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
2020年11月,重慶市梁平區新農人代表蔣麗英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但蔣麗英認為,在川渝地區上萬畝稻田里,春天蓬勃生長的秧苗、夏日金黃飽滿的谷穗,才是給予她的最大贊美。
一人耕種萬家田、無人機播種水稻……這些人們想都不敢想的事兒,她做到了。
躍過“農門”去而復返
梁平區碧山鎮龍橋村是蔣麗英出生的地方。出村的路九曲回腸,父母曾一門心思盼她離開這里。然而,這個躍過“農門”的人,最后選擇了回去。
上世紀末,20歲出頭的蔣麗英揣著美發高級技師證書來到主城。在其工作的美容美發店里,為了吸引人氣,她從老家帶來不少土特產免費給顧客品嘗,大家吃后都贊不絕口。蔣麗英從中嗅到商機,兼職做起農產品經紀人,從老家收購花生、土雞蛋、土豬肉等農產品,放在店里銷售。
2009年,事業遇到了瓶頸,蔣麗英決定回到老家。身邊的朋友很不理解,畢竟待在大城市,機會總要多很多。
“但是,我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人,不僅有對土地的情懷,也很看好農業種植的發展前景。”蔣麗英說。
要做什么?蔣麗英并沒有想好。直至想到城里人愛吃“黑色食品”,蔣麗英決定發動鄉親們種黑花生等土貨。但鄉親們并不買她這個“門外漢”的賬,沒人響應,
蔣麗英不服輸,拿出20萬元積蓄,流轉了70多畝地,主攻黑花生種植。她不僅自學播種、管護、采收等專業技術,還從大學請來專家作顧問。邊學邊干,不到一年,蔣麗英就成了種植能手。
第二年,黑花生迎來了豐收,產量與普通花生差不多,銷售價格卻高一倍以上。蔣麗英趁熱打鐵,在村里組織召開動員會。
2012年,終于有村民愿意種花生,人雖不多,但蔣麗英看到了希望。她買來花生種子送給農戶,每戶送10斤,同時指導技術并承諾收購。
蔣麗英逐漸得到鄉親們的信任,不知不覺已帶領鄉親們種植黑花生2000余畝。接下來,她又輻射帶動碧山鎮5個村、袁驛鎮3個村、合興鎮大梨村和復平鎮大龍村大面積發展黑花生種植,幫助全區3000余戶老百姓畝增收1000元以上。為進一步帶動村民致富,蔣麗英還牽頭組建了梁平縣新農人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后變更為重慶田中秧農業科技股份合作社)。當地政府因勢利導,把黑花生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支持她做大做強。
2013年,她自己承包的示范園就達到了500多畝。然而一到栽種、收獲等農忙季節,卻因為請不到人幫忙而犯愁。于是,她到南充農科院學習花生的機械化播種技術,并購買了全套花生機械化生產設備,在重慶首家實現花生全程機械化生產。
5年間,她成長為田野上不畏風雨的鏗鏘玫瑰。
但是,又怎可能沒有經歷艱辛?當初,蔣麗英是只身回到農村,丈夫楊賢平仍留在城市繼續打拼。“剛回來無處棲身,只能住村里的水塔。窗戶關不了,一到雨天,雨吹進來打濕了床鋪。水塔門口還正對著墳墓,換成別人早害怕得搬走了,我卻住了三年。”蔣麗英的寥寥幾句,飽含艱辛。
明天,誰來種地?
2019年,農業農村部發布首批20個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梁平區新農人農產品股份合作社“全程保姆式托管讓農民當‘甩手掌柜”入選,成為重慶唯一入選的案例。
“農戶將農業生產環節的農事全部委托給合作社,只需要繳納一定的服務費用,便可放心當‘甩手掌柜。”這種被稱作全程“保姆式”托管的服務方式,正是由蔣麗英摸索而來。
其創辦初衷,源于她的憂思。
在發展農業產業的過程中,蔣麗英發現,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明天誰來種地?”懷著這樣的憂慮,她開始思索如何提高勞動效率。
2016年,蔣麗英來到回龍鎮清平村,開展水稻社會化服務。她購買拖拉機犁田,又買來插秧機育秧栽秧,準備大展拳腳。
“要是種不好,我一年的收成就‘打水漂了。”但鄉親們不為所動。
“放心,把你的地交給我來種吧,一定給你種好!”蔣麗英打“包票”。
挨家挨戶做了兩個多月工作,這樣的話不知說了多少遍,終于有人松了口。村民將農田托管給公司統一管理,每畝稻田農戶僅需繳納300元的標準費用,蔣麗英所帶領的團隊則負責為村民種植水稻,提供耕田、整地、育秧、栽插、病蟲害防治、收割等全程服務。
“我記得很清楚,就是在清平村二組河邊的一塊壩田里邁出了第一步。”蔣麗英說。從那以后,人們常常可以看到一個開著拖拉機默默耕種的身影。
陽光曬黑她的面容,歲月強健了她的體魄,一顆心也越來越堅定。
實踐證明,這種水稻種植模式不僅可以在有限條件下達到最高效益,還能把閑置土地都利用起來,村民們平時不用出力,坐著就能看豐收,何樂而不為?漸漸地,這種效率和產出更高的水稻種植模式越發受到青睞。2018年,清平村60余戶村民的400余畝水稻,已全部托管給蔣麗英打理。
蔣麗英說:“利用這種模式,每戶農民每畝種地成本不僅比原先節約資金200余元,每畝增產200余公斤,而且按照當年的市場價每公斤2.4元,每畝能增收500元,累計每畝地節本增收700余元。”
目前,蔣麗英創辦的合作社已累計為超過5萬畝稻田進行社會化服務,范圍已擴大至四川大竹等地,帶動川渝地區上萬戶農戶增收致富。其間,楊賢平也辭去城里的工作,回到農村與她并肩作戰。
無人機飛起來了
“飛起來了!”2018年,伴隨著螺旋槳轉動的蜂鳴聲,梁平區首例水稻無人機直播種植在回龍鎮清平村開始,這也是蔣麗英在無人機農業應用領域的又一次探索。
彼時,無人機技術已應用于植保領域。考慮到在丘陵地帶使用乘坐式插秧機效率不高,蔣麗英大膽探索無人機水稻直播技術。水稻直播指無需育秧、移栽,直接將種子播于大田的一種栽培方式,可節省人力、物力,對實現水稻生產的輕簡化、規模化意義重大。
蔣麗英一下就買了三臺無人機,鄉親們都來看稀奇。實際上,夫婦二人也處于摸索階段。
用無人機進行直播種植是最新的技術,沒有任何數據可參考。為形成詳細的水稻直播試驗數據,蔣麗英將稻谷炒熟后播撒在田塊中,綜合風力、速度、高度等各類客觀因素,得到最佳的畝用種量,并做了淹水、放水、沙地、泥地、壩田、沖田這6個方面不同條件下的水稻直播對比試驗。
“為摸索出播種參數,我花了近3個月時間進行試驗,用掉家里近1噸稻谷。”蔣麗英說,辛苦也值得,一臺插秧機需要10天才能種完的地,無人機1天便能完成。
“你這個田里都沒有秧子?”2018年3月20日,剛播種完不久,田里看不見秧苗;“那是誰種的田?滿田都是草。”25天之內,田里不能關水,草長起來了,但秧苗還沒有;“這么一大塊地方,秧子這么少?”35天后,草死了,水關起來了,但只看到少量秧苗;“秧子看起來那么密?”第50天,秧苗長起來了;“這么密,能出谷子呀?”2018年7月10日左右,應該出谷子了……試驗的每一步,幾乎都伴隨著冷嘲熱諷。
蔣麗英并不著急,依然按自己的步調前行。“用我這個方法,一畝田的種植面積更大,沒道理會比老百姓栽的寬行子產量低。”果不其然,這一年,在自己基地上的探索成功了。
2019年,蔣麗英率先在自有基地進行了300余畝的水稻直播種植示范,對播種、植保、鋤草等整個管理環節作全程記錄。
2019年8月26日測產那天,基地里好不熱鬧,除了村民,還有慕名而來的種植大戶。測產結果令人大為振奮,在管理跟上的前提下,無人機直播技術可以達到年畝產1472斤,而一般機插秧方式的年平均產量在1200至1300斤,人工栽秧的產量很少超過1100斤一年。
2020年,水稻直播種植技術開始在梁平全區推廣,為疫情期間的水稻搶種作出突出貢獻。
榮譽紛至沓來,蔣麗英于2016年3月獲“重慶市三八紅旗手”稱號;2017年2月獲“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稱號;2020年11月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2021年3月獲“重慶市三八紅旗手標兵”稱號,其創辦的田中秧合作社榮獲全國部級示范社。其丈夫楊賢平也入選全國首批農機化“土專家”。
蔣麗英兩口子沒有保留,一邊免費傳授技術,一邊幫別人免費修理無人機,同時不斷壯大自己的團隊。現在團隊有操作人員8名,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5名。
蔣麗英常給團隊成員“潑冷水”:“吃得了苦就跟著我干,吃不了最好趁早另尋他路。”有夢想、有情懷、能吃苦,已成為蔣麗英團隊新一輪招聘的重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