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明 李承宇

第一階段:不起眼的“鄉(xiāng)間小樓”
這座宮殿始建于1695年,原名為利岑堡宮。最初,這只是一座普通的二層建筑,是用來避暑的行宮。這就是夏洛滕堡宮的舊宮部分。
第二階段:宮殿易名
1705年,夏洛滕王后因病離開了人世。為了紀念她,利岑堡宮改名為夏洛滕堡宮。之后,舊宮的左右兩側增加了向前的新翼,中心建筑上還加裝了綠色的穹頂,穹頂的頂端矗立著幸運女神像。宮殿的外立面則加裝了立柱與雕塑。

第三階段:華麗升級
夏洛滕堡宮于18世紀中后期至19世紀初不斷擴建。不僅修建了全新的洛可可風格的廂房、朗漢斯劇院以及一座結構緊湊的觀景樓,還建了新宮。
第四階段:二戰(zhàn)時損毀
1943年, 和柏林的大部分建筑一樣,夏洛滕堡宮也在戰(zhàn)爭中損毀。經過多年重建,宮殿建筑群恢復了原貌。
第五階段:變身著名景點
重建后的宮殿成為對外開放的景點,很多建筑也改建為博物館。其中,主體建筑仍保留了宮殿原貌;朗漢斯劇院成了史前史和古代史博物館;觀景樓茶室現為柏林陶瓷發(fā)展史博物館;東側的廂房成為了美術館,陳列著德國浪漫主義時期的繪畫作品。

17世紀末,夏洛滕堡宮的花園為法式風格,模仿的是巴黎凡爾賽宮的花園。花園左右對稱,建有大氣磅礴的湖與噴泉,具有莊重典雅的貴族氣勢。
18世紀末,部分花園改成了英式風格。英式花園的特點是自然、隨性、野趣,人工雕琢的痕跡相對較少,人和自然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兩種風格的宮廷花園相得益彰,豐富了夏洛滕堡宮的景致。

夏洛滕堡宮外墻的主色調是漂亮的米黃色與粉藍色,特別清新悅目。這座宮殿看起來似乎比較簡約樸素,其實內部裝飾非常奢華!無論是大廳還是內部房間都精美極了,有的房間的墻壁上還裝飾著珍貴的琥珀,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更是隨處可見。

我在夏洛滕堡宮里看到了很多中國瓷器展品,爸爸說,這些瓷器可是“白色的金子”呢!原來,早在16世紀,大量中國瓷器就由海上絲綢之路運達歐洲,并引起極大的轟動。歐洲的貴族們紛紛把中國瓷器當作珍寶來收藏,中國瓷器也因此被歐洲人稱作“白色的金子”,擁有瓷器成了財富和權力的象征。

夏洛滕王后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她熱愛音樂、戲劇和哲學,還是一位中國瓷器迷。
夏洛滕堡宮內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到處都擺放或裝飾著中國瓷器,這位王后對中國瓷器可真癡迷呀!

夏洛滕堡宮“最有名的房間”是位于宮殿一層的瓷器陳列室,不過,我更喜歡把這里叫作瓷器屋。
瓷器屋的面積并不大,大約有60平方米,但四面墻壁從上至下居然擺滿了瓷器,據說有2700件之多!看著被瓷器飾品填充得滿滿當當的房間,不得不讓人感嘆宮殿裝飾的奢華。

瓷器屋的整體風格其實是巴洛克式的——有歐洲風格的天頂畫、鑲著金邊的鏡子……而屋里的主角卻是中國風的瓷器。沉靜端莊的青花瓷與歐洲風格的華麗裝飾的混搭,太富有視覺沖擊力了。


夏洛滕堡宮大門兩側的立柱上,有兩個手拿短刀和盾牌的戰(zhàn)士塑像,配合精雕細刻的鎦金大門和欄桿,已成為這座宮殿的標志之一。

德國的很多宮殿都會精心設計燈光秀,夏洛滕堡宮也不例外。看,宮殿前的燈光秀還是很壯觀絢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