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先秦時期是儒家思想誕生、發展、繁榮的重要歷史階段,在春秋戰國這樣一個百家爭鳴的年代,儒家思想的發展有其獨特的規律和特色。孔子作為儒家學說的創立者,其首創的教育和學習以及治國理論都為后來的儒家學者提供了奠基作用;孟子以孔子的學生自居,繼承和發展孔子的儒家思想,并且對其政治學說增加了更加符合時代的新內容,使得儒家學說更加入世,更容易為統治者所接受;荀子作為戰國百家思想的總結者,十分重視儒家經典,但是對于儒家的思想并不是全盤吸收,而是在新的時代與其他學派的思想交流融合。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都擁有其獨特的時代特色,發展演變也有其邏輯規律,與此同時,先秦儒家思想在當今也獲得了新發展,在和平年代儒家學說更加容易為民眾所接受,已經被歷史所印證。
【關鍵詞】 先秦;儒家思想;仁;思想關系
【中圖分類號】B2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6-0047-03
一、孔子的奠基作用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其思想并不是憑空產生的,主要來自孔子對于古代西周思想文化的繼承,通過對古代典章制度和禮樂文化的學習,面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坍塌,提出了自己的治世主張,由于種種原因,不能為統治者所接受,迫于無奈晚年四處游學以傳播自己的理論。從后人整理的文獻來看,孔子思想與西周的思想文化關系密切,在西周的思想文化中,天是其他思想內容的基礎,孔子的天命思想并不是脫離西周傳統天命理論,在《尚書》中的天命思想主要是針對王朝的興衰聯系在一起,而孔子主要的關注點是人,這與他的仁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人應該是被關注的焦點,個人的命運變化和天的意義是緊密聯系的,這可以看出孔子與當時的主要社會潮流有所不同,官方政府關注點在于國家的運勢走向,孔子作為民間私學的代表,與其接觸的為普通民眾,關注點重心自然也就在人本身了。
通過對儒家學說的研究發現,儒家的先秦思想理論在很多方面是有矛盾心理的,孔子一方面孜孜不倦地追求“天命”,“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論語》),也不是完全地遵從天命而是些許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但是當他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學說,并不能被各國統治者所接受時,他似乎又屈服了,看來他還是強調人的,不得已才發出“五十而知天命”的聲音。命運到底是不是由天決定的,在孔子的一生中并沒有給出答案,從其短暫的一生來看他的命似乎沒有發生改變,但是經過后世學者的發展完善,他的入世思想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從長遠來看,正是他的努力才有了后來儒家的繁榮。
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對仁、禮觀念的研究上,孔子繼承和發展西周的思想,他對于周禮也是持維護態度的,但是并不是完全吸收,而是在新的時代內涵下,對周禮進行適當的改造,孔子主張擴大周禮的范圍,對于禮樂和做官的先后順序上,孔子認為沒有世襲資格的平民,應當加強禮樂制度的學習,先加強對禮的了解再去學習獲取做官的資格,而對已有世襲資格的貴族,可以先繼承官位然后再去學習官方的周禮,由此可見孔子其本人仍有很深的社會等級觀念,但是作為后世研究者對此是不能苛求太多的,等級制度是當時社會穩定的大前提,而禮是維護等價制度的重要工具。西周所說的禮有很多方面是針對祭祀占卜的,有很強的崇拜鬼神的色彩,孔子則淡化這些主要是對于禮儀制度而言的內容,禮儀制度應該是主要為了社會穩定而不是為了祭祀占卜。
孔子的仁的思想,仁就是要愛人,對待別人要恭敬有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把仁作為一個德的重要內容并不是孔子的創造,在他之前就有很多人談到過“仁”。孔子對前人的“仁”的理念進行了認真的梳理和詮釋,使仁更加系統和深化。同時強調社會倫理的作用,孔子把人定義為“克己復禮”,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欲望肆意妄為,要按照周禮來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孔子認為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其他一切都是圍繞仁而展開的,在個人修為方面孔子想成為一個完善的人,這是他的終極理想,以仁為核心來追尋人的價值,探討人的意義所在。孔子的仁是包羅萬象的,“恭、寬、信、敏、惠”(《論語》)五種品德是合乎仁的要求的。孔子認為“仁”是最高的美德,是非常不容易實現的,所以很少有人真的實現“仁”的構想。
最后便是孔子的文化和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創辦私學的教育家,將辦學由之前的官方獨辦到私學繁榮,越來越多的下層人民獲得了學習和受教育的權利,在學習態度方面孔子主張勤奮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在教學內容上,重視政治和倫理教育,以《詩》 《書》《禮》《樂》為教材,對學生傳授知識,孔子認為后天的學習十分重要,要把注意力放在孜孜不倦的后天學習中,學習要與思考相結合,要有舉一反三的精神。孔子窮其一生,不僅繼承了夏商西周的文化,而且歸納出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觀,這種思想是對先人思想的批判繼承,同時也有創新和發展,在面對文化遺產時“述而不作”是一個貫穿始終的原則。
二、孟子對于儒家思想的發展壯大作用
孟子,名軻,字輿,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人們常說“孔孟之道”能夠與儒家創始人孔子齊名,可見孟子在儒家思想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孟子與孔子的思想一脈相承,有著很深的淵源,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儒家學說,并且對孔子思想有了新的發展。與孔子相同,孟子也希望儒家學說不僅在民間在周禮的恢復上有所建樹,在社會治理上也應有用武之地,孟子宣稱,“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可見其入世的政治理想。
孔子主張“德治”通過仁、禮來治理社會,在當時春秋戰國諸侯爭霸的局面下是很難實現的,各個諸侯國面對著強大的生存危機,而“德治”是一項浩大且持久的治理過程,統治者在生存危機下難以看到其對于治國安民的社會作用。孟子則主張“仁政”,統治者通過自身作為來改變國家的命運,儒家強調道德修養,更加強調統治者的道德修養。
這對于各諸侯來說變得更加可見可操作,仁以民眾為主體,長期來看可以改變社會風氣,而孟子將其發展成了政治學說更加有針對性、實用性。孟子的“仁政”思想是貫穿社會各個領域的,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所體現。
在經濟關系上,孟子認為應該停止橫征暴斂,保證民間農民下層百姓的生產相對穩定,而不至于在碰到天災人禍時百姓因無法交稅而產生反抗。與井田制相關的是,孟子主張“正經界”從而達到理想社會。
與孔子不同的是,孟子對于社會的構想更加具體,孟子所理想的封建經濟社會,農民是有一定的財產權的,反對對于人民殺雞取卵的剝削,制定合理的稅收制度,使得農民有基本的生活保證,從現在來看,孟子的思想是十分超前而且符合歷史的潮流。在孟子看來正經界是實行仁政的首要前提,這間接地表明了孟子的階級屬性,孟子是維護世祿制度的,與后來的商鞅形成了對比。
由此可見,儒家學說在春秋戰國不能成為主流思想被統治者所接受是有其時代原因的,孟子的思想有很大的保守性,在革新的關鍵環節選擇了妥協,這與后世的法家對比鮮明。
在政治方面,孟子的仁政學說是一種與社會道德掛鉤的政治理論。主張“王道”反對“霸道”,后者象征著暴力政治,通過暴力手段來實現國家安定,短期來看簡單有效,但是卻為之后的人民暴動埋下禍根。施行仁政的目的在于獲得民心,戰爭可以獲得勝利但是卻無法贏得人心。
孟子曾講過,雖然國力有限,但是只要對于人民仁義,便可以率領他們打敗秦楚的強大軍隊,從現在來看是夸大了主觀的能動性但是確實展現了仁政的強大力量,沒有百姓愿意生活在一個充滿暴力的國家,只要自己堅持仁政,鄰國的百姓就會像愛戴父母一樣愛慕君主,如果鄰國的君主要來攻打你,就像強迫他們殺害自己的父母一樣,這樣他們是萬萬不會做的,因此也注定失敗。孟子認為,一個國家征討另一個國家,被征討國家的人民不僅不反抗而且歡迎他們,是因為這個國家施行了仁政,對外施行王道。孟子的“仁政”說是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體現,他提出“民為貴”的觀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認為只要得到了百姓的愛戴便可以成為君主,堅持仁政便可以保證自己的統治地位不動搖,一旦做了對不起人民的事,人民會反抗他懲罰他。在對于政權更替的問題上,孟子有所大膽嘗試,承認了暴力推翻暴政的合理性。
孟子主張性善論,與告子的爭辯中表明了性善論的合理之處,他們爭論的核心問題在于道德觀念是否是天生的,為了將性善論貫徹到底,孟子對于告子的義外說也是不贊同的,孟子認為人會對老者產生恭敬和憐憫對于老牛老馬卻不會,可見義并不是由外在的事物決定的,而是人自身。
從現在來看孟子的觀點是片面的,以少許情況來定義真理,但是具體去看是為了他的仁政理論而服務的,人如果不是善的,那么統治者就只能采取暴力,仁政也就無從談起。孟子對孔子的倫理思想的貢獻是把倫理思想和性善論聯系起來,孟子認為四心,惻隱之心、羞恥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生來就有的,需要經過后天的教育將其發掘出來發揚光大,人世間之所以有惡者是因為社會的道德教化不夠完善,并不是天生作惡。
最后是孟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于儒家思想的發展創新,孟子把心、性和天命聯系在一起,是對孔子天命思想的繼承,關注點在個人的命運。孟子認為人天生是善良的,但是并不是很牢固,如果后天不努力保護發展,便會失去善的本性為社會所拋棄。但是保持善的方法是什么呢?孟子認為“寡欲、思誠”是重要的方法,也就是后來的“正氣、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孟子提出人要保持高尚的品德要保證作為人的“浩然之氣”,把盡心、知性和天命結合起來,要畏懼天命同時尊重天的意志,這一點與孔子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孟子與孔子一樣有著十分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強調入世又畏懼天命,但是最后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事。孟子認為生死有命,但是并不是消極的避世而是強調人要死得其所,孟子反對宿命論,主張積極有為地去實現自己的抱負,這是對于傳統天命論的大膽挑戰。
孔子孟子都是反對傳統天命的,但是在諸侯爭霸的年代不能過于革新,這樣可能會激發底層百姓的反抗心理,行動起來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在這一點上孔孟是保守主義的。天下受人尊敬的人有三種:一種是政治地位高的人,一種是年齡大的人,一種是道德高尚的人,這其中蘊含著仁政、孝和仁,基本也是孟子學說的主線。
三、荀子對于儒家思想的總結和新發展
荀子,名況字卿,荀子不是十分推崇儒家文化和經典,強調要以畢生的精力去學習儒家的經典,他在學術上主張“齊言行”與統治者“一天下”的設想不謀而合,因此很受統治者的重用,荀子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儒家傳承者,他成為戰國百家之學的總結者。這就意味著儒家學派在這一時期有了重大的變化,儒家還是更多與其他學說融會貫通,荀子并不是一味的以儒家為尊甚至批評子思、孟子學派,認為他們并沒有完全領會西周文化的真正內涵,對于孔子學說的發展有所偏頗。
對待儒家以外的學說,并不是全盤否定而是加以分析改造,在這一點上,荀子與孔孟相比有著時代的先進性和理論的超前性,對于墨家的理論辯證吸收,避免了針鋒相對相互詰責的局面。
荀子吸收道家的無為思想,但是批評消極無為,主張“天人相分”;吸收墨家重視實踐的思想拋棄墨家的神鬼主張,相當徹底地否定了傳統天命思想,是先秦天人關系爭論所做的一個重要總結,在古代思想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
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人性中并沒有先存在的道德成分,這與孟子的性善論針鋒相對。荀子與孔孟相似的是,認為“不與天爭職”的同時,肯定人能利用規律,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以此為基礎提出“制天命”。荀子本人更加具有改革性,可能是他站在時代的轉角處的緣故,他對改造自然戰勝自然充滿信心,對物質社會的發展有著積極樂觀的態度,這一點與道家的思想截然相反,在今天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擁有極大的超前性。
荀子批評世俗迷信,認為一切天象都是自然規律,人們之所以進行祭祀占卜是習慣使然,并不是自愿的。因此并不能將荀子定義為完全意義的儒家學派的代表,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他吸收了各個學派的思想,是一位與孔孟相比更有力的改革者。
四、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緊密關系
首先關系最為密切的便是孔子與孟子,孟子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孟子的仁政學說主要來自孔子的“仁”的主張,孔子的仁是面對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并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社會的禮儀制度,但是并不具體化。孟子的獨到之處在于將仁具體化到了仁政,這是儒家學說的新發展,統治者面對混亂的局面迫切需要治國之道,孟子的仁政也體現在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多個方面,對于君主而言操作性更加強,但是孔子的理論是有普遍適用性的,放在不同的社會階段均可使用,這也是為什么時隔千年孔子依然是儒家代表的重要原因。
孟子為了補充說明仁政學說,提出性善論,這一點也是對孔子學說的繼承發展,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人與人之間其實本質沒有差別生下來都是善的,后天的教育對善的保存擁有重要的意義。
在對待天命思想時,側重點有所不同,孔子將僅僅對于國家的天命轉向個人,孟子則發展個人天命,積極入世,去迎合統治者施行仁政切實踐行民本思想。
然后便是孟子和荀子,孟子仍是嚴格意義的儒家倡導者,荀子則有了新發展,對于其他學派的學說并不是一味地批評而是批判吸收,但是也批評其中與儒家經典內涵相左的內容。
孟子是在主張儒家學說的入世,荀子則是完善發展,任何學說之所以出現都有其合理性,道家墨家有其積極的內容,儒家之所以遲遲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用,沒有與同時代的其他理論交流融合產生新的內容是重要原因之一,這樣看荀子是有革新意義的,但是并不意味著儒家經典和內涵發生了重大改變。總的來說,還是圍繞孔子的仁的核心展開的,孟子給予了新發展。荀子則為儒家學說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使其歷久彌新。
孔子、孟子、荀子作為儒家學說和思想的主要代表,其思想內涵各有特色,但與其自身所處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孔子作為儒家文化的開創者,其主張體現在政治、禮制、教育等各個方面,主張“仁”“禮”,這對于如今的道德建設仍有較大的積極作用,其“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張,更是在現代教育理念中有所體現,并增加了新的內涵;孟子的仁政”和“天命”等思想,更是對孔子政治和人生主張的拓展和延伸;荀子較為不同是與孟子迥異的“性惡論”,這與當時法家思想的興起,儒法結合密不可分。
參考文獻:
[1]陳戰國.先秦儒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俞榮根.儒家法思想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3]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
[4]李景林.中國哲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裴洋,男,河南焦作人,陜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