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旗 馬向峰 袁光柱 焦松


摘要:病蟲害成為制約糧食綠色發展的重要因素,齊河縣大力推廣小麥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規劃建設了小麥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示范區,初步形成了六統一技術措施,即統一選用抗病品種、統一秸稈精細化還田+深翻、統一種子包衣、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精量寬幅播種、統一病蟲害科學防治。為小麥的優質、高效、綠色發展提供防控技術。
關鍵詞:小麥;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
齊河縣位于山東省西部,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耕地面積8.4萬hm2,主要種植作物是小麥、玉米,一年兩熟,其中小麥種植面積7.3萬hm2,小麥病蟲草害發生種類主要有:麥蚜、麥葉峰、紅蜘蛛、地下害蟲、紋枯病、白粉病、銹病、根腐病、赤霉病及麥田雜草,小麥病蟲害常年發生面積和防治面積在20萬hm2 次左右,病蟲害成為制約小麥優質、高效、綠色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齊河縣大力推廣小麥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規劃建設了小麥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示范區。示范區位于我縣焦廟鎮2萬hm2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核心示范區內,核心區面積66.7hm2,示范區面積666.7hm2,2020~2021年項目示范區嚴格按照方案要求示范推廣小麥綠色防控關鍵技術,取得良好效果。總結形成了適合我縣小麥綠色生產的技術模式和技術路徑,即:選用抗病品種+種子包衣+秸稈精細化還田+腐熟劑+土壤深翻+配方施肥+寬幅精量播種+適期晚播+小麥田間路邊溝渠種植誘集植物+冬前除草+小麥返青拔節期防病蟲+小麥揚花期至灌漿期一噴三防+機械收獲秸桿還田+專業化統防統治+農藥科學安全使用。
1 小麥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主要技術
1.1 選用抗病品種
選擇經過植物檢疫并且適合我縣氣候特點的抗病蟲、抗倒伏、質量合格的優質品種。主要種植品種以濟麥22、良星77、太麥198、濟麥44、山農38,各品種插花種植,全縣良種使用率達到91%。
1.2 種子包衣
對全縣統一供應的小麥種子全部實施種子包衣。種子包衣劑主要采用特玉樂(8%戊唑醇懸浮種衣劑)+帥苗(30%氯氰菊酯懸浮種衣劑),全縣種子包衣率達到95%以上。通過種子包衣,有效控制了小麥病蟲害的發生,對小麥紋枯病、莖基腐病、根腐病等病害的防治效果在65%以上,對小麥蚜蟲、飛虱、地下害蟲等蟲害的防治效果在80%以上。
1.3 秸稈精細化還田+土壤深翻
將玉米秸稈用機械粉碎成粉末狀還田,能夠使秸稈中的玉米螟等害蟲機械損傷,減輕下年蟲口基數;深翻能夠加快秸稈及表層雜草腐爛,惡化病蟲生存環境,減輕病蟲害發生;深翻在加快秸稈腐爛的同時,將地下害蟲翻到地表被凍死、鳥食;深翻可將雜草種子大部分深翻到土壤深層,不利于雜草萌發(雜草種子在8cm以下基本不能萌發),減少麥田雜草數量。經秸稈精細化還田+土壤深翻處理和秸稈粗放還田+旋耕處理均在10月8~9日進行。試驗調查表1,經秸稈精細化還田+腐熟劑+土壤深翻的地塊較旋耕田麥田雜草減少56%,地下害蟲減少24%,紋枯病減少8%,莖基腐病減少4%,其他病蟲害也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同時深翻,使耕層變深,提高土壤蓄肥蓄水能力,促進根系下扎和作物生長,進而提高小麥抗病蟲能力。
1.4 適期晚播,寬幅播種
比常規播種時間晚播2~3d,于10月10日播種(常規播種7~8日),寬幅播種,播種行距16cm。適期晚播可減輕小麥莖基腐病等根部病害發生,寬幅播種有利于通風透光,減輕病蟲害發生。
1.5 田間路邊溝渠種植誘集植物
在田間路邊溝渠兩側種植對蚜蟲天敵有保護作用的植物,在噴灑化學農藥時,天敵生物有一個安全的棲息場所,對天敵起到保護作用,實施面積133hm2。
1.6 統防統治
示范區及周邊輻射帶動區小麥病蟲害防治全部實施統防統治,化學除草采用自走式噴桿噴霧機防治,中后期采用無人機進行防治。在小麥穗期,財政補貼1380萬元實施全縣7.3萬hm2小麥“一噴三防”全覆蓋,平均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統防統治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防治效果,同時對減施化學農藥,提高農藥利用率及綠色防控的開展有重要作用。
1.7 科學用藥
重點推廣達標防治、冬前化學除草、返青拔節期用藥、小麥“一噴三防”等科學防控技術,藥劑全部采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技術普及率達到95%以上。今年分別采用先正達、拜耳、江蘇克勝三家企業的小麥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方案在示范區開展試驗示范,對小麥莖基腐病、紋枯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蟲、地下害蟲的防效分別達到52.94%、對66.67%、75.14%、77.27%、95.41%、75%以上,增產幅度達到14.3%以上。
1.8 機械收獲秸桿均勻還田
小麥收獲期采用聯合收割機收割,并且全部秸稈還田。秸稈均勻還田,不但起到保墑作用,同時對控制下茬雜草萌發、減輕玉米雜草發生程度起到一定作用。
2 效益分析
2.1 經濟效益
通過種子包衣、返青期和灌漿期科學用藥,對小麥莖基腐病、紋枯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蟲、地下害蟲的防效分別達到52.94%、66.67%、75.14%、77.27%、95.41%、75%以上,增產幅度達到14.3%以上,通過科學用藥,整個生育期用藥量減少50g/667m2(商品量),減少幅度20%以上,畝增加收益85元;秸稈精細化還田+土壤深翻,比常規旋耕麥田雜草減少56%,病害、地下蟲發生明顯減輕;冬前噴施除草劑較返青期對禾本科雜草的防效提高15%以上,且返青期噴藥易產生藥害;通過綠色防控技術的綜合應用,對小麥生產威脅較大的赤霉病每年發生面積控制在2000 hm2以下,蚜蟲、白粉病、銹病危害逐年減輕,麥葉峰降為次要害蟲,經濟效益明顯。
2.2 社會效益
小麥綠色防控技術提高了農產品質,同時更多的人參與到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中,增加了就業,解放了勞動力,促進現代植保機械的推廣和應用,同時增加了農民收益。
2.3 生態效益
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減輕了農藥包裝物的污染,保護了天敵,保護了環境,減少了污染,生態效益明顯。
參考文獻
[1] 孫靜.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