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敏,高俊俠,胡騰飛
(1.山東省濟寧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山東 濟寧 272000; 2.山東省濟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生態環境事務中心,山東 濟寧 272000)
2013年,國家環境保護部下發了《國家重點監控企業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辦法(試行)》,首次從法律角度明確了企業自行監測和監測信息公開的主體責任和法定義務[1]。2018年至2020年間,國家又相繼發布了《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總則》(HJ819)和造紙、石油、水泥、制藥、紡織、鋼鐵、電鍍、火力發電等25個行業自行監測技術的指南,對企業如何開展自行監測做出了規范性性指導,為公眾參與監督提供了依據。2021年3月《排污許可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排污企業作為自行監測主體責任,應在取得排污許可前,按照標準規范制定自行監測方案,經核定后按照方案對所排放的廢水、廢氣、噪聲、土壤等污染物開展自行監測。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是排污許可證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排污單位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環節,是企業自證守法的重要依據。
排污企業自行監測已依法全面開展。但目前,大多數企業不具備自主監測能力,無論是利用自動監測還是手工監測,基本上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來完成。2020年下半年,為進一步規范企業自行監測工作,生態環境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2020年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幫扶指導工作,通過技術指導和監督方式,規范了企業自行監測。通過對轄區內熱電、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機械制造、屠宰、水泥、化工、食品、新能源、肥料、食用菌種植、纖維板制造、農藥制造等600多家重點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幫扶和核查,發現企業自行監測工作與國家標準規范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2]。雖然所有企業在當地生態環境局的監督督促下均已開展自行監測工作,但自行監測數據質量整體不高。核查結果顯示,67%的企業能較為規范按照自行監測技術規范和排污許可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要求開展工作,30%企業基本規范,約3%的企業自行監測方案還存在很多問題。檢查結果發現,企業規模越大,對污染防治工作越重視,自行監測工作也較為規范。
通過核查發現,90%以上的重點污染源企業采用自動監測和手工監測相結合的方式,采用手動監測的企業不到10%[3]。調查范圍內90%以上重點污染源企業都屬于大氣環境和水環境污染及監控類別。這兩大類重點污染源監控企業一般都具備自動在線監測設備,而其他如土壤環境、聲環境等其他監控類別通常需要采取手工監測手段。企業按照核定的自行監測方案,有自動監測數據的利用自動監測數據,沒有自動監測項目以及沒有自動在線監測設備的企業一般都委托給具備相應監測資質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進行手工監測,也僅有極少部分大型企業有自己的分析實驗室,分析項目也是常規的懸浮物、氨氮和化學需氧量等常規指標。在核查發現,自行監測工作較為規范和基本規范的企業大多采用自動監測和手工監測相結合方式,對污染防治工作液較為重視;而對于不具備自動監測企業可能應疏于監控平臺監管,其自行監測推進較為緩慢。具體的調查數據統計如圖1、圖2所示。
圖1 重點污染源企業自行監測情況調查圖
圖2 重點污染源企業自行監測方式調查統計圖
一是在監督檢查中發現企業制定的自行監測方案存在監測點位數量、點位信息不全,企業有多個排污口,卻未完全納入監測方案中;二是監測指標未按照企業生產工藝及企業產污實際情況進行監測,有的未納入重點監控的全鹽量、硫酸鹽等指標,因標準規范未及時更新,標準中沒有排放限制,但排放值卻超過地表水排放限制的,企業避重就輕而不將該指標列入監測方案中;三是監測頻次不滿足標準要求;四是排放標準、監測方法、監測儀器設備等信息缺失或錯誤。五是方案中質控措施不明確,針對具體的監測項目沒有規定質控措施[4]。
一是監測項目委托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監測資質不能滿足企業委托要求,存在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將企業委托項目再次委托分包的情況;二是委托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提供的監測報告和監測原始記錄,信息不全;三是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監測活動缺少有效的監管,不能保證自行監測數據質量;四是重點污染源企業的自動監測設備一般都是委托第三方運維公司進行管理和維護,運維公司技術人員工作量極大,很難保證自動監測設備運維質量,運維管理規范性,數據準確性、真實性都有待提高。
企業環境管理人員對自行監測工作要求不明確,對委托的自動監測設備運維管理和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的人工監測工作不夠了解,對委托檢驗檢測機構和委托運維機構實施專業監管,企業作為自行監測責任主體,不能保證其提供的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數據質量不能保證。
有的企業認為監測是環保部門對于企業的一項監管措施,沒有真正理解企業作為污染治理責任主體,要承擔的環境保護責任和義務。發現有自行監測方案和監測信息公布不及時,信息遲報、漏報;還有極個別企業抱有僥幸心理,公開的監測數據與原始記錄(監測報告)不一致,公布的監測數據無法提供原始記錄等[4]。
企業自行監測工作全面深入推進,但在現有監管平臺基礎上,還存在不少監管盲區。企業自行監測基本依托第三方檢驗檢測或運維機構,企業監管能力不能滿足自行監測工作需求,生態環境對企業技術幫扶和對第三方檢測及運維機構監管還需持續推進。
生態環境部門借助排污許可、環境監察、監督監測等環境管理手段,通過企業自行監測方案的審核,正確引導企業開展自行監測;借助排污許可證核發,督促排污單位落實自行監測主體責任,倒逼企業規范自行監測工作[5]。
監測職能部門充分發揮專業技術特長,開展企業監測技術培訓和指導,發揮監測機構在企業自行監測工作中風向標作用,提升自行監測數據質量;監察部門通過專項檢查監督方式,現場檢查在線監測設備運行、評估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方案規范性、方案執行完整性、委托監測的合規性、自動監測系統安裝和維護的規范性、自行監測結果信息公開的及時性和完整性等,重點審查數據的真實性,督促企業規范監測。
在區域范圍內建立檢驗檢測機構質量監管平臺,對轄區內的檢驗檢測機構監測活動進行實時動態全方位監管,服務企業,確保檢驗檢測機構的監測規范性,自行監測數據的準確性,保障數據能有效溯源到國家標準[6]。
要求企業按照審核通過的自行監測方案要求,定期將自行監測數據傳送到平臺,將企業自行監測數據納入平臺大數據系統,經過大數據分析企業自行監測數據,對企業污染排放進行多維度全方位監控。
促進企業的自行監測工作信息公開,發揮公眾質量監督作用。逐步建立群眾監督與環保部門監測監察執法聯動機制,公眾通過企業實時公開的自行監測數據,與企業污染環境狀況實時對比,能直觀的有效的對企業排污行為進行監督,公開自行監測數據信息是排污企業應盡的法律責任。
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工作已全面展開,自行監測數據質量提升,成為現階段企業及環境監管部門的面臨的重心問題。排污企業、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第三方運維機構以及監督職能部門需在依法依規的基礎上,落實規范標準要求,借助現代科學監管手段,提高自行監測數據質量,為環境管理提供精準、可靠的監測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