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紅樓夢》是一部極具研究價值的中國古典小說代表作。《紅樓夢》原作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由曹雪芹撰寫而成,而后四十回則由無名氏續寫而成。由于《紅樓夢》續作研究可依據的材料極為有限,所以很難真正將曹雪芹的藝術構思把握住。探佚研究通過對紅樓夢前八十回敘事邏輯、情感事理和風格特點的把握,將《紅樓夢》更為完整地展示給讀者,讓讀者真正走入《紅樓夢》,對《紅樓夢》有更深刻的感悟。
【關鍵詞】 《紅樓夢》;探佚;曹雪芹;續本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3-0026-02
一、探佚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紅樓夢》作為一部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歷史巨作,它對于人們研究中國古典小說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紅樓夢》的解讀還可以讓大家了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現狀,從這個角度看,它亦有重要的社會研究價值。關于《紅樓夢》本身,有個別學者認為其結構已然完整,探佚研究是多余之舉,但多數學者認為,探佚研究有其存在的重大意義。周汝昌先生曾把紅學鑒定為四學,探佚學便是其重要一分支。不可否認探佚研究本身的巨大價值,它在紅學研究中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探佚學由梁歸智先生始創,他強調只有把握住探佚的精髓,才能真正領悟《紅樓夢》的精神,所以,從梁歸智先生的觀點來看,“探佚學”并非是對《紅樓夢》的表層研究,而是對其內部精神的藝術構思的深刻解讀。對《紅樓夢》的迷失部分的研究,便促進了“探佚學”的興起。
《紅樓夢》的探佚并非是毫無根據的瞎猜,它有一定限定性,是在一定的學理依據下,最大限度地對曹雪芹先生所著《紅樓夢》原貌的呈現。這種學理依據也限定了探佚研究的性質,它僅僅是一種娛樂,而是真正的學術研究。探佚研究的目的不止于此,梁歸智先生對于“探佚”的目的亦有一些深刻的看法:探佚就是通過研究《紅樓夢》前八十回的伏線,這包括小說的情節事理的發展、敘事的邏輯、情感的傾向以及人物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脂批和一些實證的考察,進而探討曹雪芹完整的藝術構思。
二、探佚研究所顯露的問題
假設后四十回所寫的書是不復存在的,那“佚”又從何處來進行“探”呢?它的依據就是根據前八十回中作者所留下的伏線進行延伸擴展。從曹雪芹所著《紅樓夢》的伏筆來進行推測后四十回后故事發展的情節,根據其前八十回中的內容推演描繪出曹先生八十回后故事主線的總貌,使讀者對《紅樓夢》原著中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構思有了新的認知和拓展性的了解。
探佚研究因其可依據材料的有限性,其續寫并未完整符合前八十回曹雪芹所著《紅樓夢》的敘述目的。不僅如此,一些探佚由于沒有遵循研究的原則,常常以猜測式的研究進行,如此一來,不僅不能把握住曹雪芹所著《紅樓夢》的偉大藝術構思,還嚴重偏離了《紅樓夢》敘述目的。由此來看,不當的探佚研究弊端頗多,俞平伯也曾在《八十回后的〈紅樓夢〉》中提到這一點:“我以為猜詳是變形的瞎說,菽麥不辨,鹿馬不分,是常有的現象;雖說的天花亂墜,而究竟無可行的價值。所可信的,還在幾丈之內,光明所及的地方,是憑我們底目,不是憑我們底想。”(見俞平伯《紅樓夢辨》)
三、續本與原著的矛盾
高鶚所續后四十回中:雙玉聽琴(第八十七回)、寶玉見黛玉(第八十九回)和寶玉和紫娟談話(第一百十三回),這些都是可媲美原作的精彩之處。但在寶玉出家、黛玉早死等回目,高鶚的這些續寫都是與原作中有根據之處相矛盾的。為彌補后四十回與前八十回小說的不銜接之處,其多用的方法是回憶(復述),即用小說里人物的回憶來進行續寫。如:第八十一回:賈母見他進來,便問道:“你前年那一次得病的時候,后來虧了一個瘋和尚和一個瘸道士治好了的。” 又如:第九十六回:況且那年夏天在園里,把我當林姑娘,說了好些私心話;后來因為紫娟說了句玩話兒,便哭得死去活來的。以這兩回為例,無論是賈母問話,還是襲人所言,均是用“前年”“那年”這樣的回憶性的話來續寫的。
這種努力有大量值得肯定之處,但這樣續寫效果卻仍不太理想,續書之中在一些重大情節或主要人物的結局上仍然明顯背離前八十回。就黛玉之死而言,小說的最后在曹雪芹的計劃中必定會闡明林黛玉是如何死的,但續本中以寶玉寶釵歡天喜地的新婚與黛玉獨自焚燒詩稿來形成強烈的對比,就藝術效果而言,它是極為煽情的。這樣一個結局的處理,從五四胡適之時到毛澤東時代一直都是被肯定的,黛玉之死給人們的深重印象便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犧牲品,雖然這一主題與五四時期制度的變化相符合,但這種煽情結局的悲劇處理卻并不深刻,與曹雪芹的想法卻也是極不相同的。如九十七回中寫道:紫娟早已知道黛玉是恨寶玉的,那么她的死是帶著對寶玉的滿腔怨恨和失望的。但這一處理卻與第一回的伏線有著極大的矛盾,絳珠仙草本是受神瑛侍者的灌溉而生,所以神瑛侍者對絳珠仙草而言有一種恩情在。小說中還有寫到:如若為人,其將用一生的眼淚來還他,黛玉將用她一生的生命作為奉獻來獻給賈寶玉。在這種伏線之下,黛玉應是懷著感恩報恩這種滿足的情感離開人世的,所以黛玉的悲劇之死不符合前八十回關于人生體驗的這樣一個大局。
再看寶玉出家,根據前八十回所敘,寶玉是拒絕了那個時代的主流價值,所以顯得很孤獨,他欲與女孩子在一起不去感受孤獨,卻發現大觀園中的女子都非他的意中人,都不屬于他,這是賈寶玉的最大悲劇所在,所以他非常痛苦想要出家,但是即便如此,他對女孩子仍是專情的。而在續本之中,寶玉在未出家之前心早已經出家,他已然相信佛教的四大皆空,遠離女孩子,這在寶釵和襲人的對話中也有一定的映射。
由此來看,高鶚所著后四十回更傾向于一個愛情小說的展開,這也與前八十回來曹雪芹的所述目的是不相符的。
四、續本與脂批的不符
《紅樓夢》的脂批是極為復雜的,這可能是由不同時間,不同年代,不同的人所批而造成的,但一些重要的脂批仍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如脂硯齋中:“茜雪至獄神廟方呈正文……余只見有一次謄清時,與獄神廟慰寶玉等五六稿被借閱者迷失,嘆嘆!”(庚辰本第二十回)如“獄神廟回有茜雪、紅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無稿,嘆嘆!”(庚辰本第二十六回)又如“此系未見抄沒、獄神廟諸事,故有是批。”(庚辰本第二十七回)這些脂批中都提到在八十回以后的小說中還有要出現的獄神廟這個重要情節,這些情節與賈寶玉、王熙鳳的結局直接相關,還有一批與之相關的小人物隆重登場,但在如今所看到的后四十回中沒有看到,所以從這一點來說,其后四十回并不符合曹雪芹的藝術構思。
五、探佚研究的要求
《紅樓夢》探佚的研究旨在還原曹雪芹所著版本的原貌,即是還原原著,就要了解曹雪芹作者本人,就必須讀他的原著,從原著著眼,科學理性地考補已佚失的部分。
考補佚失部分要先究其思想,究其創作的初衷及創作中的思維。于此,人們便要細究曹雪芹在原作中留下的或明或暗的線索,切不可為程高本《紅樓夢》所禁錮,基于對原作、原著的尊重,續本與原著所矛盾地方須究其原委,深入解讀曹雪芹本人和他所著寫的《紅樓夢》。
對《紅樓夢》探佚的研究還需要立足于曹雪芹完整的藝術系統。《紅樓夢》是結構的周密嚴謹與線索的錯綜復雜的結合體,如若說《紅樓夢》的整體是一個大的系統,那么《紅樓夢》的情節結構便是這完整框架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曹雪芹完整的藝術框架是人們進行情節結構研究的出發點,每一個子系統情節的研究都離不開《紅樓夢》整體的框架,在把握整個《紅樓夢》的藝術框架的基礎下,其情節結構的研究仍需要人們不斷努力,這些子系統的綜合效果,是極具創造性的,只有把《紅樓夢》的每一個要素結構做細致、做通透,人們才能更好地把握《紅樓夢》完整的框架,才能窮其藝術的奧妙。
此外,《紅樓夢》探佚的研究要在一定的學理依據下進行,而不是瞎猜。探佚是對原著所佚失部分的探究,即是探佚,便不可隨意定論,要明白探佚的結果只能無限接近,卻不可成為既定事實。人們要做的便是努力走近曹雪芹,努力走近《紅樓夢》,再從走近到走進,沉浸其中,感悟思索。如若脫離這一限制,便只是妄言,這要求人們寧可少說、簡說,也不可臆斷、妄言。《紅樓夢》探佚的科學性除體現在開放性的結尾外,還體現在對原作重要人物形象的論析上。如“黛玉之死”,自《紅樓夢》問世以來,黛玉便牽動廣大讀者的心弦,高鶚的續書中更是將黛玉芳魂夭逝這一情節敘述的凄婉動人,后眾多學者對黛玉之死的分析更為深入,不再僅僅局限于王熙鳳等人的“調包計”對病體黛玉的消磨,而是從黛玉消殞的時間、地點和眾多原因進行了更為全面地敘述。
六、結語
探佚讓人們真正走入《紅樓夢》。探佚要深刻把握《紅樓夢》前八十回的敘事邏輯、情感事理和風格特點,在此基礎上還必須堅持研究的原則,遵循科學的規律。人們要更清楚地認識到:探佚所還原的是《紅樓夢》的可能性面貌,但在探佚的過程中,人們對《紅樓夢》有了更深、更為透徹的領悟,對曹雪芹的藝術構思有了更深層次的把握。從這種意義上說,探佚研究的過程比結果更為重要,所以要更加重視《紅樓夢》的探佚研究。
參考文獻:
[1]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2]曹雪芹.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
[3]俞平伯.紅樓夢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4]梁歸智.紅樓夢探佚[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董曄.《紅樓夢》探佚研究綜述[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6,(1).
[6]蔡義江.論紅樓夢佚稿[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
陳欣艷,女,漢族,河北邢臺人,長春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