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
(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天津 300402)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也是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熱點。京津冀地區是我國北方最發達的經濟區和最大的產業密集區,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充分發揮各地產業優勢,實現三地產業的協調發展,對促進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正式獲批,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步入了實質性落實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京津冀地區的改革概念一直在不斷變化,也曾出臺過各種改革方案,從“京津冀一體化”到“大北京地區”,到“京津冀經濟圈”,從建議區分各自功能定位到京津合并、津冀合并,然而并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013年8 月,總書記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匯報上作出重要批示,明確提出要把河北未來發展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這是總書記首次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科學理念。
2014年2 月,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重點指出了區域一體化創新與京津冀經濟圈發展的重要性。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黨中央、國務院在新時期提出的重大國家戰略。
2015年4 月30 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獲得通過,提出要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標志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步入實質性落實階段。
京津冀三地在交通、資源、產業等方面的便利和互補特性為協同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
(一)便利的交通條件
京津冀地區已基本形成了以北京為主中心、天津為副中心的陸海空綜合運輸網絡,并呈現出以首都為中心的放射式的組織形態。京津冀在地理位置上鄰近,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為三地產業轉移和產業對接提供了可能。
(二)資源的互補特性
由于自然和歷史發展等方面的原因,京津冀三地的資源,分異特征比較明顯。河北省的自然資源居三地之首,河北省礦產資源豐富;北京市的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人才、旅游等資源名列三地前茅;天津市的科技成果轉化以及工業制造能力資源處于三地的龍頭地位。市津冀三地的資源稟賦的互補性十分明顯,三地合作可使資源得以優化配置,發揮出更大的資源效應。
(三)產業的互補特性
從產業分工角度看,京津兩市作為首都和直轄市,金融、保險、高科技、服務等產業都有絕對的優勢,河北第一產業有天然優勢,而在金融、保險、社會服務、科技等方面不具有比較優勢。北京屬于知識型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和文化產業都具有優勢;天津屬于加工型地區,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重加工工業具有優勢;河北屬于資源型地區,采掘業、重加工工業占優勢。
(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協調作用,做好頂層設計和發展規劃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協調作用,消除或弱化行政分割與障礙,建立市場競爭的環境和條件,打造區域利益共同體。通過制度規范保證市場競爭的公平、公正,從而減少市場運行的交易成本,充分保證市場機制在區域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以提升區域整體經濟發展為原則,做好頂層設計和發展規劃,并盡快實現京津冀三地在市場、稅收優惠等各方面的同一性。
(二)要做好產業轉移和投資布局
經濟發展各自為政、競爭無序、基礎設施重復建設等問題是京津冀地區產業協調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由于京津冀各方的發展基礎差距較大,產業轉移和城市功能疏散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科學的產業轉移和合理的產業布局是發展的首要任務,也是京津冀一體化頂層設計中的重點。根據三地產業基礎條件來看,北京應集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現代服務業,天津可著重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和高端制造業,河北則應在自身產業與資源的基礎上提升基礎制造業與特色產業發展。三地在產業布局上要做到既分工又合作,發揮好各自的資源、區位、人才、技術等優勢,堅決放棄和淘汰與本區域發展定位不相協調的產業,根據三地在區域發展中的定位分工明確投資項目,逐步形成結構合理、統一開放、協作競爭的經濟體。
(三)要加大技術創新支持力度
一是要集中科技資源扶持高技術產業,并且鼓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二是要建立并健全企業技術創新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開發的主體,加大金融對企業科技研究、開發產品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組建技術研發中心,引導企業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大力開展“產學研”結合,實現優勢互補。三是要搭建寬松的技術論壇和交流平臺,定期召集專家學者為產業協同發展提供意見。
(四)要解決好交通、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問題
借鑒長三角、珠三角的發展經驗,高速公路、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現代交通運輸網絡的有效連接是促進發展的重要因素。此外,教育、醫療等資源的合理分配也將為未來三地的均衡協同發展奠定基礎。
對于高職院校而言社會服務本身就是其最為重要的職能之一,積極的與地方經濟發展相互對接則是高職院校的首要任務。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要結合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對自身的辦學、教學、服務等諸多方面加以創新,從而為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社會服務。尤其是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已經印發了《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我國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等,涉及民眾關心的一系列教育議題,并繪制出未來我國教育改革路線圖。其中,就涉及職業院校必須要加快自身的轉型升級,擴大對外的交流與合作,做好自身的內涵建設,為社會服務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人力支撐,并努力的適應區域需求,突出行業優勢,這恰恰是對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提出了嶄新的高要求。所以,在“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要想成為具備高水平的一流現代化職業院校,就必須要全面完成社會服務能力的各項要求,做好社會服務能力的建設,也只有如此才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
(一)結合產業建設專業,實現與區域經濟發展布局相互對接。近年來面對我國“一路一帶”倡議和“中國制造2025”等重大戰略決策,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也正面臨著歷史性的轉變與機遇,在人才培養質量、結構以及數量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職院校如何借著這個發展機遇乘勢而起,打造出自身的品牌特色,筆者認為應該分析高職院校與地方區域建設的發展趨勢,明確地方區域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市場需求、規格,對所設置的專業進行準確的定位。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上要充分發揮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應有的作用,并且充分借助行業、企業的優勢,對專業建設成效進行檢驗,以此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核心競爭實力。
同時,高職院校還應該在充分了解自身辦學實力的基礎上,對市場需求展開詳細的調研,進而打造一批符合地區經濟發展的新興專業。為此,可以結合企業對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的要求,按照訂單式教育設置不同的培養層次,使高職院校的專業服務更加得細化。而對于高職院校前些年較為強勢,但是近些年已經出現招生難、需求差的陳舊性專業,可以通過市場調研以及專家論證,對這些專業展開改造與升級,以此增強該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實力。
(二)對人才培養模式加以創新,為區域經濟發展進行助力。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產業對人才標準也提出不同的要求,為此高職院校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為更好地保證人才培養本身的適應性,應該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中。還可以在高職院校內開設企業的冠名班級,選派企業的技術人員直接參與到班級實訓教學中,走訂單式培養路線,以保證畢業生與企業崗位需求之間的無縫對接。
同時,為了保證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培養出更多符合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高職院校還應該按照現代教育理念以及職業能力需求,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對校內實訓基地加以改造升級,實現校內實訓基地的職場化。并在辦學模式上探索校中廠、廠中校的一體化模式,努力營造二元結合的育人環境,加快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相互結合,以便于利用技能比賽、社團活動以及正常的課堂授課,將企業文化更好地滲透給學生。而實踐能力強的畢業生,勢必更受用人單位的青睞。
此外,高職院校還可以采取強制手段,力推雙證書制度。所謂的雙證,一個是指學生的畢業證,另一個是指學生的職業資格證書。推行雙證制度是為了篤實學生的職業基礎,提升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營造一個更為積極向上的學風。所以,高職院校應該強力推行雙證制度,更好地滿足崗位需求。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更好地對接行業、企業需求,還要打造高效權威的教學評價機制,以此創新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滿足區域經濟對高素質應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添磚加瓦。
對于高職院校而言社會服務能力是其最為重要的一個職能,為此積極地與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相互對接也成為了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職責。尤其是在“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更要深化自身的改革創新工作,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服務于社會發展的原則,對自身的專業特色與科研優勢進行充分發揮,從而為振興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