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宏
摘要:教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個評價既是我們作為教師的光榮,也是作為教師的責任所在,社會對我們有較高的期望和評價,那么我們就應當回饋社會更高的責任,更高的教學質量。所謂教師幸福之路,就是“教好書,育好人”,踐行一名教師的職業道德,勵志為“國育才為黨育人”,不斷立德樹人,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美麗中國輸送建設者和接班人?;诖?,我將結合個人的教學經驗及教學收獲淺談教師的幸福之路。
關鍵詞:幸福;教學之路;成就感
步入教師這個行業門檻有些時間了,平日里只管埋頭工作,不是教書,就是育人,很少有時間坐下來慢慢分析人生,思考人生,品味人生。想曾經,初來乍到,總感覺生活單調,索然乏味,然幾經回味,這也許就是教師的獨特魅力,或許就是教師的行業幸福吧。
幸福是什么,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說,幸福是春天看見第一抹綠色映入眼簾;有說,幸福是夏天百花盛開嗅得香飄四野;有說,幸福是秋天欣賞漫天紅葉飛舞;有說,幸福是冬天感受銀裝素裹的美妙……原來,幸福如此簡單,如此直接!
當身邊許多同事在大聲疾呼“幸福在哪里”時,我卻以三尺講臺為中心享受著幸福的愜意。每當走進教室,看到學生渴望的眼神時;每當教師節,收到快樂的祝福語時;每當考試后,你的學生取得佳績時;每當走在路上,學生向你投來感恩的目光時;每當耐心教育后,學生流露悔恨的淚水時;每當任務完成后,領導同事對你的工作進行肯定時……你不是沉浸在幸福中嗎?
其實,幸福是一種心態,它不取決于人們的生活狀況,而取決于人的心境,所謂“知足者常樂”就是這個道理。
在我看來,作為教師,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自己所教的學生長大成人,不一定都成材,只要以“四有”為準則做人就好。我們每天面對的不是無語的機器,而是一張張朝氣蓬勃的笑臉。你的言傳身教,你苦口婆心地教導,你潛移默化地啟發,就像初春的小雨,滋潤著一顆顆小樹苗茁壯成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三年一個輪回,幾許年后,曾經的小樹已經身高體闊,參天向日,那時,難道你沒有莫大的成就感?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作為教師,我們不能讓眼睛充分發揮其苛刻的一面,而要使其善于發現的優勢表現地淋漓盡致——不斷搜尋學生的長處。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該承認客觀,尊重差異,改變觀念,并善于分析和引導學生之間的差異,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去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并使之得以更大的發展。畢竟,我們的教育不是為了造就模式化的“標準件”,而要鑄陶出適合大眾口味的“奇特件”。
我想,心之所向,心之所想,極盡學生,就像待之己子。試想,誰人不瞅自己的孩子高興呢?孩子進步了,你喜上眉梢,更要多加鼓勵;孩子不聽話或者成績下降了,切不可雷霆萬鈞,而要耐心分析,細心講解。久而久之,一絲絲轉變,一點點進步,一次次歡笑,一回回成功,難道喚不回你欣慰的笑容?因此,對自己和學生要有一顆平凡心,既然做老師,就要對得起學生,要不斷發現他們的優點和長處。想到這點,做到如是,心態還能有差?
不要迷惑,只有那些善于付出的教師,才能抓住教育幸福的蹤影;只有那些勤于思索的教師,才能跟上教育幸福的腳步;只有那些勇于不斷進取的教師,才能體驗到教育的幸福。
老師們,朋友們,如果只是為了追尋好的結果,而忽視過程的重要性,那你將始終生活在勞累之中。其實你完全不必刻意關心你最后的成績,因為你平時工作扎實了,日?;A夯實了,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試想,如果你陶醉在對課堂的設計當中,沉浸在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在板書中,在提問中,在作業本上,在試卷上,尋找屬于教師的獨特美,體驗屬于教師行業的幸福,難道激情、投入不會點燃你幸福的熱火?
初入教師門檻,我總感覺不適應,總覺得沒事干,經過認真思索,我認為自己主要在于沒有全身心投到教育事業,缺乏教師應有的奉獻精神。癥結找到了,但沒有捷徑,沒有竅門,藥品就是不斷努力,刻苦鉆研。
我越來越認識到:要想學生端好一杯水,自己就該去做長流水。此外,如何把自己的水巧妙地倒給學生,甚至使其學會造水的本領,乃是我教師生涯無盡的追求。如此一來,我發現:自己是快樂的,是幸福的,即使有些許不快,那只能證明自己努力還不夠。請想,孫維剛老師既然能夠為清華、北大輸送眾多優秀學子,其背后的艱辛你可曾想過?歌德有言:“人們只能認識自己所愛的,愛或激情越強烈越充沛,認識就越深刻越完整?!?/p>
長久的思索,不斷的思考,反復的操作,大量的實踐,我深刻認識到,幸福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追求;追求,是陶淵明“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人生選擇;追求,是李太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豪邁;追求,是毛澤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的人生感嘆……追求,該是人民教師“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無悔付出。
教師的勞動是平凡的,但頂著“天底下最光輝的事業”的帽子,卻又是偉大的。其實,幸福并非遠你而去,只要你能夠擁有一顆平常心。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幸福與自己朝夕相處,只要我們放寬心思,睜大眼睛,就會驚喜地發現:幸福就在身邊!
參考文獻:
[1]阮妍琳.做幸福型、智慧型教師[J].新課程(上),2019(03):218.
[2]鄧淑梅.做幸福教師,品幸福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7):51.
[3]徐麗.引領教師走上自我成長之路[J].人民教育,2018(09):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