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怡然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指古代中國人創作的詩歌作品。廣義的古詩包括詩、詞、散曲,狹義的古詩僅指詩,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小學中高學段學習的古詩多為樂府詩和近體詩。
一、小學階段古詩教學的現實性與必要性
古詩這一文學體裁距今已有千百年的歷史,人們經歷時代的變遷、社會環境的發展、時代的變更、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轉變,逐漸拉開了與古詩間的審美距離。尤其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認知能力與審美能力尚在發展階段,理解古詩具有一定的難度。但小學生學習古詩是重要且必要的,既可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作能力,又能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既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又能提高學生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的意識。綜上,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至關重要,教師不僅要重視詩歌知識的積累,還要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鑒賞方法的引領,讓學生在鑒賞中喚醒情感體驗,與詩人產生共鳴。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
二、《語文課程標準》對中高段古詩教學的相關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對中高學段的詩文學習提出如下要求和目標:
第二學段(3~4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
第三學段(5~6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版部編教材對古詩的數量和內容了進行了調整,從三年級起,每冊教材安排6首古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發展、認知特點以及小學語文的教學規律。其內容涉及自然景物、童真童趣、傳統節日等,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
中高學段的學生經過一、二年級的學習積累,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也初步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相較于一、二年級的古詩學習,中高學段教材設置的古詩篇目數量加大,難度加深,知識涵蓋面拓廣,因此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誦讀優秀詩文的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
三、思維可視化在小學中高學段古詩教學的運用
思維可視化化教學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它能夠展現抽象的思維過程,幫助學生將龐大的知識體系化繁為簡,解決難點、突出重點,培養其思維能力。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新穎且實用的圖示輔助教學。以下,我列舉幾個圖示化教學的例子:
1.思維導圖
圖1是《村居》的思維導圖,每句詩配有和內容相關的圖片,學生通過圖中的文字、圖片能迅速走進詩的意境,感受到古詩的美感,在情感體驗上更加深刻。
2.韋恩圖
圖二是教學《十五夜望月》時我設計的一個圖示,問題支架是我們的中秋節和詩人的中秋節有何異同?這是一首關于中秋節的古詩,在課堂伊始,我就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分享我們過端午節的習俗,拉近學生與古詩間的距離,師生交流過后,再到詩中探索詩人的中秋與我們有何異同。這樣,學生始終保持探索的興趣,同時也能感同身受,更加理解詩人的表達的情感。圖3是在學生學完課內古詩《迢迢牽牛星》和課外拓展的《青青河畔草》后,引導學生比較兩首相同主題的詩有何異同,幫助學生對同類古詩進行統整,加深對古詩的立體化理解。
3.矩陣圖
圖4是結合《山行》這首詩以及單元語文要素設計的一個矩陣圖。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因此矩陣圖設計了“理由”這一列,幫助學生梳理理解難懂詞語的方法。圖5是一個比較異同的矩陣圖,將三首題材、結構相似的古詩放在一個圖中,學生通過縱向與橫向的比較,可以直觀地發現三首古詩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4.情境圖
圖6圖7是《十五夜望月》和《寒食》兩首詩的圖示,這兩首古詩都是關于傳統節日和傳統習俗的,因此我為兩張卡片命名為“傳統節日分享卡”,此外,兩首古詩都描寫了大量的景物,最后借景抒情,為了幫助學生梳理思路,我設計了一個倒三角的圖示,引導學生先圈畫景物,再想象畫面,最后體會作者的情感。學生結合卡片上的要求,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也未后續拓展,分享其他傳統節日做鋪墊。
5.流程圖
圖8是教學完《寒食》后,引導學生梳理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生按照這樣的方法自學《十五夜望月》。這樣的流程圖既可以幫助學生及時梳理總結學習方法,又能為后續的小組合作學習提供有力的抓手。
6. ?T型圖
在學生拓展閱讀杜甫的詩歌時,可以運用圖9這個T型圖,左邊梳理的是杜甫青年的登高作品——《望岳》,右邊梳理是其暮年的登高作品——《登高》,學生通過對比閱讀,探究為何同一作家在不同時期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感悟?教師適當補充背景資料,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兩首詩的內容,更體會到詩人心境的變化和詩歌語言的變化。
7.披薩餅圖
圖10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披薩餅圖,問題支架是讀了這首詩你的腦海中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的?披薩餅圖的第一層是詩題,第二層是學生想象到的畫面,第三層是依據。
8.氣泡圖
學生讀一組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時,可以以圖11的氣泡圖作為展學圖示,梳理《四時田園雜興》中都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從整體上了解范成大的田園詩的特點,進而體會其表達的情感。
9.結構圖
圖12是結合《迢迢牽牛星》的內容和結構設計的結構圖,這首前兩句寫景,中間四句寫人,最后兩句抒發情感,同時,作者用大量筆墨,詳細描寫了織女的外貌、動作和神態,一個令人動容的女子形象躍然紙上,借助這個結構圖,幫助學生梳理本首詩的結構,理清內在聯系,突出重點——詳略得當的寫法。
古詩是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精髓,是中國文化長河里的瑰寶,詩中歲月柔軟、風物沛然,豐潤了世世代代炎黃子孫的心,凝聚了民族魂魄。古詩教學有助于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綜上,古詩教學任重道遠,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為陶冶學生的古詩情懷、傳遞中華文化貢獻我們的力量!
本文為課題論文:課題名稱《基于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思維可視化教學效能的研究》立項編號:200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