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娛樂至死》作為著名的“媒介批評三部曲”之一,是由美國著名媒體文化研究者尼爾·波茲曼在1985年所著。書中波茲曼將電視視為“洪水猛獸”,他認為電視將會消解人們的文化,并且導致人類文明進一步衰落。當今電視作為后時代媒介已經成為大眾娛樂的過去式,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浪潮下,“泛娛樂化”現象愈加明顯。娛樂思維似乎存在于所有的公眾話語和言論中,社會的文化也心甘情愿地淪為娛樂的“附庸”。因此在泛娛樂化愈演愈烈的今天,結合當下的語境重新解讀《娛樂至死》具有更加深刻的意義。
【關鍵詞】 《娛樂至死》;媒介;泛娛樂化;危機
【中圖分類號】G2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6-0045-02
一、引言
尼爾·波茲曼是美國杰出的的媒體文化研究者,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媒體研究領域,并且首創了紐約大學的媒體專業。波茲曼在美國媒體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去世后,許多主流媒體都對他在媒介領域所做出的貢獻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尤其是波茲曼對后現代社會工業的尖銳批評以及他對媒體文化的深刻洞察。
書中波茲曼講述了媒介的變遷和電視聲像逐漸取代書寫語言的過程,并指出“電視傳媒的娛樂本性使得非娛樂性的信息不得不在“聲像”上包裝自己,最終導致在內容上的縮水。波茲曼深化了傳媒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的觀點”。
新媒介時代下,人們享受著互聯網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被裹挾在泛娛樂化的旋渦中不能自拔。泛娛樂化導致人們思考能力的喪失,歷史的文化感和厚重感的消解。因此大眾在享受媒介革新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端正審美態度,建構正確的娛樂價值觀,時刻警惕泛娛樂化時代下掩蓋的深層危機。
二、媒介的特點與影響
尼爾·波茲曼在本書的開篇就提出了“媒介即隱喻”的觀點,媒介的形式對傳遞的信息有著重大的影響,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內容,從而能最終控制文化。“這也是麥克盧漢所說的“媒介即信息”,也就是說每一種媒介都會對語言進行再創造,從繪畫到象形符號,從字母到電視。每一種媒介都為思考、表達思想和抒發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從而創造出獨特的話語符號。”
(一)印刷媒介:理性的象征
媒介的革新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從最初的口口相傳到印刷媒介的誕生、電視媒介的發展以及互聯網媒介的繁盛,媒介的發展沿著一個螺旋式上升的勢頭,但每種媒介又有自身的局限性。口口相傳的年代,口頭的傳播是即刻的,它要求傳播信息者和接受者必須身處同一空間內。由此可見,口語媒介在空間和時間上都受到極大的限制,這就導致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受到了限制。印刷媒介的出現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口語媒介所存在的問題,使得信息的傳播廣度和深度都極大地提高了。印刷術利用印刷技術將文字印在紙上,與口語媒介相比準確性得到了有效的保證。另外由于印刷的文字經過多次的推敲和打磨,使得它比口語更加達意、簡練和準確,也更有助于信息的播散。印刷術實現了信息傳播者和信息接受者跨越時空的交流。由于每一臺印刷機都有執行命令,在印刷的過程中沒有人主觀情感的參與,所以它的產物也就具有了理性的特征。人們的普遍看法是印刷的文字比書寫的文字更具有權威性,這也是由印刷術自身特點所決定的。“面對紙張上的句子,讀者看到的是一些冷靜的抽象符號,沒有美感或歸屬感,所以,閱讀從本質來說就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當然也是一項理性的活動。”
(二)電視媒介:感官的滿足
書中表達的重點就是波茨曼對電視媒介的不滿與指責。電視是電報技術和攝影技術的完美結合,它分別采納了兩者傳播速度快以及以圖像為中心的特點。這就意味著人們接收信息的數量急速增加,當人們的信息接受能力跟不上信息的傳播速度的時候,便會使人的思想變得麻木進而放棄思考。對于通過電視媒介接受信息的人來說,睿智就是見過很多事情,而不是對它們有深刻的見解。電視讓人們置身于鋪天蓋地的信息世界,但大多數信息對人們的生活都是不起作用的,“至多是為我們提供一點談資,卻不能引導我們采取有益的行動。”這就是電視,它讓人們湮沒在如潮的信息世界里,徹底地改變了人們傳統觀念里的“信息-行動比”。電視就是借助大量的圖像營造感官上的刺激而不是調動腦力的參與。比如電視播音員,“他們大多數人在吹風機上花的時間比在播音稿上的花的時間多得多,并且由此成為娛樂社會最有魅力的一群人。”而且以圖像為中心的電視和以文字為中心的印刷術帶來的閱讀是截然不同的。“讀”對人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認讀的基礎上達到通曉其意。然而圖像的呈現主要是以看為主,無論是在智力上還是思維上都對信息接受者提出了更低的要求。這種以圖像為主要表達形式的傳播方式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波茨曼指出“政治家原本可以表現才干和駕馭能力的領域已經從智慧變成了化妝術。商品的質量和用途在展現商品的技巧面前似乎是無足輕重的。”電視媒介強調的視覺滿足感正在悄無聲息地改變著人們的認知方式,同時也在逐步扼殺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文字所具有的強大的表現力和延展性也正逐步被圖像直白而具體地呈現方式所替代,讓人們的想象空間變得封閉。
(三)互聯網媒介:碎片化的思維模式
從以文字為中心的印刷媒介帶來的靜觀深思到以圖像為中心的電視帶來的感官滿足再到如今新媒介帶來的沉浸式感官享受,波茲曼關于媒介即隱喻的判斷依然沒有失效,每一種媒介都在為人們創造新的思考方式。“新的媒介更像是一種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是有力的暗示來定義世界。”
新媒介蓬勃發展的今天,網絡平臺更是信息集中爆發的基地,同時也勢不可擋地成為人們現代生活的一部分。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新媒體端的快速發展提高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速度和便捷性。電視雖然傳播信息快,但是它必須將信息接收者固定在家庭這個空間環境中,而新媒體給人們隨時隨地接收信息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同時這也意味著人們的專注力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因為在接收信息過程中存在隨時被打斷的可能性。移動新媒體端的發展一方面彌補了電視屏幕無法移動的短板,另一方面也填補了電視媒體單向交流的缺點。這意味著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收信息,這種碎片化的時代特點也使得信息自身逐漸趨向碎片化,長此以往,人們的思維模式也走向了碎片化。
三、互聯網時代的泛娛樂化
(一) 泛娛樂化導致思考能力的缺失
波茲曼的“媒介-語言習慣-思維方式”邏輯推導點,在一定程度上同樣適用于探究當下我國網絡媒體對國民思考能力和思維方式的影響。乘著互聯網發展的快車,各種短視頻層出不窮,“處于第一梯隊的抖音、快手的滲透率已經超過54%,日均活躍用戶已超1.5個億。”抖音具有游戲般的沉浸感,一個短視頻15秒,一個接一個讓用戶目不暇接,不斷地消耗著自己的時間卻毫無知覺。瀏覽視頻的過程中,用戶根本來不及思考和辨別信息的真偽,只是被動地接受。一方面由于抖音的操作簡單并且有著保姆式的“喂投”內容。用戶打開以后不需要任何操作,視頻就會自動播放。用戶在這種簡單、方便和快捷的操作中形成了滿足感。另一方面,它還為用戶設置了互動區,可以隨時隨地的點贊、轉發和評論。長此以往,人們在如潮的信息中就失去思考能力,只是一味地用眼睛看,而缺乏了腦力的參與。如波茲曼在書中結尾提到的“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
(二)文化的歷史感和厚重感在消解
由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人們對文化標準界定的模糊,致使人們對文化厚重感的認識愈發的淺薄。優秀文化是一個社會的精神食糧,它給人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另外文化的發展與民族的進步有著緊密的關聯性。因此文化的內容是人們普遍關注的事情,但內容的過度娛樂化會導致文化的歷史感和厚重感的消解。
其中被大家熟知的例子就有“杜甫很忙”。杜甫作為一代詩圣,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其中有很多被選入了中學課本。2012年的時候,杜甫很忙突然火爆網絡,就是因為一些學生無聊時的涂鴉,課本上的配圖涂鴉起來簡直百搭。這些圖片被上傳到網上之后,各種各樣的杜甫形態出現了,就有了所謂的“杜甫很忙”。這樣娛樂化的解讀使得文化的歷史感和厚重感在一點點的消解,導致人們喪失了對一代詩圣的敬畏感,也是對文化的一種摧殘。另外還有充斥在生活中形態各異的表情包。盡管表情包作為網絡圈層中的一種符號和文化,以其戲謔的表達和夸張的表情,更容易傳遞人們的情感,也更能夠引起群體的共鳴,但表情包的娛樂應該秉持底線。這個底線至少應該包括公序良俗和歷史感,這也是文化解構中的底線。在世俗社會,很多東西都可以被解構,但是歷史不可以解構,一旦解構就會陷入歷史虛無主義;崇高不可以解構,一旦解構,所謂的世俗化社會就會成為一群沒有價值觀的烏合之眾。
四、結語
在看到上述種種娛樂化現象帶給人們的負面效應時,人們不得不思考: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娛樂觀?娛樂本身沒有錯誤,但所有的東西都以娛樂的形式呈現出來就有問題了。因此,每個人都應當樹立正確的娛樂價值觀。追逐娛樂是人的精神需要也是一種個人權利和精神自由。但人們應該深思除了笑聲之外是不是還應該留下些什么?如果笑聲之后留下的只是空虛和麻木,以及對下一次更加刺激的歡愉的期待,那這樣的笑聲就是廉價的。因此,新媒介時代下的人們應該更加警惕娛樂危機,建構正確的娛樂觀。
參考文獻:
[1]Strate, Lance. “Neil Postman, Media Ecologist.” Hampton Press, Inc. 2006:83-94.
[2]呂夢臻.互聯網時代下的“娛樂至死”[J].論壇視聽,2020,(01):25-26.
[3]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余臻.5G時代讓新聞網站“抖”起來[J].網絡傳播,2020,(01):45-47.
作者簡介:
彭會霞,女,漢族,河南民權人,現就讀于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2019級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英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