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誕生出了一種獨有的美學思想——陰翳美學。這種美學思想深刻影響了日本民族的文學藝術創作及審美觀,并由谷崎潤一郎進行了總結。動畫電影《千與千尋》繼承并發展了這一美學思想,通過將之與世界的普世價值觀相結合,將陰翳美學思想傳播到世界。本文分析《千與千尋》當中關于陰翳美學的具象與抽象表現,并分析如何將本民族文化與世界當代普世價值觀相結合,將本民族文化更好地發揚到世界的。
【關鍵詞】 陰翳美學;《千與千尋》;民族文化;普世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J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0-0082-02
動畫電影《千與千尋》作為一部吸收了大量日本文化的作品,在日本乃至世界動畫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部電影中,大量的畫面設定與審美意味都體現出了日本文化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美學思想——陰翳美學思想。作為影響了日本的文學、繪畫、影視作品等的審美理念,《千與千尋》這部電影也深受其影響。
本文將站在對陰翳美學的美學觀照的基礎上,對動畫作品《千與千尋》進行分析,以探究《千與千尋》中對日本傳統意義上的“陰翳美學”的繼承與突破,進一步分析動畫電影《千與千尋》是如何將日本民族的古典文化精神與現代普世價值相結合,并將之發揚到世界的。
一、“陰翳美學”的概念及其內涵
“陰翳美學”是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在其作品《陰翳禮贊》當中提到的美學思想。其主要的精神內核是:美是要在幽暗中進行追尋的。陰翳美學中的“陰”,即一種寂靜隱蔽之感,給人一種醇厚、沉穩的感覺。
從字面意義上看,所謂“陰翳”固然可以理解為“陰影中的”“幽暗的”,進而將之理解為一切“深色的”“暗色的”事物。比如巨大的飛檐(起到遮陰效果)、深色的漆器、屋內幽暗的燈光等。但是這種理解并不準確,對“陰翳”之美的深層次理解應當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殘留在其物質上的污漬所凝結而成的一抹朦朧而幽暗的,歷經歲月沉淀下來的‘古色蒼然’之美”。也就是說,陰翳美學當中除了對事物表面上幽暗的色澤的追求以外,更深程度上是對于這些事物中所體現出的意境上的追求,是事物與自然交融。這種交融在空間關系上,體現為物體與物體、物體與環境之間的色調關系;在時間關系上,體現在審美對象歷經滄桑呈現出的“古色蒼然”之美。“我們的思維方式就是這樣的,我們認為美不在于物體中,而是在于物體與物體產生出的陰翳的紋理、明暗。夜明珠放在黑暗中才會釋放光彩,若是擺在白日之下,便會失去魅力。離開了陰翳的作用,我想,美就不在了。”
這種“陰翳”之美通常伴隨著充滿著寂靜色彩的審美體驗。它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并最終呈現出一種空寂物哀的審美意識。
二、《千與千尋》中“陰翳美學”的具象表現
動畫電影《千與千尋》當中有很多地方可以看到“陰翳美學”對其畫面造型帶來的影響。作為一部走向世界的動畫電影作品,它在繼承日本傳統的陰翳美學的基礎之上,結合一些西方的文化思想,從而使得這種美學觀照走向了世界。本節將通過對《千與千尋》當中對建筑表現和人物角色設定當中所體現的陰翳美學及其發展進行分析。
(一)建筑表現
動畫電影《千與千尋》中的主要場景有:湯婆婆的浴場、鍋爐爺爺的鍋爐房、錢婆婆的小屋等。其中,最主要的主要場景就是湯婆婆的浴場。
宮崎駿導演在設計湯婆婆的浴場時參考了許多日本浴場的建筑風格,比如東京建筑公園里的“子寶湯”和著名的“道后溫泉”等,使得湯婆婆的浴場的建筑外觀具有濃厚的日本風味:巨大的飛檐、用于裝飾的巨松和屋內發出淡淡黦色的地板。由于大部分情節發生在晚上,配之以淡黃色的燈光,使得整個場景呈現出一種古樸的感覺。與之類似的還有鍋爐爺爺的鍋爐房,這個場景的主要照明光源是火光,由于這里火光比較亮,所以房間內所陳設的家具顏色被設定為暗色調,加之鍋爐爺爺黑色的服裝和黑色的精靈,更使得畫面當中增添了一抹陰翳的趣味。
錢婆婆的小屋中同樣蘊含了大量的陰翳之美。首先,錢婆婆的小屋出現于夜景。屋外的院墻上僅有一盞煤油燈,小屋完全被籠罩在月色之中,配以屋內淡淡的光線,使得房屋和自然得到了很好的交融。在表現幽暗環境之余,還為畫面營造了一種親近自然的風趣。這種風趣恰恰應和了谷崎潤一郎所提到的“與自然相交融”的一種“禪意”。
《千與千尋》是一部面向國際的動畫電影,導演在進行場景設計時,也對傳統的日本陰翳之美進行了一定的國際化處理,使之迎合西方的審美訴求。比如,影片的許多場景中也使用了電燈。特別是在浴場招待客人的場景,整體環境照度相對較高,契合了西方追求明亮的光照效果。同時,在浴場當中還有很多西式的建筑風格,特別是湯婆婆的辦公室,室內裝潢多呈現西式風格。導演將具有西方風格的建筑裝潢氤氳在暗調子的環境當中,既滿足了西方世界對于畫面場景的接受,同時又保留了日本的陰翳之美。
(二)人物角色設定
《千與千尋》當中“陰翳之美”的具象表現除了體現在場景設計外,還體現在人物角色設定上。其中,較為典型的人物形象是被誤當作腐爛神的河神和白龍。
河神在劇情中一開始被浴場的人當作腐爛神接待,凡所經之處,遍地污泥,眾人皆避之不及。這種人物設定,一方面符合陰翳美學當中對于“濁物”的關照,另一方面符合了日本神道當中“萬物有靈”的思想。這種思想和陰翳之美是一脈相承的。陰翳之美重在“品味四季的不同情趣”,而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對自然,對萬物的“靈”具有一定的認識與觀照。除此之外,在這一情節中,還涉及了關于“環保”的普世價值觀。這一普世價值觀的使用,使得《千與千尋》更能為全世界的受眾所接受,從而將“陰翳之美”發展到世界中去。與河神相應的還有一個角色,那就是白龍。白龍的本名為賑早見琥珀川主,是琥珀川的河神。這一身份與被當作腐爛神的河神是類似的。
如果說河神和白龍代表了日本本土的神道文化,那么能夠使用魔法的錢婆婆和湯婆婆則以西方巫女的形象為原型,在表現本土神道文化的同時,針對西方受眾審美訴求進行了人物設定,使得動畫當中的人物形象能走向世界。
三、《千與千尋》中“陰翳美學”的抽象表現
“陰翳之美”并不僅僅展現在具體的人物形象、場景設計中,它還表現為一種抽象的文化。這種文化可以表現為文學中的余情余韻、繪畫中的水墨風采、生活中的關照自然、審美中的寂靜色彩和物之哀等。《千與千尋》不僅僅在畫面設計上表現精美,在影片中所蘊含的意境與情感情愫表達也十分精良。
(一)意境表達
“語言的遮蔽或語言的不完全表達,就是對‘陰翳’審美意識的實踐。”在這里可以將“語言的遮蔽”理解為非具象的一種表現手法,即意象表現。“陰翳之美”不僅僅局限于使事物呈現出幽暗的色彩,這種色彩還需要和周圍的事物發生關系,作用于觀眾的情感之中,從而產生一種別具風味的意境。
《千與千尋》當中存在很多寫意的情景,在給觀眾帶來視覺的享受之余,也給觀眾帶來情感上的共鳴。比如,電影中錢婆婆坐落于鄉間的小屋,可以在場景中聽到風聲、流水聲、夜鳥啼鳴和蛙鳴。這些來自鄉間夜晚特有的聲音,以動襯靜,配之以夜間鄉下的畫面,頗有“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之感,為觀眾營造了一個悠然自得、安靜祥和的空間環境。利用畫面與聲音的結合,表現了一種“優美之境界”。
除此之外,還有千尋和白龍共同翱翔于湖面之上的場景。湖水意味著給人物凈化、啟示和再生。此時的千尋和白龍已經找到了自我,并完成了成長。導演利用湖水的意象暗含了兩位主人公業已完成靈魂層面的成長和凈化,實現了“自我”的再生。
(二)物哀之美
將“陰翳美學”這一美學理念上升到整個日本民族的美學范疇中,則可表現為一種“空寂物哀”的審美意識。“物哀”被解釋為:被官能享樂主義所束縛的心靈的永遠追求、唯美主義籠罩下的眼淚、涂上快樂主義色彩的“世界苦”意識。在日本的文學、藝術作品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千與千尋》當中也存在著許多具有物哀感的段落。在情節上表現為“具有淡淡憂傷的結尾”。在影片的結尾,千尋和白龍道別,回到了現實世界中。千尋的離開意味著他和白龍從此生活在兩個世界當中,從此結束了兩人兩小無猜的感情線索。這個結尾發生在千尋已經得到了成長,和白龍的關系達到了一個高峰,一切問題看似都以解決的時間上。突如其來的離別在一片唯美的環境與氛圍中,為影片的結尾帶來了一定的感傷的色彩。
在故事的精神內核層面,也體現著一抹物哀之情,表現為主人公自我迷失與湯屋中被異化的工作人員上。千尋為了在湯屋的世界中生活下去而丟失了名字,白龍為了學習魔法而甘愿為湯婆婆指使、湯屋的員工們為了得到金子而放棄了自己的原則甚至被吃掉。以上種種集中體現了當代資本世界中的矛盾——欲望與堅守之間的矛盾。劇情中的人物為欲望所束縛,甚至丟失了自己最為重要的東西,這樣的情節在表現具有物哀之美的“陰翳美學”的基礎上,還具有對當今世界的觀照,具有普遍價值意義。
四、結語
在電影《千與千尋》中,可以看到大量的日本“陰翳美學”的運用。其實陰翳美學是一種十分具有東方特色的美學觀照,與西方外放的美學思考是不同的。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宮崎駿導演在表現屬于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將很多西方的文化元素有機地融合在了故事的結構與人物形象塑造上,在表現本民族文化的同時,能結合當代的普世價值觀,同時對當今的世界有一定的認識。這對我國的電影發展與文化輸出也具有借鑒意義。只有將本民族的優秀文化結合當代的社會環境傳播,才能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推廣到世界。
參考文獻:
[1]冰冰.試論谷崎潤一郎的“陰翳”審美意識[D].云南大學,2018.
[2] (日)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贊[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王國維.人間詞話[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
白云鵬,男,漢族,河北文安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新媒體、廣播電視、紀錄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