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雯
【摘要】 在荀子的“孝”思想體系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為“父子關系”。荀子以“人性本惡”建構其思想的理論基礎,荀子的“孝”思想不同于傳統儒家,荀子認為“孝”是有準則的,他恪守孝的底線,荀子的“孝”思想現如今仍然符合當代社會,為后世面對孝的難題提供了合理性解決思路。
【關鍵詞】 荀子;孝;父子關系;人性本惡
【中圖分類號】B8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3-0059-02
一、荀子的“孝”思想產生的背景
不同于孔孟所處的歷史時期,荀子作為先秦最后一位偉大的儒學大家,他站在了時代思想激蕩的中心,這一時期,各種社會階層開始逐漸突顯出來,僅依靠理想化的理論已經不足以支撐各階層發展的需求,先前的儒家思想和現實情況產生了強烈的沖突,在這個背景下,荀子直面現實,將儒家不合時宜的理論進行修改和刪除。
二、荀子的“孝”思想產生的理論基礎
區別于之前的孔孟對于“孝”思想的角度來自血緣親疏,荀子將角度轉變到人性論上。
荀子說:“性者,天之就也?!保ā盾髯?· 正名》)荀子認為本性是人生來就具有的,對于人而言,無論是饑餓、寒冷、勞累、追逐利益都是人的本能。“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 · 榮辱》)因此如果順從人的本性,面對饑寒,窮困的環境下,子女首選的不是孝道而是滿足自己的生存需求,在這個基礎上,荀子認為“父子關系”本身就是違背人的本性,需要外在的強制。
在《孟子 · 盡心上》中,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泵献诱J為人生來就是擁有良知的,就像水是會自然順著高處像低流一樣的,哪怕小孩子年幼無知,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也會孝敬身邊的親人,孝順父母是順其本心的,“父子關系”是順從人的本性的。
荀子并不贊同孟子的“人性本善”,相反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保ā盾髯印?性惡》)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生來就喜歡利益,順從本性只會導致欲望爭奪,使良好的美德喪失最終產生社會的暴亂“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與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 ?!保ā盾髯?· 性惡》)正是因為“人性本惡”的理論基礎,所以荀子認為“父子關系”需要一種外在強制的約束“禮”的構建,來引導人們轉變自己的行為,引導人們改變惡的本性。“人性本惡”為后續荀子的“孝”思想的準則提供了理論支撐。
三、荀子的“孝”思想的準則
(一)重視是非標準
不同于之前的儒學思想家在面對“父子關系”時都將其作為優先考慮的對象,并將其放在了優位,荀子反而將“父子關系”進行了降格,他將是非標準放在了父子關系前。這種位置顛倒實際是荀子根據現實背景所做出的一個轉折性的調整。
在《孟子 · 盡心上》中,孟子在面對瞽瞍殺人這個假設中認為子女應當堅持孝道原則,勇于為了“父子關系”放棄政治職責,這里就反映出孔孟對待“父子關系”的態度,他們認為“父子關系”應當高于一切,從根本上保護“父子關系”不受到任何沖突的傷害。他們在人情和事理中選擇了人情。
而荀子則恰恰相反,他因為“人性本惡” 的理論在這種沖突中選擇事理。荀子說:“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保ā盾髯?· 子道》)荀子認為面對“父子關系”時,如果聽從父母的命令會招致危險、恥辱、禽獸這幾種情況時,那么兒子就應該選擇順從道義,荀子認為子女對待父母時應該擁有理智的分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孝順。不同于孔孟,荀子認為兒子應該面對父母的過錯時勇于提出來“父有爭子,不行無禮?!保ā盾髯?· 子道》)荀子的“父子關系”思想注重是非標準,荀子認為順從道義才是最大的道德。
(二) 重視外在約束
荀子的“父子關系”思想極其重視“禮”的作用,他進一步發展了“禮”的含義,將“禮”從最開始的單獨只為人性論提供依據擴展到外在約束功能。
荀子說:“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與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荀子 · 性惡》)荀子認為因為“人性本惡”所以僅依靠道德約束是無法真正引導人向善,完全順從本性很難真正實現兄友弟恭,孝順父母的局面產生,因為這種美好是違背人的本性的,因此需要一個強制的外在約束來引導人們善良的行為?!爸蹦静淮龣a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保ā盾髯?· 性惡》)在荀子看來正如彎木需要一定的矯正工具來使其變成直木,人更需要通過后天的教化,通過外在的約束來改變惡的本性,他同樣認為圣人和眾人本性都是惡,唯一的區別就是圣人進行了禮義的教化。
荀子同樣類比了良劍需要經歷磨礪、良馬需要一定外在制約,再一次表明他認為在“父子關系”中想徹底擺脫人的本性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實現良好的人際關系需要以“禮”為評價標準“規矩誠設矣,則不可欺以方圓;君子審于禮。則不可欺以詐偽。”(《荀子 · 禮論》)
荀子的“父子關系”思想極其重視“禮”還有一個原因是荀子認為最完善的禮是可以讓人的感情得到抒發“故至備,情文俱盡(《荀子 · 禮論》)”,荀子同樣贊同孔子的服喪三年,認為三年是最隆重的禮,荀子認為在“父子關系”中子女對父母的親情是不會隨著時間而淡忘,父母去世后子女也應該表達自身的悲痛,而不應像愚蠢無知的人一樣,將父母之恩漠然,過著放縱混亂的生活。這里就表明荀子的“父子關系”思想是仍舊希望以“禮”來維持孝道在家庭倫理中的地位。
荀子希望可以通過外在約束,禮的教化,克服人的“饑而欲飽”“寒而欲暖”的本性,使人不忘父母的厚恩。
(三) 重視愛有親疏
荀子在面對“父子關系”上并不贊同墨家提倡兼愛的思想,墨家認為只有當人與人進行無差別的愛時,才可以真正避免人被利益操控,做出虧人自利的事情,也只有當人與人之間相愛,兒子才不會為個人私利損害父親,這種情況下才可以避免不孝?!叭羰固煜录嫦鄲?,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墨子 · 兼愛上》)
而荀子在一定程度繼承了先前儒家的基本立場:愛有親疏,荀子堅信“父子關系”是有血緣親疏的,血緣仍舊是不可改變的維系家庭的紐帶,愛己之父必然會超過愛他人之父。荀子認為分親疏是先王就具備的大道“故尚賢是能,等貴賤,分親疏,序長幼,此先王之道也?!保ā盾髯印?君子》)荀子認為只有親疏有別才可以維持社會的安定,才能使事務安排不違背倫理“圣王財衍以明辨異,上以飾賢良而明貴賤,下以飾長幼而明親疏?!保ā盾髯?· 君道》)
荀子同樣反對墨家提出的“薄葬短喪”,荀子認為“厚葬久喪”的三年之喪是完全符合情理的,是愛有親疏的一個重要的表現,是無法更改的做法“故三年以為隆,緦、小功以為殺,期、九月以為間?!保ā盾髯?· 禮論》)正因為愛有親疏的區分,對親人的感情越深厚,就越需要隆重的喪禮來表達自己的哀痛和思念,連鳥獸都對自己的雙親逝去哀痛,人更應如此。
四、荀子的“孝”思想的當代價值
如今孝的思想正面對經濟信息化的沖擊,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的不平衡使孝思想在社會上日趨淡薄,比如孝的觀念冷漠,子女將父母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將父母當成自己生活的包袱等一系列現象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這些現象遠遠與儒家的孝道思想背離,如何重新培養孝道思想可以在荀子的“孝”思想中找到合理的新思路。
(一)重視學校教育
荀子的“孝”思想極其重視教育的重要性,《荀子》一書中第一篇就是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荀子始終認為一個人的習俗習慣與他所出生的地區無直接關系,但是與后面如何培養至關重要,荀子堅信只有學習才可以完善自身內心,將內化的知識變成外化的行為“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保ā盾髯?· 勸學》)
面對當今孝觀念的思想淡薄這個困境,需要對青少牛進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廣大青少年是培養孝思想的主力軍,因此身為祖國的花園的學校就需要承擔更多責任,重視學校教育,合理搭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聯系網,安排合理有趣的孝文化活動,為學生培養一個良好的孝到氛圍。學校更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將內心的感受、對父母的感恩以行動外化表現出來。
(二)重視法律制度保障
荀子的“孝”思想十分重視后期禮義的教化,荀子說:“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保ā盾髯?· 性惡》)可見荀子認為子女的孝順不會是自發發生的,孝順行為必然是建立在違背人性的基礎上,所以需要外在的“禮”的介入。荀子認為只有通曉禮義,父子關系才能做到融洽,雙方彼此尊重“請問為人父?曰:寬惠而有禮。請問為人子?曰:敬愛而致文?!保ā盾髯?· 君道》)
當今重新構建孝道新時代思想,必須有法律制度保障,用法律法規的外在對人的行為進行完備的約束,制度的完善可以保障孝道的思想踐行落到實處,通過進一步約束人們進行孝心的方式,深化對孝觀念的理解。重視法律制度保障是孝繼續傳承的堅實屏障。
五、結語
荀子的“孝”思想在當時所處的時代并沒有得到充分重視,但他的“孝”思想所蘊含的智慧和價值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中熠熠生輝。荀子堅持將外在約束引入孝道,改變了以前儒家對待“孝”的認知,荀子是第一個提出在父子關系上重視是非標準的,荀子在“理”和“情”關系上,提出重理輕情,荀子的“孝”思想對當今構建新時代的孝仍具有參考的價值意義,幫助我們賦予“孝”新的時代價值,符合當代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高春海.荀子人機關系思想研究[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
[2]方勇.荀子注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