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川渝兩地人大常委會簽署了關于協同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合作協議。
一年來,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川渝兩地人大常委會履職盡責,在立法和監督等方面持續發力,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就兩地人大合作取得的成果以及下一步工作打算,本刊專訪了兩地人大有關負責人和專家學者。
合作成績? ?創造性做好立法工作 取得了“四個一”成果
“川渝兩地人大常委會簽署關于協同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合作協議后,兩省市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積極落實‘立法項目協商確定、立法文本協商起草、立法程序同步推進、立法成果共同運用、法規實施聯動監督等工作要求,創造性地做好地方立法工作。” 重慶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員鄒鋼說,通過一年的探索實踐,目前取得了一定成績,可以歸納為“四個一”成果。
暢通了一個渠道。川渝兩省市有關部門在遵循立法價值趨同、雙方需求共通、工作相對同步原則的基礎上,進一步理順并暢通了立法工作溝通交流渠道。一年來,兩省市人大常委會兩次召開聯席會議,法工委層面三次面對面座談商議立法選題、法規結構、重大制度安排等問題,收獲了立法共識。
建成了一批機制。通過一年來的探索實踐,積累了協同立法經驗,并逐步固化形成若干立法工作機制。比如,形成了專班推進立法的工作機制,建立了立法計劃編制情況通報機制,探索實踐了聯合實地調研機制。此外,兩省市有關部門還就項目推進協調同步、重大問題聯合攻關、立法課題合作深化等進行了積極探索實踐。
完成了一項立法。川渝兩地人大共同推進的首個協同立法項目“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于2021年7月1日起同步施行。該項立法著眼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著力于破解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共性問題,共涉及30余個協同條款,實現了兩省市法規重要制度的有機對接。
凝聚了一股合力。在“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協同立法過程中,川渝兩省市人大法制委和常委會法工委共同委托西南政法大學,組織川渝兩地5所高校和社科院的專家學者就條例草案開展專題論證評估。此外,堅持開門立法,以多種途徑和形式廣泛征集意見建議。
協同方向 加強專項工作交流 探索立法監督聯動
對于川渝兩地人大常委會今后的協同方向,四川省人大經濟委主任委員黃昌明說,要加強專項工作交流,探索立法監督聯動,深化“四個落實”。
一是在深化協同立法上抓落實。提出立法項目前加強溝通,推進立法進程中相互借智,開展立法問題研究時集中攻關,推動建立相對統一、相互銜接的法規制度。如:圍繞數據要素市場培育、數字化發展、數據信息保護等開展協同立法;圍繞成渝地區鐵路建設,協同開展鐵路安全管理地方立法。
二是在深化聯動監督上抓落實。改進監督方式,校準監督靶向,注重實現從“聽取審議綜合情況”向“聚焦重點關鍵問題”轉變,加強對渝西高鐵、成都重慶至上海沿江高鐵等重大項目和西部陸海新通道重大工程的聯動監督。服務兩地人大常委會同步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助力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和川渝高竹新區建設。
三是在深化議案建議辦理上抓落實。做好代表跨區域視察調研、執法檢查服務,就雙方共同關心的重大事項提出議案建議。探索議案建議聯合辦理、一體推進,促進解決共性問題。
四是在深化交流合作上抓落實。探索建立經濟運行定期會商、年度合作機制,加強工作交流,凝聚助推合力。
項目推進 強化“一盤棋”思想 貫徹“一體化”理念
“自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召開以來,川渝兩地人大常委會以爭分奪秒的行動破除壁壘,銳意創新,相向而行。”重慶市人大城環委主任委員屠銳說,今后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強化“一盤棋”思想、貫徹“一體化”理念。搭建相互交流的平臺,把戰略要求轉化為戰略行動、工作機制、合作機制。充分發揮人大的職能和人大代表的作用,組織開展跨區域的調研視察,積極助力各地在發展思路、重大項目布局、重大政策制定和專項規劃上的對接。
在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立法中,結合各地實際,商定立法目的、適用范圍、基本原則和主要制度設計,涉及兩地聯防聯控、聯合執法等方面的內容,按照高標準嚴要求的原則,統一規范相關標準和措施,成立立法領導小組,實現法規立項論證對接、項目推進協調同步。充分尊重兩省市生態環保領域現有立法框架體系,雖采用不同的立法方式,但法規的核心內容保持一致,共同完善各自生態環境領域立法。
區域經濟社會高速發展,離不開快捷暢通的交通體系。為協同推進渝西高鐵建設,今年,重慶市人大常委會擬在10月開展專題調研,在11月的常委會會議上聽取市政府關于渝西高鐵建設的專項工作報告。四川省人大常委會擬采取代表視察、專題調研方式,推進渝西高鐵建設。
聯合護水 制定一條例一決定 保護好嘉陵江生態
四川省人大城環資委主任委員梁偉華說,協同立法保護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是兩地人大常委會2021年度重要的協同推進項目。兩地人大經過充分溝通交流,議定了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制定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重慶市人大常委會作出加強嘉陵江流域水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決定的協同立法方式。按照計劃,四川“條例”和重慶“決定”將在年內同步審議通過、同步實施。目前,“條例”和“決定”的制定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2022年,為進一步推動川渝協同保護嘉陵江流域的四川“條例”和重慶“決定”落地見效,根據四川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精神,按照四川省人大常委會相關要求,擬推動川渝兩地人大進一步聯合開展監督,依法推進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協同保護:一是聯合開展環保世紀行宣傳活動,共同采訪、宣傳依法保護嘉陵江好的做法,對破壞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進行監督;二是聯合開展執法檢查,對四川“條例”和重慶“決定”宣傳貫徹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切實推進依法協同保護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工作取得實效。通過聯合監督行動,統籌推進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加快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協調發展。
專家建言 以立法推動協調發展 推動形成發展新格局
對于川渝協同立法,重慶市地方立法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周祖成說,區域協調發展離不開區域協同立法的支持。
周祖成說,首先,通過協同立法優化成渝地區協調發展的制度環境。兩地人大不但要根據發展需要協同創建新的地方性法規,而且要對現有法規、規范性文件進行全面清理,對兩地相關法規與制度的協調性進行評估論證。其次,通過協同立法,解決市場環境、政務環境、公共服務環境和法治環境等方面影響成渝地區協調發展的問題。再次,通過協同立法促進各方面協調發展和協同保護。立法要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促進成渝地區產業發展協同規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濟結構互利互補、科學技術協同開發利用、人才資源共享共用、教育資源有效配置。
四川省委黨校科研處處長、教授楊志遠認為,在協同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方面,兩地人大要充分發揮立法和監督職能,以推動創新發展為重點,以支撐協調發展為基礎,以落實共享發展為根本,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
楊志遠說,要聚焦兩地人大立法和監督的協同性,既要重視夯實科技創新、生態保護、流域治理等重大事項協同的法制基礎,更要重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社會公共服務一體化等區域協調發展的一般性體制機制的構建。在發展進程中,要堅定不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強立法和監督的導向性,高度關注鄉村振興、公共服務、民生保障等領域。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基本遵循,體現在相關制度建設中,體現在重大建設事項的推進中。
(本文由本刊記者 人民權力報記者聯合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