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威
【摘要】 吉田熊次(1874-1964)是日本明治、大正、昭和時期著名的社會教育家。他提出一系列社會教育理論,對日本近現代社會教育體系化、制度化的形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吉田熊次社會教育思想,有利于為我國社會教育理論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 日本;吉田熊次;社會教育
【中圖分類號】G78?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3-0053-02
吉田熊次1874年出生在日本。1900年,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科,后入該校研究生院專攻教育學和倫理學。1916年,任東京帝國大學教授,主持該校教育學研究室工作。1934年退休后,被聘為東京帝國大學名譽教授兼文部省國民精神文化所研究部部長。吉田熊次一生著作頗豐,主要有《社會教育學原論》《西洋教育史概況》等。
一、吉田熊次社會教育思想的內涵
日本社會教育思想產生于明治時期,社會教育事業主要表現在大教宣布運動與文明開化運動。受歐洲國家影響,日本于1871(明治四)年建立圖書館與博物館。19世紀末,日本出現了“通俗教育”活動,主要對象以學校教育以外的農村青少年為主,主要的目的就是“教化”民眾。吉田熊次的社會教育思想是在這一背景下逐漸萌芽的。1904年吉田熊次留學德國、法國,深受德國社會教育家影響。他認為“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外一般的教育作用的總稱,以備有多樣的教養訓練的設施及機關,使一般國民自由選擇利用為本旨”[1]。他說社會教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教育,無論如何的事項,若其結果有貢獻于社會的改善發達,或有教育效果及于社會的成員活動者,皆屬之。故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因其究極的目的,是想養成有教養的公民,有貢獻于國家社會的進步發展,故可以成為廣義的社會教育。狹義的社會教育,是指在正規的學校教育以外的領域,直接的圖社會的改善發達,以資完成做社會人的人格者而言。”[2]他指出“實業補習教育、青年訓練、圖書館、博物館之常設的社會教育機關,以至講習會、講演會、展覽會等臨時設施,如男女青少年團體修養機關、其他教化事業、體育運動、或如學校以外的特殊兒童的保護設施等……總言之社會教育既是教育,則有貢獻于國民的知的、美的、道德的、身體的等各方面的向上發達,以助長完成其為社會人,而育成良好的日本國民”[3]。
二、吉田熊次社會教育思想的內容
(一)青少年社會教育
吉田熊次把青少年分為兩種形式,即受學校教育的青少年與“失學者”。他指出“僅靠學校教育,絕不算充分。尤其在現在這樣復雜的社會狀態,青少年的有妨礙其身心的健全發達的現象……故宜有社會教育以補充之”[4]。因此,他認為在學校教育中的青少年,開展社會教育是有必要的。20世紀初期,文部省頒布了《小學校令》,規定對小學免收學費,并在1907(明治四十)年實施6年義務教育制度,但是很多青少年大多只接受小學教育,所以對沒有接受學校教育的青少年開展社會教育也頗為重要。
1931(昭和六)年文部省對全國壯丁的教育程度進行了調查。根據文部省統計,在全國被調查的青少年總人口約62萬人,中等學校以上的學歷的青少年僅僅86000余人,小學與半途退學的青少年占據了70%以上。為此,吉田熊次指出國家建立童子軍與“青年團”對受教育程度較低的青少年是很有必要的。“童子軍的訓練上可使人發生強感者,則為巧于利用少青年的興趣……能教之以團體生活使與自然相親,促其自發的活動,一面養成其服務的觀念。”[5]他也重視女童子軍教育,“如制作小包、制作抹布或做針織、編物、磨小刀及湯匙等勞作”。[6]女童子軍年齡在16歲以上的可以成立游騎士班,游騎士的教育的內容為“一是公共服務,例如關于輔助女子警察、兒童保護、母性學校等。二是團的事物。三是計時。四是關于修養娛樂等事項”[7],并對畢業的游騎士頒發技能章。
日本的青少年團體起源于各部落的“青年組”,但那一時期的“青年組”多以青年娛樂與社交為目的。明治初期,政府對“青年組”進行了改造,這時的宗旨是為國家服務、培養愛國情懷,如在日俄戰爭時期青年團體積極支援戰場。吉田熊次認為“國運進展之基礎,有須于青年修養之甚多,望諸子能努力于顧內外情勢,各盡其本分,以奮勵協力,而達成所期之目的”[8]。但需要指出的是他認為童子軍與青少年團體應接受日本政府的管制,灌輸青少年忠君愛國等封建思想,這是其思想的不足之處。
(二)成人的社會教育
吉田熊次認為成人的社會教育是“成丁以上男女”總稱,并從兩方面分析成年人接受社會教育意義重大。其一,“蓋國運的隆盛,有關于一般國民的教養與訓練甚大”[9]。其二,“像日本的不過只受六年義務教育的國民全部之大部分國家……六年間所受的所謂道德教育及國民教育的基礎,并生活必需的普通知識技能,應付現代這樣復雜的社會,其能充分活動與否頗為疑問”[10]。
吉田熊次為此向文部省建議在“全國各地大學及直轄學校,開設社會教育公開演講及講習會”[11]。他認為講習會雖然規模較小、經費有限,但可以對成人“資思想善導、常識及趣味向上、科學知識普及、及生活改善的教化”[12]等作用。日本文部省以成人教育課為中心來實施成人教育事業,在施行成人教育講座方面,吉田熊次認為成年人可以利用夜間或星期日等業余時間每周上二至三次最佳。
文部省當時很重視婦女教育,開設了“母親講座”,1931(昭和六)年,北海道帝國大學、東北帝國大學、東京、奈良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新潟、熊本的醫科大學等10所左右學校相繼成立“母親講座”。吉田熊次說“其趣旨在教育增家庭教育之責任的母親。學科選擇母之修養、兒童之教養等家庭教育及家庭生活上最必要的事項而教授之”[13]。并認為母親的素養越高,其兒童愈健全。同時他指出“母親對于時局問題,有相當的理解,可使子女的思想不致落伍,且充分了解青年心理,則可以成為子女的相談得、相手者、指導者,帶起解決一切……不久的將來,當然可發生效果”[14]。
另外,吉田熊次也重視對勞務者(勞動者)教育。他說“其趣旨在圖一般勞務者的教養向上。以使中堅勞務者更成為健全的公民,同時成為優秀的產業人為目的”[15]。對勞務者(勞動者)可分為長期講座、短期講座兩種形式。長期講座教授的內容為“日本國民精神、日本及外國之近世歷史、地理,同時也教授道德、宗教、藝術、政治、法律、自然科學、關于生活及職業的指導,另外還有關于趣味、娛樂、保健的指導等”[16]。昭和七年在東京、大阪、橫濱等地開設10所“講座”機構,對勞務者(勞動者)的“講座”也是不收取任何費用。“各所的聽講者大體約四五十人。其學歷以尋常小學校畢業及高等小學校畢業者最多,其次以實業補習學校后期畢業者為多。就職業別而觀,金屬工廠、機械器具工業、化學工業等最多。”[17]文部省在同年也針對勞務者(勞動者)設立17所短期講習會,教授的內容為“時事問題、思想問題、產業問題、人事管理、體育、衛生、趣味、娛樂等”[18]。吉田熊次認為成人教育的設施應有政府開設。另外,當時日本成年人多在工廠、商店、礦山等地方工作,對其實施社會教育有一定的難度,所以他建議政府要完善勞動法規以保障成人接受社會教育。
三、結語
吉田熊次是日本近現代著名的社會教育家,早年留學德國、法國,回國后積極地投身于日本社會教育體系化、制度化建設。他提出的一系列社會教育理論,不僅在日本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對中國近現代社會教育理論也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民國時期大夏大學教授馬宗榮、吳學信等相繼師承于吉田熊次。第一,要加強社會教育的設施建設。吉田熊次認為社會教育設施可以包括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音樂廳、動物園、植物園等一般性教育機關,也包括綜合性教育機關,如大學可以兼辦社會教育。可以借鑒吉田熊次優良的教育經驗,發揮好各級各類學校以及社會教育資源。第二,也要推進社會教育立法工作,美國、日本等一些國家相繼進行了立法工作并取得積極成效。而我國社會教育立法仍然處于“起步”與“構思”階段。第三,建立服務全民終身教育教育體系。當前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所以個人也要保持一顆“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
參考文獻:
[1]( 日 ) 吉田熊次.社會教育的設施及理論[M].馬宗榮譯.上海:中華書局,1935:1-2.
[2]( 日 ) 吉田熊次.社會教育的設施及理論[M].馬宗榮譯.上海:中華書局,1935:2.
[3]( 日 ) 吉田熊次.社會教育的設施及理論[M].馬宗榮譯.上海:中華書局,1935:8.
[4]( 日 ) 吉田熊次.社會教育的設施及理論[M].馬宗榮譯.上海:中華書局,1935:107.
[5]( 日 ) 吉田熊次.社會教育的設施及理論[M].馬宗榮譯.上海:中華書局,1935:119.
[6]( 日 ) 吉田熊次.社會教育的設施及理論[M].馬宗榮譯.上海:中華書局,1935:120.
[7]( 日 ) 吉田熊次.社會教育的設施及理論[M].馬宗榮譯.上海:中華書局,1935:120.
[8]( 日 ) 吉田熊次.社會教育的設施及理論[M].馬宗榮譯.上海:中華書局,1935:133.
[9]( 日 ) 吉田熊次.社會教育的設施及理論[M].馬宗榮譯.上海:中華書局,1935:151.
[10]( 日 ) 吉田熊次.社會教育的設施及理論[M]. 馬宗榮譯.上海:中華書局,1935:151.
[11]( 日 ) 吉田熊次.社會教育的設施及理論[M]. 馬宗榮譯.上海:中華書局,1935:163.
[12]( 日 ) 吉田熊次.社會教育的設施及理論[M]. 馬宗榮譯.上海:中華書局,1935:163.
[13]( 日 ) 吉田熊次.社會教育的設施及理論[M]. 馬宗榮譯.上海:中華書局,1935:175.
[14]( 日 ) 吉田熊次.社會教育的設施及理論[M]. 馬宗榮譯.上海:中華書局,1935:177.
[15]( 日 ) 吉田熊次.社會教育的設施及理論[M]. 馬宗榮譯.上海:中華書局,1935:176.
[16]( 日 ) 吉田熊次.社會教育的設施及理論[M]. 馬宗榮譯.上海:中華書局,1935:177.
[17]( 日 ) 吉田熊次.社會教育的設施及理論[M].馬宗榮譯.上海:中華書局,1935:178.
[18]( 日 ) 吉田熊次.社會教育的設施及理論[M]. 馬宗榮譯.上海:中華書局,1935:178.
作者簡介:
張龍威,男,安徽亳州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