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苗 鄒源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00)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職業教育是教育強國的車之一輪、羽之一翼,更是制造業強國的重要基石。湖南省作為楚怡精神的發源地、集聚地,將大力實施職教“楚怡行動計劃”,打造湖南職教改革發展高地,為“三高四新”戰略實施提供人才支撐。
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將“職教20 條”部署的改革任務轉化為舉措和行動。2021年1 月,湖南省教育廳發布《關于做好2021年高職(高專)院校單獨招生工作的通知》。全省高職院校2019屆畢業生共17.97 萬人,較2018年增加1.53 萬人。2015年以來,畢業生當地就業率連續四年增長,2019年達到59.25%。2019 屆畢業生就業率為86.33%,高于本科高校(含獨立學院)2019 屆畢業生就業率。2020年現有在校生數70.29 萬人,比2019年增加8.59 萬人,增幅13.9%。
2020年初,為保護學生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及各高校紛紛采取緊急措施、限制人員流動,職業院校大學生就業出現如下困境:單位用人需求相對縮減,畢業生與企業單位之間暫時的溝通困難及招聘活動無法進行,使得求職擇業學生面試、就業壓力陡增,同時,受困于時限,求學深造學生左右為難。
2021年,就業市場崗位需求的結構性震蕩和空間分布不均,尤其第三產業中除新經濟行業外的藝術設計產業用工需求均有不同程度減少,區域間求職者的流動并不順暢。在這一境況下,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就業意向如何?擇業區域有如何趨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特開展了本次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就業趨勢的調查研究。
本次調查的樣本設計考慮到城市性質、專業代表性、學生人數等因素,具體抽樣過程分為兩個階段。
首先是學校的抽取。為了盡可能增加樣本代表性,同時考慮到調查小組的自身有限的資源條件,抽樣設計中考慮到城市的性質和藝術設計類專業的代表性。抽樣過程中,直接選取了湖南省省會城市且藝術設計類專業突出的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
其次是調查對象的抽取。本次調查的對象為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類專業大學生,采取概率抽樣中的分層抽樣方法,將學生總體按年級分為大一、大二、大三這幾大類;然后,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分別從大一、大二、大三學生中抽取150 人、350 人、400 人進行在線問卷調查;由這900 人構成分層抽樣所得到的樣本。
本研究在調查中設計了《湖南省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類)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在線問卷,共計29 道問題,其中“性別”、“年級”、“專業”等基本情況類問題3 項;“您了解您現在所學的專業嗎?”、“對于本專業您是否了解其就業方向?”等專業認知類問題4 項;“您希望的就業區域?”、“您期望的月薪是多少?”、“您就業時優先考慮哪些因素,請選擇最重要和其次重要的”等就業意向類問題21 項。調查問卷的完成版請參考附件《湖南省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類)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問卷》。
本次調查采取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定量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采取分層抽樣;定性研究以案例分析為主,采取結構式訪問法。在調查中的問卷調查及結構式訪談,均由專業教師、畢業生輔導員和經過培訓的學生實施。資料收集采取“分層抽樣、在線填答、線上回收”的方式進行。填答問卷的時間為5~10 分鐘。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900 份在線問卷,收回有效問卷860 份,有效回收率為95.6%。
1.各專業學生就業傾向情況。
通過對9 個專業學生就業傾向數據情況調查顯示:其一,各專業就業傾向排名第一大多在30%以上,其中人物形象設計專業第一就業(服裝設計制作方向)傾向超過50%。其二,排名第一就業方向屬于與本專業貼切度較高,且是目前新勢的工作崗位,發展空間大。其三,電子競技專業學生在5 個(電競VI 設計、賽事組織策劃、裁判員、職業選手、主播解說)就業方向中,比例差值較小,主要集中在10%——25%,其原因一方面電競為新增專業,各崗位人才需求量較多,另一方面學生對于新增專業的各個方向興趣感較強,愿意往這方面發展。
2.月薪期望情況。
將調研數據按照2000~3000、3001~5000、5001~8000、8000 以上的比例分別為:2.21%、20.93%、36.05%、40.81%。從數據看,學生對于就業工資期望值較高,超過40%的學生期望工資在8000 以上(其中13.83%的學生期望工資在20000 以上)。
在有效問卷860 例中,29.42%的學生選擇“對本專業非常了解并且很喜歡,對于整個相關領域有一定的研究”。但有68.26%的學生卻選擇了“對本專業了解一些,僅限于老師上課的內容”。甚至有2.33%的學生選擇“對本專業不了解”。在調查的數據樣本中超過一半的學生都對自己的專業喜愛度不夠、熟悉度不高,更不會對于本專業進行深入研究。學習到的知識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很難將知識轉化成技能,將學習轉化成研究。這樣的現象將對以后的就業產生較大的隱患,對于畢業生是否會選擇本專業工作的影響較大。參考圖見3,在大批量對于專業了解度不高的學生中有496 人都不一定會從事本專業相關工作,占絕大部分。而在對本專業了解度較高的學生部分中勢必會從事本專業工作的學生為330 人。
將問題Q4 與Q5原始數據導入IBM SPSS Statistics 25 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到如下結果:變量“您了解現在所學的專業嗎”與變量“您是否會選擇與專業相關的職業”間的相關分析顯著度非常高,P 值小于0.01,顯著為2 顆星;皮爾遜相關系數R 值為0.24,變量間正向相關,用“您了解現在所學的專業嗎”來預測“您是否會選擇與專業相關的職業”能減少24%的誤差,簡言之,對所學專業了解度越高的學生,越會選擇與專業相關的職業。反之,用“您是否會選擇與專業相關的職業”來預測“您了解現在所學的專業嗎”,無相關性,無顯著度。
通過對前面的調查問卷數據分析可知,在“應屆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選擇時,僅有63 人選擇“自主創業”,占比7.33%。為更好的了解職業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真實情況,特選取2 例已進行創業的學生進行面對面結構式訪談,進行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內容如下:
1.案例一:數媒學生投入幼教管理。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應屆畢業生小L,2020年與母親一起成立“湖南XX 教育咨詢管理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00 萬,其母為公司法人,小L 為公司股東,公司主要業務內容涵概幼兒園團隊建設教育咨詢、教育管理等。在校期間小L 注重個人能力的提升,敢于創新,強于行動,多次參加學校的創新創業活動。恰逢畢業之際,對于就業的選擇她早已有人自己的打算。依靠母親已有豐富的職業資源及創業啟動資金,跟著母親一起選擇幼教管理創業。據悉,小L的創業公司經過一年的經營,已與多家幼兒園建立,公司已實現盈利。
2.分析。
就小L的案例來看,影響其創業因素主要是三個方面:學校氛圍、家庭背景和個人性格。小L 所在的H 高校提供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諸多機會和平臺,能夠幫助她在就業前更早的接觸社會資源,同時,各項創新創業獎項的設置、豐厚的獎金,帶動了小L 創業的積極性,營造了良好的創業環境,為其后期敢于創業打下基礎。家庭背景對小L的創業方向起到了關鍵作用,由于單親家庭的緣故,小L 與母親的關系親密,母親所從事的幼教職業無形中培養了小L 對該領域的創業興趣,同時,母親已有的幼教管理類資源和財富,為小L 日后的自主創業提供了創業啟動資金。就性格而言,小L 非常樂觀開朗,樂于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培育了勇于開拓、敢于冒險的創業精神,能夠在所學專業中,找到創新創業的契機和切合點。
家庭資源為大學生創業資金來源。創業方向以興趣為主,與專業脫節。傳統的專業課程文化中缺乏創新創業教育元素,包括創業課程在內的大部分課程,從結構到內容往往是通過公式化的模仿和改造而來的,是相類似的、程式化、固定化的課程安排和教授形式,不同課程之間缺乏融通和滲透。同時,創業文化中忽略專業課程的文化元素,創業教育沒有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和專業差異設計教育內容和方案,而是“另起爐灶”,游離于專業課程之外,簡單地重視創業動機和技能的培養,與專業教育出現“兩張皮”現象。如果缺乏相應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支撐,所獲得的創業能力就缺乏堅實的根基和可持續的潛力,其創業的風險會更大。
2019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部署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簡稱1+X 證書)制度試點工作。職業院校在培育藝術設計類專業大學生自主創業文化的過程中,應要克服自我封閉傾向,以創業為主題,立足學業基礎,融合專業教育,面向行業實際,奠基職業發展,構建“X+創業”多維一體的開放型、生態化的創業文化體系,實現創業教育向人的教育的回歸,培養和提高創新創業的綜合素養,促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學業+創業”的融合,幫助學生理順學業與創業的關系,大學生自主創業要以學業為基礎,職業院校創業教育是學業教育組成的關鍵部分。“專業+創業”的融合,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到專業課程是創新創業技能知識的“水之源”、“木之本”,推動專業課程與創業教育相融合,加大創業文化中專業課程文化因素的占比。“職業+創業”的融合,加深大學生對于所學藝術設計類職業的認同,增強職業責任,強化學生創業的責任感;職業院校創業教育中融入職業文化,培育具備樂觀、自信、勇于開拓的現代職業精神的大學創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