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4月28日打開蘇州博物館的官方微信小程序,“五一”假期的所有參觀名額已經一約而空。這不意外,清明假期之后,蘇博就在公眾號上公布,館內人流量已恢復到疫前水平。早上8點,最近一次7000張參觀票被準時發放出來,半小時之內就被悉數預約滿。當天頭1個小時官網訪問量,就達到了38萬次。今年“五一”假期,也是蘇博的高峰時段。
提前布局的線上服務
就在一年多前,2020年的1月23日,蘇博宣布閉館。閉館整整50多天后,初步恢復開放。于2019年12月啟幕的《須靜觀止——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是繼“攀古奕世”之后,蘇博第二個展示潘氏家族收藏的特展,也是“清代蘇州藏家”系列的收官之作。按照慣例,特展的系列講座通常在次年1至2月進行。這次特展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
而在疫情之前,2019年9月至12月的特展《畫屏:傳統與未來》則進行得非常順利。策展人是世界著名的中國藝術史專家巫鴻。他不但擔任了此次特展的策劃人,還多次到蘇參加前期、中期的策劃會,并且出席、舉辦了特展揭幕后的研討會、專題講座等。這場講座的現場席位,也在半個鐘頭之內被一搶而空。博物館不得不在公眾平臺上,呼吁觀眾在線收看。
如此來看,即便沒有遇到疫情,蘇博也不得不轉戰線上。據蘇博相關人士介紹,2008年博物館免費開放之前,蘇博一年約有五六十萬人次的觀眾量。免費開放之后,蘇博的參觀人流量越來越大,頂峰時的2018年已達到320萬人次觀眾量。這對蘇博而言,已經遠超負荷。同時,每當遇到有重量級的講座,觀眾們在線上線下“抱怨”無法搶到門票。服務一定要及時跟上、到位,為此,蘇博啟動了網上參觀預約,將每天的觀眾量限定在7000人,每年穩定保持約220多萬人次的觀眾量。同時,把講座等內容同步搬到線上,建設、豐富線上的各類觀展服務。“因為有這方面的準備,疫情防控常態化之后,我們能夠以最快速度地將博物館的服務策略反應、轉移到線上。”相關人士表示。
線上服務背后擴展出去的,實際上是蘇博思考的發展的一個核心議題:如何更好地滿足這200多萬到場的觀眾?同時,能為200多萬以外無法親臨現場、卻仍青睞于蘇博的觀眾,做些什么?這對博物館的人力、物力、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解決這個問題,博物館也正在嘗試與更多的社區、學校、企業、商業機構合作,幫助博物館做好服務,做更多擴展性的事情。”
靈巧多樣、適應性強的館藏書畫系列
近一年多來,蘇博有很多基于本身館藏的展覽,比如《蘇州博物館藏明清花鳥主題特展》《江南佳麗——蘇州博物館館藏仕女畫精品展》《梅竹雙清——蘇州博物館藏梅花與竹子題材特展》等,看上去是基于疫情的原因,相關人士透露,實情倒也并非如此。
自蘇博本館啟用后,就設計有一個系列展《集其大成——蘇州博物館藏明清書畫典藏展》,預定每年會擬定一個主題,選擇一些書畫做展。貝聿銘先生為蘇博設計的四大展廳之中,二樓的兩個展廳也是專門用于展示吳門書畫的。
然而蘇州天氣較為潮濕,書畫不能長期在展廳做展,須不時換展。2013年,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史博士潘文協進入蘇博工作,擔任《衡山仰止·吳門畫派之文徵明特展》的內容策劃。同時,他也開始為蘇博策劃并逐年完成了12個小型主題的展覽,每年挑選3個,以4年為一個輪回,充分挖掘蘇博現有書畫館藏。而這也契合了當下疫情的狀況,充分利用館藏持續展覽。
“蘇博最有特色的藏品,恰恰就是明清書畫及蘇作工藝品。”每年春節,展廳布置對聯展;春天是布陳花卉展;夏日炎炎時觀賞書畫中的雪景、青綠山水,頓生清涼;還有古人博古……這些小型主題,讓展覽的觀賞氛圍輕松愜意。這些靈巧多樣的館藏書畫系列展與疫情實則并無大多關系。
更多樣的策展模式,永恒的江南中心
中國藝術史專家巫鴻是學術界權威。相關人士透露,《畫屏:傳統與未來》的構想是巫鴻主動提及的。他認為在他有關于畫屏的著作中,大量屏風里的實物都能在蘇州園林里一一找到對應,因而在蘇州做這樣一個展覽再合適不過。“這種由全球知名的學術權威來策劃展覽的形式,對蘇博是一種非常好的模式。”
而能夠讓大藝術史專家將他的藝術理論通過實地展覽體現出來,對普通觀眾而言,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這種模式對博物館的學術研究、藝術史研究包括展覽教育,都是非常好的互動。”相關人士說。以蘇博舉辦一個展覽,至少有約三四十萬人次的觀眾量估算,只要有1%的人認真閱讀著作,去看這個誕生于這部著作的展覽,就會對受眾的整個藝術審美的提高非常有幫助。
此外,這種模式更貼合蘇博的現實處境。蘇博現有藏品2萬余件。雖然對博物館來說,2萬、20萬、200萬件展品區別很大,但能一次呈現給觀眾的,是固定數量的展品,基本陳列一般的展示數量有1500件左右,特展的展品數量會更少。更考驗博物館的,是策展展陳能力和給予觀眾的舒適體驗。
數萬件藏品,收藏是一回事,展示是另一回事,并不一定是每一件藏品都適合做長期的陳列展示:比如有些青銅器的殘件,更多的是作為藏品而非展品;再比如同類型的一組錢幣,每1個都要被算作1件藏品,但展示時只會用到1到2個。如何梳理這些藏品,有很高的專業要求。在研究歷史、研究書畫或研究古籍的專家學者的視角中,有著不同的策展思路、不同的排列組合,可以以獨到的敘事方式來講述里面的故事。
2020年,蘇博舉辦《黃金為尚》的特展,策展人是蘇博理事會理事、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中國古代金銀器研究的權威許曉東,由她來策劃核心內容,列出核心展品,再由蘇博團隊去借展,做展陳設計。“除去基本陳列,不斷地策劃主題展覽,從外館借展的模式,顯然更適合蘇博。”相關人士說。
蘇博策展所有主題的核心,仍然與蘇州、江南和吳門相關,外借是詮釋的手段。今年下半年,蘇博的特展之一將圍繞元代江南。“這其實也沿襲自明四家系列展,回溯他們的藝術之源。同時,把元代、明代、清代的江南做成更完整的一個系列。”
剛剛結束的《海棠獨香——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則是基于博物館之間的互動交流,出發點是為蘇州本地觀眾更好地了解國內其他地域的文化。
迎接未來的挑戰
當們逐漸把參觀博物館當作日常的生活方式和深入了解城市的有效途徑時,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博物館為社區服務的意義就愈發凸顯。蘇博為此提出目標“構建一個文化交流的空間,讓每個人能夠在其中表達自己”,而這也是博物館的未來發展趨勢。
如果按照觀眾的年齡區分,成人觀眾和青少年觀眾是博物館最主要的兩個觀眾群。對于前者,蘇博有一系列專業講座包括成人課程,而后者則是博物館未來的觀眾主體,蘇博也有專門針對青少年開發的課程。此外,對于一些特殊群體,比如殘障兒童,不同職業和行業的觀眾,蘇博會制作相應課程內容。
與博物館界“新貴”蘇博相匹配的,還有它的志愿者服務,以熱情、專業著稱。疫后的2020年9月,蘇博恢復志愿者的講解服務。擔當復館后的首場講解服務的志愿者,是經考核合格后方才上崗的。“博物館志愿者隊伍現在已經達到200多人,有著較為完善的運營機制和管理體系。”相關人士介紹說,能夠有效地將志愿者的熱情能量釋放、轉化出來的,反而是“嚴進寬出”制。“志愿者入選門檻很高,之后至少3個月的崗前培訓,見習期,年年年檢考核,不合格就要離開隊伍。再加上每年定期培訓、特展培訓。14年來,很多志愿者堅持服務到現在。”
蘇博新建設的西館將在2021年9月開館。有別于本館主要針對外地游客、單次參觀的游客,預計西館將迎來更多本地觀眾,對于休閑、學習的體驗要求更高。而西館的場館面積也將達到本館的3倍之多。無論是對于志愿者服務,更甚是整個蘇博的運營,都將迎來全新一輪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