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哲敏


工作中的周浩
周浩又在短視頻平臺上看到自己的故事。
10年前,他從北京大學退學,轉學到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以下簡稱“北工業”)——一家以培養高級技工、技師為主要任務的綜合性職業教育培訓學校。一次偶然的新聞采訪,給他打上“棄北大讀技校”的標簽,他的經歷從此廣為人知。
周浩謝絕了后續所有的采訪。但這些年,他最初被公眾記住的信息,依然以各種形式在互聯網上傳播。一旦碰到合適的話題,他的經歷又會被翻揀出來,重新包裝,供公眾反復咀嚼,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現狀。
實際上,從北工業畢業后,他曾留校任教5年,后又離職,加入北工業原院長童華強創辦的教育咨詢公司,成為一名職業教育咨詢師。
“我希望更多技工院校出來的學生能被大家看見。”周浩說。他做出這一決定,既是為了撕掉身上老舊的標簽,也是為了增進社會對職業教育的了解。
2008年高考,周浩的成績排在青海省前5名。為了不浪費分數,他放棄能圓自己“機械夢”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聽從家長意見,填報了北京大學,被分進生命科學學院。
在北大的第一年,周浩學習成績不好,“喜歡的課還能勉強考七八十分,不喜歡的課連考試及格都特別難,因為根本不想聽”。他和同學的關系也一般,沒什么特別好的朋友。在痛苦中過了一年后,周浩決定休學。
休學期間,周浩在一家做電感線圈的工廠干了兩個多月。車間主任一眼就相中了他,先后將他安排在流水線的各個崗位。主任發現,周浩上手特別快,便想把他培養成自己的接班人。
周浩意識到,離開象牙塔,未來也不至于暗淡無光,“只要我愿意去做,一定能做得很好”。
2011年,周浩決定從北大退學,去學數控專業。他上網了解數控專業的學習內容和就業路徑,確定這個專業能夠喚起自己的興趣。而職業教育,也成了他的出路。
“他就是奔著數控來的。”數控是北工業的王牌專業,了解清楚周浩的想法后,童華強為他敞開了北工業的大門。
周浩從湖光映著塔影的北大來到這里,感到巨大的落差,“好多硬件設施與北大的相比差得太遠了”。
而對北工業的學生來說,周浩也來自一個他們不了解的世界。周浩的室友劉高回憶,他們愛聽周浩講北大的故事。北大的籃球賽、北大老師講課的方式、周浩做過的動物實驗、學過的遺傳學知識……這些在周浩看來很平常的事,卻強烈地吸引著他的新同學。
被世俗認為低一等的職業教育,卻給周浩提供了一片能夠暢快呼吸的天地。
容易被貼上“社會青年”標簽的技校學生,在周浩眼里是“你幫他們一次,他們會幫你兩次”的單純同齡人。和他們在一起,周浩不用交流很深的問題,對什么感興趣就聊什么。周浩在這里交到了很多朋友。
周浩的到來,讓老師們如獲至寶。
“高考成績已經說明他的腦袋瓜絕對好使。既然他現在選擇了北工業,我就要把他培養成才。”童華強說。
童華強為周浩“量身定制”了學習計劃:進哪個班、由哪位老師帶,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兩年一屆的全國數控技能大賽,是數控專業最高水平的競賽。2014年,周浩作為“班里接受技術技能最快”的學生報名參賽。“當時是讓他去拿冠軍的。”童華強說。

2021年4月,周浩(左)與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原院長童華強。譚暢攝
同年11月,周浩獲得冠軍,童華強終于松了一口氣。隨后,一篇以《棄北大讀技校,自定別樣人生》為題的對大賽獲獎選手的報道,首次對外披露了周浩的經歷。周浩火了。
童華強分析了周浩從北工業畢業后的幾條出路:出國,國外也缺高技能人才;去和北工業有長期合作關系的企業,它們都是國內頂級的制造業單位;留校任教,學校爭取幫他解決北京戶口。
2014年,24歲的周浩從北工業畢業,留校當老師。
他的大多數同學畢業后成為產業工人或工程技術人員。周浩也獲得了許多類似的工作機會,但留在數控行業并有所成就是他當時最大的愿望。另一方面,他非常希望能繼續學習。學校里幾個熟識的老師也勸他:還沒到一般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年紀,多學學,只要技術過硬,什么時候去企業都可以。
周浩留在北工業這個熟悉的環境中,成了一名一線教師。數控專業當年一共只有兩個人留校,除了周浩,另一個是劉高。
根據北京當時的落戶政策,技校畢業的學生要獲得北京戶口比有本科或研究生文憑的畢業生要困難許多。但周浩是幸運的。獲得全國數控技能大賽冠軍后,他滿足了北京市特殊人才引進的條件,學校也積極向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申請。2016年,周浩取得北京戶口。劉高則因為無法改變北漂狀況,最終離開北工業,回了河北老家。
按照慣例,新老師要從助教開始做起,但留校的第二學期,周浩便成為主講老師。他發現,在數控之外,自己還喜歡且擅長教書。
“數控是通過生產的產品間接影響人,而當老師能直接影響人。”漸漸地,他對后者的熱愛甚至超過對前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