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瑾
蘇州是歷史文化名城,蘇州也是一座紅色資源豐厚、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之城。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紅色文化熠熠生輝,紅色,象征著革命和勝利,這份力量永遠是那么堅實,那么擲地有聲。而最好的懷念,一定是銘記,在這建黨百年之際,不妨沿著紅色足跡,重溫崢嶸歲月,拜謁、瞻仰、緬懷先烈,致敬英雄。
打卡點:蘇州革命博物館
【對話歷史】革命文物來“說話”
4月27日是蘇州解放72周年紀念日。在蘇州革命博物館的展廳中,陳列著許多與蘇州解放有關的革命文物。見證共產黨員鐵骨錚錚的一件衛生衫,其主人,是新四軍戰士秦大剛。秦大剛出生在蘇州通安金墅的一個商人家庭,抗戰爆發后,日偽的橫行霸道、殺戮迫害和太湖湖匪的猖狂搶掠,讓年少的他目睹了國破家亡。最后他用生命捍衛了誓死不渝的信仰,用鮮血鑄就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一只親歷解放蘇州決勝時刻的軍用水壺,是人民解放軍激戰楓橋鐵鈴關,打響蘇州古城解放第一槍的“見證者”,它的主人叫戴福興。在解放古城蘇州的過程中,戴福興等7位戰士獻出了生命,他們的英勇事跡和革命情懷,蘇州人民永不遺忘。
還有展廳內那一處引人駐足的場景,擺放著老式的桌椅櫥柜,門口掛著“劉壽華醫寓”的牌匾。表面是抗戰時期蘇州城內的一家診所,實則為中共地下情報聯絡站。而劉壽華的真名叫仲國鋆。仲國鋆是眾多奮戰在隱蔽戰線共產黨人中的一員,他們勝利了不能宣揚,失敗了無法解釋。硝煙散盡,歲月如梭,歷史為證。今天,博物館根據仲國鋆的真實故事,還設置了一項“疾速傳遞·秘密情報員”的實踐課程。通過角色游戲的形式,讓未成年人在館內得到沉浸式的學習體驗。
“從2015年開始,每年我們要走出去尋訪一件文物、一位烈士、重要的黨史人物以及線索等,進而挖掘歷史線索,理清歷史脈絡,這些革命文物背后都有著感人的故事和內涵。這是文物的力量和精神價值所在?!碧K州革命博物館宣教部主任時惜微介紹,2019年起,博物館策劃推出“革命文物說”系列活動,深入挖掘館藏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提煉形成“文物說蘇州解放”“革命文物說·初心”“革命文物說·抗戰”等專題。通過紅色故事宣講、英烈詩歌誦讀、歷史知識問答等互動式教育,拉近公眾與文物間的距離,激活革命文物的時代價值。活動不但服務大學思政課、融入主題黨日活動,還成為未成年人綜合實踐課程的良好素材。蘇州革命博物館“革命文物說”項目還獲評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優秀案例。
“高高在上”的蘇州革命博物館,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嚴肅、難以親近。博物館開展的一系列體驗課,深受大家的歡迎。據時惜微介紹,博物館針對未成年人,提供參觀、講解、探秘卡等形式,還推出了一系列以紅色資源為依托的綜合實踐課程與“紅色少年行”主題研學活動。在快樂而充實的紅色之旅中,引導未成年人堅定信念,爭做新時代好少年。
2020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中共蘇州獨立支部成立95周年,革命博物館圍繞館藏紅色資源,將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博物館的日常建設,設計了“云上”課程活動。其中包括“紅色記憶·蘇州解放”主題網絡直播,“童心向黨迎七一”活動,“1925點亮蘇州”線上教育活動等。而今年契合建黨百年,計劃開展“光輝的歷程·蘇州篇章”的特展,值得期待。
打卡點:中國南社紀念館
【對話歷史】百年歷程風雨同舟,與中共的真情厚誼永存
南社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大規模革命文化團體。1909年11月13日南社17位骨干,從閶門坐船到山塘街張國維祠堂舉行南社第一次雅集,這一史實也促成蘇州中國南社紀念館在此落成。
中國南社紀念館,充滿著愛國主義氛圍,它是弘揚南社精神和展示南社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未成年人社會實踐基地、統一戰線傳統教育基地、黨建聯盟工作基地等社會活動場所,是宣傳展示弘揚優秀文化的窗口,還是山塘運河古道沿線的一個獨特旅游節點。
說起南社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中國南社紀念館一位文史專家表示,中共在建黨之前,就與南社有了非常深厚的交往。中共建黨,從客觀上看南社為此做了很多準備,可概括為:輿論準備,新南社成員陳望道是第一個把《共產黨宣言》譯成中文的人,他協助柳亞子成立了新南社;人才準備,第一代共產黨領導人的老師很多都是南社精英,比如朱德的老師是李根源,半個多世紀的師生情誼,實在難能可貴、令人動容;中共一大會務準備,一百年前會議在上海望志路106號召開,開會地點是南社成員李書城的寓所。這些足以看出中共建黨與南社特別密切。這些也是南社珍貴的紅色記憶。
南社先賢與中共領袖們肝膽相照的故事,令人感慨。紀念館“鎮館之寶”——《毛澤東及文化名人為柳亞子題詩手跡冊頁》格外引人注目。據中國南社紀念館館長凌正明介紹,這是一本珍貴的簽名簿,那是1945年柳亞子托人帶到延安,由毛澤東等中共領導及在延安的文化名人摯友在冊頁上題詞,留下的珍貴墨寶。毛澤東主席題的正是《沁園春·雪》,這說明了當時柳亞子與中共領導人的真情往來,也成為了歷史見證。
整個紀念館有五個展廳,第一展廳展示南社從第一次雅集成立后的發展歷程、影響和歷次雅集場景;第二展廳展示南社人在政治、文化、新聞、教育等領域做出的貢獻,以及部分南社成員的遺物實物;第三展廳展示南社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毛澤東主席的詩詞《沁園春·雪》;第四展廳展示南社成員后裔中有杰出貢獻的代表;第五展廳陳列著各類文化書籍和南社文創作品。
“今年契合建黨百年,我們計劃利用櫥窗臨展廳,展覽‘百年歷程風雨同舟——南社成員與中共的真情厚誼的故事。20塊移動展板將不定期在學校、社區等有關部門進行展覽;錄制關于“鎮館之寶”的視頻,參加‘百館百物革命文物故事說評選;準備了一個紀念建黨百年的課程包與PPT;編制了一本宣傳冊,介紹南社精英與共產黨人的交往史實?!绷枵鞲嬖V記者。
南社集結了近代中國文學、藝術、教育、新聞、出版、翻譯等各領域的精英。南社人熱愛中國優秀文化,主張振起國魂、弘揚國粹,同時他們也積極吸收西方先進文化,有力推動了近代文化的發展。歷經千年,山塘街風景似舊諳。悠悠運河,姑蘇古城再展新繁華。百年南社的愛國主義情懷,經久不衰。
打卡點: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
【對話歷史】蘆蕩深處,那不滅的火種
“蘆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當年一出樣板戲《沙家浜》唱遍大江南北。在沙家浜景區6千畝區域內,縱橫交錯的河巷和茂密的蘆葦蕩,構成了一個水上迷宮。遙想當年,新四軍傷病員戰士們在當地老百姓的掩護下,以這些天然蘆葦蕩形成的水陸蘆葦迷宮,保護自己,打擊敵人,使日偽分子如掐了頭的蒼蠅到處亂撞,摸不著東西南北。而如今,蘆葦蕩已經成為一個水上生態家園,沙家浜景區已成為國家濕地公園。
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賦予了景區厚重的意義。這里是沙家浜紅色資源的精髓,紀念館從1971年建館至今,三易館址,堅守紅色、宣傳紅色、傳承紅色一直是博物館不變的歷史使命。新館占地6400多平方米,將歷史圖片和仿真環境、實物展示與動態互動相結合,再現了沙家浜革命斗爭史實。
據悉,通過現場小型系列紀念展覽形式,以更豐富的史料和人物故事,向普通游客展示一個全面、真實、感人的沙家浜,主要展覽包括“憶崢嶸歲月·展巾幗風采”沙家浜抗戰烽火中的女英雄、“蘆葦蕩里走出的共和國將軍”等。此外,紀念館推進文創產品開發、紅綠新學堂課程設計、研學實踐團隊建設等工作,圍繞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一如既往地挖掘紅色資源,傳承革命歷史,弘揚紅色文化。
紀念館是一個地方記憶的延續,肩負著承載歷史、昭示未來的使命。歷史不能忘卻,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這是時代賦予博物館的責任。
打卡點:新四軍太湖游擊隊紀念館
【對話歷史】烽火歲月汲奮進之力
你聽過“沖山之圍”的故事嗎?1944年,太湖游擊隊被日軍圍困在光福鎮的小島沖山,靠著當地百姓的全力協助,20天后得以安全脫險。在戰斗中,31名戰士壯烈犧牲,部分戰士分批突圍,并在岸上襲擊敵人據點,以解沖山之圍。新四軍太湖游擊隊紀念館位于光福鎮沖山村北山,此地就是當年太湖游擊隊“沖山突圍”所在地。2009年,紀念館建成開館。其中“新四軍太湖抗日游擊支隊紀念館”展示了抗日戰爭時期太湖抗日游擊支隊的英勇事跡?!疤h革命斗爭事跡陳列館”展示1945年至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太湖游擊隊在當時太湖縣的革命斗爭英勇事跡。另外增設了互動模擬參與的“實境課堂”,以虛擬模擬技術讓學員可以“上陣殺敵”,激發愛國衛國的情懷。
在講解員的講述下,當年新四軍浴血抗戰的景象仿佛近在眼前,簡陋的生活用品、往來的信件、泛黃的行軍包、情景重現的蘆葦溝、通信船以及聯絡站,讓我們仿佛又看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這些老物件上,斑駁的痕跡無聲地訴說著革命斗爭的艱苦卓絕,見證著革命先烈們的舍生取義和奉獻精神。這對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是一次心靈的思考與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