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威帆


在非可耕地,在荒漠、戈壁甚至太空等特殊的空間,人工打造一個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環境,這不只是科幻電影里的想象——在設施農業科學家們看來,依靠植物工廠就能實現。
通過模擬植物所需的光照、溫度、營養等要素,擺脫自然的束縛,在完全工廠化的條件下進行植物生產……植物工廠這項顛覆性技術,一直是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其長的夢想。
這位設施農業領域學術帶頭人,不僅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植物“光配方”思想,突破植物工廠核心技術,還革新溫室技術造福農民。如今,他扎根成都開拓都市農業新領域,在科技創新路上穩步前行。
目光鎖定智能植物工廠
楊其長出生在安徽農村,那時,農業機械化水平低,水稻收割的季節一來,要把大片大片的水稻割完,還要靠純手工打稻谷……改變傳統生產和收獲農作物方式的想法,在他年少的心里埋下了根。
上大學時,楊其長選擇了農業機械化專業;工作以后,他一直從事設施農業方面的研究,并將目光鎖定智能植物工廠。
智能植物工廠作為國際高技術競爭的重要領域,中國科協曾將其列為亟待突破的19項重大難題之一。楊其長介紹,智能植物工廠,是在一個完全工廠化的條件及可控的環境下,通過智能控制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營養等環境要素,進行植物精細化生產的一種高效農業系統,“環境完全可控,就能實現工廠化流水線生產。”
植物工廠的概念在世界上提出的時間較早,“最早通過人造光代替太陽光,做一些種植植物的試驗。”楊其長說,由于當時的燈光耗能太大,推廣成了問題。上世紀90年代開始使用熒光燈作替代,漸漸有了推廣,但是耗能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2005年,楊其長到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留學,期間發現歐洲在用紅藍光LED光源做相關試驗,“我覺得這可能是未來重要的方向。”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著手研究把LED光用于植物工廠。
日常照明用光和植物生長用光差別很大,最難的是找出適宜植物生長的光配方。“我們的很多試驗都失敗了,要么把菜種死了,燒掉了,或者就是長勢不行。”楊其長帶領團隊花了數年不斷摸索,首次在國際上提出植物“光配方”思想,成功突破多項核心技術,率先把光配方基礎找出來了。
致力回答國際前沿難題
在楊其長看來,智能植物工廠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解決耕地資源不足的問題,甚至可以實現在荒漠、戈壁、海島、水面等非可耕地,以及在城市的高樓里進行正常生產。
“它的土地利用效率很高,原來在陸地上只能種植一層農作物,在工廠化條件下可以種很多層,一畝地能頂幾十畝、幾百畝、幾千畝地。”楊其長說,由于在城市內部或者邊緣生產,智能植物工廠還減少了包括運輸在內的很多中間環節的碳排放。他還設想,有朝一日通過技術突破把城市里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釋放到植物工廠用于光合作用。
楊其長發明的智能LED植物工廠光效、能效等技術指標優于國際同類水平,這個成果獲得了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榮譽。2017年,國家科技部支持組建了“國家智慧植物工廠創新聯盟”,楊其長擔任主席推動著國內植物工廠產業發展。如今,我國規模以上植物工廠已達200多座,單體超過10000m2的有兩家,植物工廠產品遠銷美國、英國、新加坡、中東歐等國際市場,相關技術成果也在十多個國家推廣應用。楊其長表示,未來,植物工廠還有望像高鐵等高科技一樣,成為中國的一張名片。
如今,楊其長帶領團隊正向更高目標邁進,希望在國際上率先突破“垂直智慧植物工廠”重大關鍵技術,攻克豎向栽培層超過20層、無人化操作、低能耗運行、智慧化管控等國際前沿難題,為新一代植物工廠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真真切切為農民干實事
“現在中國最辛苦的還是農民,我們農業科研人員要真真切切地為農民干點實事。”身為共產黨員,這是楊其長從事農業科技創新時心底深藏的初心與情懷。
日光溫室作為我國北方地區冬季蔬菜供給的主要設施,面積已超過1000萬畝,但傳統以墻體被動式蓄放熱的結構,蓄熱能力有限,低溫冷害頻發,農民收入很難保證。
“原來的土墻很厚,不光建起來麻煩,也嚴重浪費了土地。”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先解決蓄熱和保溫兩個功能。為此,楊其長進行了多年試驗研究和動態模擬,提出溫室主動蓄能調溫方法,創制太陽能主動截獲技術裝備及其輕簡裝配式溫室。這樣一來,原來幾米厚的墻體變成了25厘米左右,土地利用效率也提高到35%以上,夜晚溫室的溫度提高到5℃左右,極大推動了溫室產業增效發展。該技術得到國際同行廣泛認可,被譽為“溫室技術的重大革新”,相關技術產品已經在我國多個省市應用,同時向中東歐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
扎根成都開拓都市農業
2017年11月,楊其長受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委派,到成都負責籌建都市農業研究所和國家成都農業科技中心。其后,他帶領籌備組11名同志來到成都,一切從零開始,“邊建設,邊科研,邊出成果”。如今,多支創新團隊先后入駐,并在都市農業、智慧農業與功能農業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提到都市農業這個核心項目,楊其長講起自家陽臺上的無土栽培韭菜,“10天左右換一次水,十多天就可收割一次,培養桶里的營養就是關鍵技術。”不過,這只是都市農業一個小小的體現。作為全新的學科領域,“都市農業是以最少的土地、水肥、人力等資源,生產出更多食物產品,拓展農業多方面功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比如利用城市里的屋頂、陽臺、社區空地等空間發展都市農業,就不單純是種東西賣東西的過程,也連帶著滿足城市居民的參與、體驗與休閑。說到農業形態的未來,楊其長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