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縉云山是重慶的重要“肺葉”,是市民愛去的洗肺避暑之地。嘉陵江,長江上游重要支流,也是市民最愛的親水之地。如何讓縉云山更綠,讓流經山下的嘉陵江更清?近年來,北碚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充分發揮監督作用,積極發揮代表作用,重拳出擊,持續發力,確保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出成果見成效。
代表眼中縉云山之變
今年6月3日,北碚區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三周年座談會在縉云山下召開。北碚區澄江鎮人大代表、澄江鎮北泉村黨委書記龍天真在會上發言,她現場講述了人大代表推動縉云山綜合整治的生動故事。
由于緊鄰城區、多頭管理、保護區發展受限等原因,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村民一度“靠山吃山”,私搭亂建、違規經營、農家樂無序發展……這一切嚴重破壞森林資源,影響生態環境。
從2018年6月起,北碚區委、區政府強力開展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拆除違法建筑、探索生態搬遷、系統修復生態、導入生態產業……一方面大力拆除違章建筑,開展生態搬遷,為生態保護“留空間”;另一方面,修復自然生態,推動產業發展,為生態發展“增綠色”,走出了一條“保護自然”與“保障民生”雙贏的綠色發展之路。
作為一名鎮人大代表,龍天真是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的見證者、親歷者、推動者。“三年來,我有對整治之前環境臟亂的心痛,有做工作時不被人理解的委屈,有在推進整治中的腰酸背痛,但更多的是如今看到縉云山生態環境與村民生活越來越好的欣慰。”龍天真動情地說。
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啟動后,在次年年初召開的北碚區十八屆人大三次會議上,陳紹墉、戴富金等11名區人大代表,在前期深入調研、走訪的基礎上,提交了《關于縉云山綜合整治后續工作的議案》。議案寫到,要真正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統一,有以下幾個問題亟待解決:一是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前提下推進生態搬遷;二是大力促進縉云山風景區和農家樂提檔升級;三是切實保護原住民利益,促進發展致富。
經大會主席團審議,這份議案最后轉為建議辦理。主要承辦單位北碚區發改委在辦理回復時表示,將引導發展生態民宿產業,打造精品民宿示范項目。同時,高標準抓好規劃建設,啟動縉云山環山生態綠道規劃設計,抓好沿線景觀升級改造。
整治好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于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有著重要意義。位于縉云路西側的黛湖沿線陂塘水系,直接匯入長江支流嘉陵江,且黛湖歷史悠久,于20世紀30年代攔谷建壩,用地面積61000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19000平方米,是重慶市第一座重力壩水庫。湖中淡水微藻資源豐富,是我國淡水藻類植物的重要保護基地,藻類基因寶庫。
“保護環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還自然原貌。”龍天真介紹,村民以前圍著黛湖建了很多農家樂,盡管帶來一定經濟效益,但污水直排黛湖,不僅污染環境,還威脅村民的飲用水安全。周邊的村民也逐漸意識到,為了子孫后代,黛湖生態修復刻不容緩,必須行動起來,搬下縉云山。為了讓搬出去的村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2018年6月以來,北碚區建設生態搬遷遷建房1.3萬平方米,實施人居環境和建筑外立面改造3.8萬平方米,對525戶漏水房屋進行坡屋頂改造和防水處理;整合各類資金2.2億元,辦理城鎮居民戶籍轉移1413人、城鎮養老保險945人,提供巡山守卡、森林防火、清掃保潔、公共服務等就業崗位500余個;發放生態扶持和生產發展補助資金600多萬元,實施自然保護區原有主要道路和停車場改造升級,加裝路燈322組,覆蓋道路11.9公里。
“如今的北泉村一步一景,景景相連,四方四時,時時盡春。”在龍天真代表看來,三年間,在一系列綠色發展“組合拳”推動下,縉云山這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逐步實現生態美、百姓富。
用法治守護綠水青山
為保護綠水青山,近年來北碚區下了大功夫。
雨鳴澗是縉云山上重要水系的交匯點,上接黛湖等3個山間湖泊,下連山中多條溪流,水體總面積達4900平方米,地形呈現三個梯度,形成自然的高山流水景觀,是縉云山護山理水的重點工程之一。
也正因其水量豐沛,過去多戶村民“靠山吃山”,搭起簡易水壩,把山澗分割成若干池塘用來養魚。2018年綜合整治啟動后,北碚區相關部門勸導村民將魚塘全部拆除,被禁錮的水重新流動起來。在此基礎上,北碚區還開展了生態修復和復綠工作,擬建設山地溪塘復合生態系統。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下,縉云山的發展已從過去的“靠山吃山”變成如今的“養山富民”。北碚區僅在雨鳴澗區域,就打造了760米的步道,為游客提供親水、親自然的體驗。今后,這里還計劃發展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為當地村民帶來更多增收渠道。
為加強北碚區內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2018年7月20日召開的北碚區第十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的決議。決議提出,全區各級人大代表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動員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切實擔負起監督職責,推動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區人大常委會將通過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執法檢查等形式,加強對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和該決議貫徹實施的監督,督促和支持區政府大力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縉云山是重慶主城重要的生態屏障,區人大常委會作出這一決議,將縉云山保護行動變成了全區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行為準則。”北碚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彭燁說。
自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專項工作啟動以來,北碚區人大代表、區人大常委會北溫泉街道工委主任張偉就把辦公室和家都搬到了縉云山上。大到拆哪里、怎么拆,小到垃圾清運、地壩清潔,他都要認真思考,充分征求意見,嚴格監督。同時,他還帶領人大代表深入農戶家中,了解他們所想、所盼,解答他們的疑惑和顧慮。張偉代表說:“縉云山就是我們的金山銀山。作為黨員干部、人大代表,我們有義務以最堅決的態度,盡最大的努力,高標準嚴要求保護好、管理好、建設好它。”
據統計,三年來,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累計投入資金27.6億元,拆除各類建筑物和構筑物62萬平方米,栽種植物77.4萬株(棵),覆土復耕復綠42萬平方米,保護區內269個突出環境問題全部清零。
人大監督助推落實“兩山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碚區人大常委會把聽取和審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報告作為每年固定議題,并綜合應用“執法檢查+專題詢問+工作評議”的方式,連續四年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開展組合監督,推動有關單位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和區人大常委會關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審議意見,督促有關單位辦理代表提出的關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建議,并進行建議辦理的滿意度測評,為生態文明建設把好法治監督的關口。
2019年是北碚區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的沖刺之年,區人大常委會把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列為年度專項監督議題,并組織召開年中專題審議會議,讓全體區人大代表聽取和審議區政府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報告。
在年中專題審議會議前,區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了多輪調研,進一步發動群眾和媒體的力量進行監督,擬定問題清單、組織代表視察、開展意見建議轉交督辦;會中,全體區人大代表聚焦全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及政府相關部門的解決進程,集中審議區政府相關工作報告,為生態文明建設出謀劃策;會后,形成審議意見交區政府研究處理,對問題清單確定的重點問題、重點環節、重點項目,持續關注、跟蹤督辦,開展處理落實情況的滿意度測評,形成監督閉環。
為更廣泛地吸納社會各界意見,進一步暢通社情民意,推動群眾有序參與監督工作,北碚區人大常委會還探索人大依法監督與群眾監督、新聞輿論監督的三向互動,實現“代表精準監督、選民熱情參與、政府履職盡責”的良性互動。
優美的自然環境歷來是北碚區的一張名片。守護好這一方凈土,成為北碚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彭燁說,北碚區人大將繼續堅持學好用好“兩山論”,推動走深走實“兩化路”,充分發揮人大智慧和力量,切實加強工作監督和法律監督,鞏固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成效,為做好縉云山生態保護的“后半篇文章”提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