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起游山,云在青天,水如煙。午坐長亭,夏木成蔭,空蟬鳴。夜來清夢,風過鳶尾,一樹薔薇醉。碧紗窗下,月移荷影,稚子弄青梅。
當江南的雨水不再帶來寒冷,小荷漸漸露出尖角,石榴花怒放如畫,夏天也悄然而至了。夏天,不僅是草木的“狂歡節”,也是人們親近大自然的最好時機。而蘇州人“接待”立夏的方式,肯定是繞不開“舌尖”的。
從前老蘇州非常重視立夏這個節氣,千百年來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飲食習俗。其中很重要的立夏養生之道就是嘗“三鮮”。哪三鮮呢?包括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指的是長在土里的“鮮”,有蠶豆、莧菜和蒜苗。蘇州的地產蠶豆中,“吳江青”很是出名。這種蠶豆,從里到外顏色青嫩,烹炒后依然“碧綠生青”,不像其他外地品種一下鍋就發黃發硬。吳江青,入口軟糯細膩,口感極佳。將新鮮的蠶豆剝去一半殼,剪上細細的九刀,可使蠶豆變成連在一起的九瓣。接著放油鍋內氽,氽好后豆皮碧綠如翡翠,炸開的豆肉金黃似寶石,顆顆宛如盛開的蘭花,又名“蘭花豆”。在江南一帶,人們也稱蠶豆為立夏豆。立夏前后正是蘇州“地三鮮”上市的時節,蠶豆又是主角,立夏的“蠶豆飯”是頗受歡喜的。蠶豆以外,莧菜和蒜苗也是老蘇州在四月必吃的菜。樹三鮮,則是香椿、梅子和櫻桃的組合。青梅口感清酸,生津止渴開胃解郁。梅子可鮮食,也可將青梅入酒,制成梅子酒,或者是梅子茶、梅子蜜餞等等,還可以作為各種點心或菜肴的配料。如今生吃青梅的人已然不多?!疤K州好,新夏食櫻桃。”沈朝初的《憶江南》里寫道。鮮艷的櫻桃,如玉如脂,果肉軟糯,酸甜多汁,可謂水果中的妙品。
而水三鮮,包含了鰣魚、刀魚、河豚。每年春末夏初沿江溯游,進入淡水河產卵,因為進出有時,人稱“鰣魚”。蘇州人喜歡清蒸鰣魚,魚湯雋永,魚肉鮮嫩,妙哉。不過如今蘇州人幾乎不吃鰣魚了。而刀魚味道更肥美,此時正是上市季,蘇州人偏愛紅燒。河豚處理起來相對比較復雜,食用不當很可能中毒。不過處理好的河豚肉味腴美,鮮嫩可口,蛋白質含量甚高,營養豐富。
事實上,蘇州人過立夏還有“見三新”一說?!叭隆本褪巧厦娴臉淙r里的櫻桃、青梅,再加上麥子,過去人們以這“三新”祭祖,然后自己嘗食。在文史大家鄭逸梅先生看來,這么做主要是為了告知祖先,夏天已到,麥子已成熟。祭祖后,蘇州人家要舉辦“餞春筵”。在蘇州下轄的常熟,明清時期有立夏日吃“九葷十三素”的說法。“九葷”為鰣魚、鯽魚、咸蛋、爊雞、腌鮮、鹵蝦、櫻桃肉和鯧鳊魚等;“十三素”為櫻桃、梅子、麥蠶、象筍、蠶豆、茅針、豌豆、黃瓜、苣筍、草頭、蘿卜、玫瑰和松花。
立夏的物候可謂豐富至極,日子用心過了,就發現別有一番滋味了。
TIPS:專家說立夏
蔡斌?蘇州市職業大學教育人文學院副教授
時至立夏,天氣奧熱,人容易出現心神不寧的癥狀,被稱為“疰夏”。吳地百姓歷來對于這個影響健康的問題很重視,而且相信通過在立夏日的活動作為可改善這一狀況。比方說當日要向左鄰右舍討取七家茶飲用、吃李子、試穿葛衣、不能坐門檻、用麥豆拌糖吃夏至飯等,不一而足。立夏的斗蛋習俗,至今仍有延續,即用五彩絲絳結成網袋,將煮熟的禽蛋置于其中,讓孩子們掛在胸前,并相互磕碰嬉戲。
蘇諺里還有“立夏三朝開蠶黨”的說法。農歷的三、四月間又叫“蠶月”,原本是太湖地區桑蠶農事最緊張、蠶戶紅紙黏門、以走動為禁忌的時候,但西南諸山逐漸也有不少人家省卻了護種出火的辛苦,直接從太湖以南的鄉村購買三眠蠶,所以有了立夏后外出買蠶的船只絡繹不絕的現象,這也反映出江南太湖流域蠶桑業出現商業分工細化的情形。
謝宇佳,2002年生,蘇州評彈學校17屆傳預班優秀學生,擅長俞調、麗調,代表曲目有:《新木蘭辭》、《庵堂認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