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猛香
摘要: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其品種是否優良、栽培技術是否得當,將直接決定最后的種植表現,為了能夠進一步提升水稻的產量和價值,必須針對當前現狀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結合栽培策略實現科學種植。基于此下面將從優質水稻品種的種植表現出發,探尋栽培技術的要點,最后結合實際提出了具體的栽培措施,希望能夠推動我國種植業發展。
關鍵詞:優質水稻品種;種植表現;栽培技術
水稻是我國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之一,水稻單產位居世界第一,充分掌握并合理應用栽培技術,就需要關注優質品種種植的表現,結合數據表現進行研究與優化,從而提高抗病、抗逆等性能,增加農戶的種植收益。同時,水稻高產、優質是當前農業生產者必須掌握的關鍵要素,要通過不斷改良品種提高其種植表現,從市場角度出發保證水稻產量與質量。
1 水稻品種的種植表現
1.1 種植品種選擇
稻一油種植模式在我地比稻一稻種植模式效益更好,且避開七月高溫或連續陰雨天氣搶收搶插,耽誤季節導致晚稻影響大,造成減產減收。一季稻品種和兩優332符合湖南水稻堊白粒率(GB/T17891-1999)、堊白粒率(LS/T3108-2017)的標準要求,該品種具有抗病強、產量高、米質優等栽培優勢,合理種植可以提高種植質量及產量,區域試驗種植取得了良好的種植成效,對此進行合理推廣能夠提高水稻種植的綜合效益。
1.2 水稻農藝性狀
和兩優332其莖稈粗壯、株型緊湊、劍葉挺直,植株高度為115 cm,且后期落色好以及結實率高,能夠達到85%左右,長粒、千粒重24 g,是理想的水稻品種。該品種5月下旬~6月初是最佳種植時間,9月下旬~10月上旬成熟,整個生長周期約130d左右,抽穗集中、落色清秀,符合高產優質的實際要求。
1.3 說道種植表現
1.3.1 產量表現
該品種種植產量較為穩定,整體的優勢較為明顯,具體的產量表現如以下,區域試驗種植在2018年的面積為1243m2,平均產量達到658.7kg/667m2,位居同年9個參試品種首位;2019年的面積為1432m2,平均產量高達689.6kg/667m2,同樣位居同年10個參試新品種首位;2020年該區域增加了種植面積達到了10000m2,優化后區域試驗平均產量為703.8/667m2,示范種植結果顯示,3年平均收獲稻谷698.2kg/667m2。
1.3.2 米質表現
該品種在檢驗測試中,依據《中國好糧油稻谷》(LS/T3108—2017)進行判定,對2018、2019、2020年區域內的試驗田進行分析,2018年試驗田堿消值為6.0級,精米率為73.2%、整精米率高達63.8%,堊白粒率13%;2019年試驗田堿消值為5.0級,精米率為74.6%、整精米率為64.9%,堊白粒率14%,膠稠度為71mm;2020年試驗田堿消值為5.0級,最終出糙率80.8%、整精米率高達70.4%,堊白粒率14%,在外觀上形狀較佳,整體質量較優,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
1.3.3 抗性表現
該品種的植株韌性較為突出,全群的抗性頻率超過90%,稻瘟病綜合指數三年分別為2.3、2.2、2.3,穗瘟損失率最高3級,中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
2 優質水稻品種的栽培技術應用推廣
2.1 開展農業技術培訓
不同品種在種植技術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需要采用配套的種植技術,積極組織開展技術培訓,進而促進水稻新品種的推廣種植。2020年該試驗種植區在站長的帶領下舉辦了3次培訓班,并印發了千余份相關資料供農戶進行學習,保證了高產栽培技術的有效性。
2.2 建立新品種示范區
高產栽培技術必須建立新品種示范區,避免品質選育停留在書面或者理論層面,2020年上述試驗地增加了示范區,且進行了新品種展示和技術指導示范,最終收獲時水稻米質優良,超額完成了預期目標,有效激發了周邊地區農戶的種植積極性,為地區帶來了經濟效益。
2.3 完善農業技術服務
當前部分地區的農戶缺乏專業知識技能,主要依靠以往的經驗種植,在水稻高產栽培過程中會遇到多種問題,對種植效益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結合實際為農戶提供了完善的技術指導,帶領團隊技術人員進行病蟲害的防治指導,結合問題提出建議和措施,使得優質水稻品種種植服務更加有效。
3 優質水稻品種栽培技術要點
根據在測試基地進行示范試種的結果分析,該水稻品種的產量高、米質較優,且具有較強的市場潛力,因此受到了我地一致好評,為了進一步完善種植與推廣,保證秧苗密度及高峰苗數的合理配置,下面對栽培技術進行探索。
3.1 種子處理
種子處理是高產栽培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播種前進行 2~5h的晾曬,促進吸水快且均勻;種子消毒,種子下水用清水洗干凈,再采用“強氯精”或““咪鮮胺”浸種10~12h進行種子消毒。破胸后使用NLE伴種肥加適量高滲吡蟲啉按照種肥比例為3:1進行拌種,為后期分蘗和壯苗奠定堅實基礎。
3.2 適時播種 培育壯苗
適時播種能夠提高試驗種植區域的水稻質量,結合當地實際的氣候特點進行,避免一季稻早播高溫抽穗、高溫逼熟造成空殼率高、產量降低、米質變差,保障了一季稻高產和優質,又可以避免過遲播種造成下季油菜播種遲影響出苗和產量。該品種于5月下旬~6月初播種,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不論是機插秧苗還是水育大秧,都可以得到較為良好的培育條件,如果采用培育機插秧苗的方法一定要保證播種的適量,通常情況下會保持在大田用種1.5~2kg/667m2,將秧大田比控制在1:80~90。同時,要注重對壯秧劑的使用,進而為秧苗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如果采用水育大秧的方法,則要保持在秧田播種10kg/667m2,同時秧大田比例應控制在1∶7,較低的播種密度有助于秧苗的后期生長。2葉期左右噴施200ppm濃度多效唑控長促蘗。
3.3 適齡移栽 合理密植
采用插秧機機插秧苗秧齡控制15~18d,寬行窄株的栽種模式,栽插1.6萬穴/667m2左右,每穴栽種3~4株秧苗,因此最終密度保持在具有秧苗4.8萬~6.4萬株/667m2。為了提升水稻的移栽效果,應提前進行整地工作,保證大田整地質量,田面平整,上糊下松,及時做好水分補充工作,保證薄水層在2cm左右。為了提升水稻的移栽效果,機插遵循淺水淺插的栽插原則,插后還要及時做好補棵工作,人工手栽的秧齡25d左右,株行距20cmx26.7cm,每穴栽兩粒谷苗,保持在5~7萬苗/667m2左右,最終提高種植產量。
3.4 科學水肥管理
移栽后管水原則是:深水返青,淺水分蘗,夠苗及時曬田,有水孕穗,濕潤灌漿,后期干干濕濕,不要斷水過早。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施40%測土配方肥40kg/667m2,插后5~7d結合除草劑追施尿素10kg加適量硅、鋅中微量元素肥料,幼穗分化3~4期追施40%測土配方肥7.5~10kg,齊穗后看苗補施粒肥,如葉面噴施磷酸ニ氫鉀、谷粒飽等,從而促進水稻的穩產、高產。
3.5 病蟲害綠色防控
以田間實查為原則,按照綠色食品級水稻生產用藥進行病蟲專業化綠色防控,避免亂用藥和不必要的用藥,降低農藥使用次數和用藥量,降低稻谷農殘,降低和控制土壤面源污染,在“生態控害技術”的基礎上,采用“一拌、二撒、三噴”,一拌:藥劑拌種+送嫁藥。控制秧苗期和分蘗前期病蟲害。二撒:控制分蘗期前后病蟲害,撒施肥料+除草劑+殺蟲顆粒劑。三噴:控制孕穗期前后病蟲害,噴施1~2次殺蟲劑+殺菌劑+增效劑。二化螟防治用10%氟苯蟲酰胺懸浮劑20~30ml/667m2,飛虱防治用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佰靚瓏)16~20ml/667m2、10%烯啶蟲胺(飛特佳)2000倍液、50%吡蚜酮20ml/667m2等,稻縱卷葉蟲用10%氟苯蟲酰胺懸浮劑20-30ml/畝。稻瘟病防治分蘗盛期和破口前5d左右用藥,用拿敵穩15~20g兌水30~45L/667m2噴霧兼防稻曲病、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50ml/667m2兌水噴霧,日本進口富士一號仍是較好的藥劑。紋枯病5%井岡霉素A水劑150~200ml/667m2、5%已唑醇懸浮劑80ml/667m2。
3.6 適時收獲
該品種成熟期在9月下旬~10月上旬,收割時間應選擇黃熟期,過早收割會降低稻米品質,收割完成后應及時做好晾曬エ作,避免發霉變質。
4 結語
優質水稻品種的栽培十分重要,要重視種子處理、適時播種、培育壯苗、適齡移栽、合理密植、科學水肥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適時收獲,確保水稻種植過程的萬無一失,達到增產增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澤華,馬旭,李秀昊,等.水稻栽植機械化技術研究進展[J].農業機械學報,2018,49(5):1-20.
[2] 李思平,丁效東,向丹,等.氮肥水平與栽植密度互作對不同生育期水稻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19,34(4):174-182.
[3] 白銀萍,胡云龍,彭友林,等.川中丘區主要水稻栽植品種溫室氣體排放研究[J].西北農業學報,2019,28(7):1087-1092.
[4] 許春林,呂志軍,辛亮,等.步行式水稻缽苗膜上開孔移栽機構優化設計與試驗[J].農業機械學報,2019,50(8):90-96.
[5] 庾露,黃艷霞,劉警鑒,等.降雨影響下的水稻長勢極化特征提取[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20,37(5):992-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