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發英
摘要:文物保護學是科學利用多種手段及方法,促使文物能夠長久且完整安全地保存下來的內容。目前,我國文物保護修復專業教育的發展,已經進入關鍵期,且招生規模擴大。但是,文物保護學并不是一門專業獨立性的學科,受相關學科體系的影響較大。該學科建設及實際工作應結合國家文化戰略及社會需求,重視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從人文性、資源性、經濟性、技術性等方面,促使文物保護修復更有利于推動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文物保護;修復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人們開始關注精神文化需求,從國家頂層方案到文化需求,挖掘、修復與保護文物工作,受到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但許多基層文物保護機構起步較晚、財力以及人力都有限等因素,其對做好文物保護工作有心無力。
1基層文物保護管理的重要性
許多文物已經在歷史洪流中穿梭過了無數個歷史時期,其本身就是歷史發展的見證者,每一個文物的出土都將為我們對于歷史畫卷的重現勾勒增添充滿色彩的一筆。往往許多古城的文化底蘊都是因為其城市內文化古跡、出土文物以及非物質上的民間風俗、人文情懷等的影響。所以做好對文物的保護工作對于提升生產的文化品位以及區域內的文化內涵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在如今這個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對于基層文物的保護管理是我們每一個中國公民的責任。作為時常戰斗在一線的機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責是對轄區內所管理的文化遺產進行全面性的保護以及宣傳工作,其工作性質本身的綜合性以及復雜性較強。作為文物管理系統的基層性單位,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具有分布廣泛的特點。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村逐漸朝著城市化的方向發展,城鄉基本建設事業同樣在飛速發展,基于這一現象下,經濟建設的飛躍式發展與文物的保護工作之間出現了尖銳矛盾?;鶎游奈锉Wo管理機構為切實解決這些問題,強化工作的先進性,堅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強化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則,結合新時代的要求、自身實際情況、響應國家文物保護管理的號召并遵守有關文物保護規定,全面性的貫徹落實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促使我國的基層文物保護工作順應時代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為傳承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做出貢獻。
2全面了解實際情況
隨著全國文物普查的不斷進行,各地區相關單位同樣也對本轄區內的文物進行了實際調查?;鶎游奈锉Wo管理機構要對本轄區內文物數量、種類等進行分類建檔,例如,古墓建筑、石雕石刻以及古建筑等;要全面性地對實際情況進行總體分析,例如,文物的年代、面積、完好程度等;要周期性的對本地區內文物的實際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做到詳細把控,將出現變化、被破壞等情況詳細記錄。為了有效保證工作的精準性,并為后續的保護工作打好基礎,可將上述的記錄信息分為電子版與紙質版兩種形式進行保存,并且要標明信息采集時間以及現場實到人員等。這樣就可以在未來的調查工作、修繕工作中依據實際記錄制定計劃,做到有效保護。
3文物保護修復方法
加強文物保護修復的完整性與生命力,新技術和傳統技藝的融合發揮著積極作用。傳統技藝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受到保護與傳承,其精湛的工藝符合文物修復需求。文物保護修復從傳統技藝上入手,是比較好的突破點。相對來說,傳統技藝對修復文物有盡善盡美的作用。但是從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中,我們了解到,技術落后也不利于文物保存和修復。對此,不能完全依靠傳統工藝,而要結合文物歷史文化背景,將傳統技藝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相結合,最大程度還原文物原有形態,并利用現代材料篩選、修復檢測等手段保障修復效果。這一過程,減少了不必要的物力、人力和財力方面的消耗,如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之前,利用現代電鏡微掃描、X射線等技術,了解文物結構,為選擇合適的修復技術提供支持。采用傳統技藝發現的新信息,為科學技術的改進等提供了參考。按照科學技術檢測結果等采取針對性辦法,使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促使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更加科學與規范。
4建立文物保護修復管理系統
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參考及引用文物保護數據,并建立文物保護修復數據庫。一是相關單位從數據庫中,可以便捷地查詢與提取文物信息,有利于為相似類型文物保護與修復提供經驗。并且,根據不同文物的差異性,還能進行對比分析與修改等數據操作。二是在線評估文物修復的質量。智能數據庫對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發揮了積極影響,人工操作環節不能省去。對此,建立專家評估部分,借助于數據庫編制文物保護修復方案。針對情況復雜的文物修復保護,應對比新舊數據庫,再進行方案的編制。三是輸入文物保護修復檔案信息,并建立導出功能。按照不同性質的文物及保護修復技術特點進行分類管理或查詢,其形成的文檔形式也存在一定差異。對此,將不同類型文物保護修復檔案,如TDS/TCS/WORD等文檔,導出PDF或視頻格式,便于展開不同工作的需要。四是建立文物保護修復及相關知識的圖譜。按照文物類型、材質及年代等,還有歷史文化等信息,對其進行分析,通過分析手段進行文物知識圖譜的架構,提出文物及文化保護的排序算法。五是建立文物保護修復的信息知識數據庫。知識數據庫同文物自身所建立的信息庫相比,存在一定差異。知識庫一般應用分區化處理原則,數據處理效率會更高,處理結果也更加準確。利用PHHON等技術采集處理WEB中的內容,分析其對應的數據。對于ETL處理技術,通常采用HADOP、框架及風暴技術平臺,選擇是否進行流處理和批處理等管理技術,促使其完成數據提取、清理及轉化等數據挖掘、分析技術,從而加強信息知識的查詢與分析功能。
結束語:
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要求工作者應扎實地掌握不同時期的美學、自然科學、科學技術、歷史文化等知識,這些維度的差異導致文物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屬性、特征等不同。但是在目前進行的基層文物保護工作中,仍存在許多問題且需要解決,文物相關管理部門要結合實際情況,以解決現實問題,努力使文物保護工作變得更好,讓經歷了歷史洪流依然傳承下來的歷史文物繼續散發光芒。
參考文獻:
[1]曹頤戩,王聰,王麗琴.仿生超疏水材料及其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綜述[J].材料導報,2020,34(03):184-190.
[2]陳曦.中國不可移動文物資產化研究[D].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