、禁用藥品等現象有所收斂,但是由于不用限定藥品,因此在出現病蟲害或者影響收入的問題的時候,選擇大量過量的使用常規性的藥物、激素的情況有抬頭的趨勢。這些合格藥品、激素等超標存在反而成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中常出現的問題。
3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現存問題
3.1 監管機構不夠成熟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需要相關的國家部門來執行,隨著人口的增多,經濟的發展,我國農產品質量問題不斷的出現新問題,并且數量也有所增長,但是相關的監管機構的管理體系還不夠完善,不足以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保障。目前來說,我國的農產品質量監管部門的權利主要集中在省、市等高等管理階層,地方的管理權力較小,鄉鎮、村莊以及街道等還沒有響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權利。但是由于農產品的特殊性,恰恰更多的是存在于鄉村、城市邊緣等地區;來進行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等行為。因此權利不夠下沉,監管體系不夠成熟是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監管中存在的首要問題。
3.2 監管效果達不到預期
一些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機構成立的時間較晚,對于監管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配備的機器、人員等都有一定的欠缺,在工作人員的安排上,很多的縣以下的監管部門沒有專門的檢測人員,工作人員沒有編制,沒有更多的保障。經費不足,導致檢測的設備不夠先進,數量不夠使用需求,大型檢測設備例如氣相、液相等大型的檢驗檢測的設備配備不足。另外,監管機構的工作開展普遍較低,尤其是縣級以下的部門中,在檢測的體系中,常常出現檢測人員缺乏,沒有人檢測、沒有時間檢測、檢驗的結果較慢、檢驗結果不夠準確等問題,讓檢驗成為一種形式,不僅起不到檢驗的真實效果,還給農產品生產銷售方帶來時間延誤。
3.3 檢測項目不夠完善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針對的是農產品在生產加工等環節中存在的各種的有害品添加、超標添加、過量殘留等問題,因此,需要監管過程中,對于農產品的添加物的種類、含量、是否是有毒有害物質、是否是過量的符合添加的物質等都要分別立項進行檢測。但是目前的監管中作中,對于農產品的檢測主要是針對于有毒有害物超標的檢測,對于合法添加的物質的超量和殘留的檢測還不夠重視。有的縣級以下的檢測機構對于這類的問題還沒有納入到監管的內容中。因此監管的項目不夠完善,工作存在漏洞,不能夠與時俱進并且具有先進性,是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存在的重要問題之一。
3.4 監管制度不夠完善
監管需要制度和法律條文的支撐,常規的監管缺乏強硬的管控措施,對于農產品生產不能夠帶來震懾作用,因此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才能夠為監管工作保駕護航。目前我國的多數的農產品還沒有被納入到產品的市場準入機制以及溯源機制中來。市場上的農產品的來源渠道也是五花八門,大型的超市的供應鏈相對成熟,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有一定的保證,但是小型的農貿市場或者街邊的攤位上銷售的農產品卻不能夠保證安全性,市場準入制度的缺失,帶來的是產地的準出制度的無法落實問題。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出臺過相應的法律條文,《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該法律制定實施后,對于我國的農業監管部門的執法帶來了幫助,但是法律條文的界定上還不夠明確,實用性不足,對于農產品監管的種類、品種以及新型農產品等還沒有詳細的約定,在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存在著定義不夠清晰的問題,在操作中容易出現歧義。
4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建議
4.1 完善監管體系
我國對于農產品質量越來越重視,在這種背景下,建議抓住機遇,詳細解讀政策,獲取國家政策上的支持,對于縣級以及縣級以下的部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完善監管體系,在國家的偏遠地區,以及經濟實力相對偏低的地區中,沒有單獨設立監管機構的地區,也要明確指定監管部門,指定相關人員進行監管兼職工作,責任到人。建議相關地區將質量監管部門的工作納入到政府的工作內容監督范圍之內,作為監管的項目進行考核,提高相關政府部門對于農產品安全監管的重視。另外,每一個鄉鎮都需要明確專人進行檢管、檢測工作,納入到國家的編制內,提供福利待遇保障,保證人員的穩定性。將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績與薪資掛鉤,擇優錄取。最后,建議組建村級的農產品質量監管協會,利用廣大農民的力量,農民是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的最直接的接觸者,對于農產品在生產加工以及入市前的各項工作和問題最為了解,因此農民組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協會,能夠根本上提供監管建議,豐富監管的監管項目。
4.2 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力度
需要進一步的開展各種專項的監管檢查,對于人員的監管執法能力等進行不斷的提升。從農產品生產過程、加工過程和銷售過程嚴格的進行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首先對于管轄范圍內的農產品經營的個人、單位和企業進行登記,明確的了解每一家農產品企業的負責人,并且督促負責人簡歷完整的農產品銷售檔案,最總溯源對于農產品的各個節點的情況進行真實的反應。另外對農產品的抽樣監管環節加強工作要求,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采用對專業的監管檢測的人員配備監督員的抽樣檢測方法,保障抽樣檢測的效果。
4.3 保持監管的先進性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是對于農產品的超標情況進行監管的工作,他直接決定著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人民的利益與健康。隨著時代的的發展,科技力量的進步,農產品在生炒加工等過程中的藥物、添加劑等也在不斷的更新換代,因此監管部門的工作需要與時俱進甚至是站在時代的前端。因此建議首先,保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的先進性,需要與時俱進,對于新型的農產品的生產技術進行了解,并且實地調查農產品生產加工環節中真實的情況,保障工作的先進性。另外與農作物添加劑、藥物等公司進行緊密聯系,了解不同的新產品的功能和作用以及使用要求,對于新型農作物使用產品了解后,能夠更好的對其進行監管,完善工作質量。
4.4 完善監管法律法規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對于各項的法律法規屬于完善階段,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目前也還不夠健全,無法對我國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因此需要健全法律法規,通過對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工作人員進行走訪,收集相關的工作意見和建議,在經過國家相關部對法律法規進行健全。保障在現實的工作中遇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后能夠更好的使用法律法規明確責任。
5 結語
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是每一名公民所關心的問題,因此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完善,是眾望所歸的工作內容。隨著農產品的種類的增加,生產加工環節中使用的藥物等更新換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也需要不斷的與時俱進,提高監管的能力。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本文通過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性、現狀以及成因和問題進行收集和分析,提出了改善的建議,希望能夠促進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勝梅.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21(16):235-236.
[2] 刁川.新形勢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難點與發展對策[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1(8):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