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微微 胡東平
【摘要】 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的走紅得到了多方關注,但關注點主要集中在西方國家的傳播案例,對同樣成功的越南則不夠重視。中越文化一脈相承,越南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文化產品再次走紅越南,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中國網絡文學,原因主要是中國文化的強文化吸引力、越南文化和中國文化的接近性和中國互聯網文學產業的日漸繁榮。為了塑造中國形象,進一步推進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本文提出幾點發展建議,包括國家專項支持、改良專用翻譯軟件和培養相關翻譯人才。
【關鍵詞】 中國網絡文學;文學翻譯;越南;解構主義
【中圖分類號】G23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4-0127-02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從‘違和’到‘維和’:翻譯和諧倫理研究”(17ZDB12)。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日益增長,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也隨之增長,其中,中國民間文化對外傳播最成功的是中國網絡文學。大部分研究中國網絡文學對外傳播的學者都將目光放在了對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歐的傳播上,而對離我國更近的、同樣傳播成功的鄰國越南,研究卻相對較少。
越南和中國一衣帶水,往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已故越南前國家主席胡志明曾說,中越兩國人民“同文同種,血統相通,有相同的文化根基”。因為相似的文化背景,中國經典文學如四大名著、傳統詩詞等文學作品對越南文化影響深遠。21世紀以來,以網絡文學為代表的中國文學作品再次抓住了越南文化市場,在2009-2014年的5年間,越南翻譯出版的中國圖書數量超過日本和韓國,其中網絡文學的翻譯占所有文學類圖書翻譯的89%,所有類型圖書翻譯的73% [1]。之后,越來越多的中國網絡文學作品被越南出版機構翻譯出版發行。
二、理論背景
解構主義誕生并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的法國,是一種質疑理性、顛覆傳統的全開放式批判力量,旨在顛覆二元對立的西方哲學傳統,消除邏各斯中心主義,打破傳統結構的封閉性,以多元化的視角看待問題。解構主義引入翻譯研究后,啟發了各種“后現代”翻譯理論,例如解構主義翻譯理論、女性主義翻譯理論、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等的轉化和發展。[2]
解構主義誕生的目的是推翻和顛覆傳統西方哲學,反抗西方話語的霸權。西方中心主義認為西方文化具有無可辯駁的優越性,全人類都應該學習和遵循西方的規則和價值觀,西方國家因為一定歷史時期的技術進步帶來了經濟和軍事優勢,進而使用軍事霸權獲得文化勢能和話語權力,近代以來非西方國家政治經濟的落后并不能證明其文化劣于西方文化。解構主義來自西方,卻提出了顛覆西方霸權的思想,并給邊緣化文明提供了理論上的利器用以反抗西方話語。
解構主義翻譯理論所關注的不只是微觀層面的詞句文本之內的問題,而是更多的、將視角轉向宏觀的文化和歷史,超越語言局限,對歷史文化追根溯源。當今世界,主流文化依然被西方世界主導,哪怕在本土歷史文化最悠久的國家也無法避免,更何況那些被西方統治時代完全破壞本土民族和歷史的國家,諸如非洲和美洲國家。翻譯是西方世界塑造話語權的工具,同樣可以作為第三世界國家取得思想獨立的重要助力。
三、中國網絡文學在越南興起的原因
中國網絡文學在越南的流行可歸結為以下三個原因:
(一)強文化引力。文化間的交流往來既不平等也不均衡,而是有著規律的方向,即從“強文化”/“中心文化”向“弱文化”/“邊緣文化”流動,這個過程既包含了強文化主動傳播,也包括弱文化自發被強文化所吸引。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化強國,但近代的落后造成了中國文化影響力衰退,中國文化相對西方文化成為弱勢文化,當代中國文化向西方世界的輸出是艱難的逆流過程[3]。中國作為當前最成功的發展中國家,文化相對包括越南在內的其他東方國家文化存在強文化引力。西方國家讀者在接收中國文化作品時處于一種高高在上的心態,很難扭轉過去的刻板印象 [4]。逆勢能的文化傳播是解構西方話語權的重要途徑,在不放棄逆向文化傳輸的同時,中國應該大力開辟新戰場,發展其他第三世界國家。
(二)文化接近性。文化接近性(cultural proximity)是約瑟夫·斯特勞哈爾(Joseph Straubhaar)于1991年提出的理論,他認為人們更傾向于接受與本國文化相似的內容 [5]。文化接近性是中國網絡文學在亞洲成功傳播的重要原因,在文化接近的國家做文學推廣更節約國家資源。此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鄰國基本都是新興經濟體,在政治、文化上都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老牌西方國家發展的疲軟現狀形成鮮明對比。當前,中國正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通過文化傳播帶來的國家認同感,是經濟利益和軍事壓迫所不能帶來的,與經濟、政治、外交聯結互相促進。
(三) 中國發達的互聯網文學產業。中國網絡文學的基礎優勢是無限的創造力,以中國強大而開放的互聯網平臺為地基,容納了無數創作者。網絡文學寫作的門檻極低,而網文讀者幾乎是沒有門檻的,大量來自不同年齡段、生活背景和愛好的讀者帶來極為多樣化的創作和評價。根據2020年8月21日召開的第六屆中國網絡文學論壇公布的最新數據,全國網絡作家數量已經達到1750萬人,網絡小說作品總量達到約2500萬部,網絡文學網站約550家,網絡文學用戶突破4.6億人。
四、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的發展建議
中國對第三世界國家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是“一帶一路”倡議成功實施的保障,日益頻繁的人員、經貿往來促進了中國文化在這些國家的傳播,而文化的傳播也會帶動國與國之間更多的往來,彼此相互作用。理想的“一帶一路”不只是政治和經濟的互聯互通,更是文化的傳播交流,中國網絡文學在越南的翻譯與推廣,給文化“一帶一路”提供了成功案例,通過文化傳播解構西方話語,展示和塑造真實、全面的中國形象。
為進一步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根據越南推廣中國網絡文學的成功案例,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國家專項支持。國家設立相關專項,扶持中國網文等通俗文化產品在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翻譯和推廣,引導和帶動更多邊緣文化國家走向文化獨立,解構西方話語權。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大力支持經典文學走出去,開展了 “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國當代文學百部精品譯介工程”“大中華文庫出版項目”等國家項目[4]。經過一系列的努力,中國文學在國際文壇的影響力有一定提升,但顯然并沒有達到文化走出去的預期成果[6]。誠然經典文學是中國文學的根基,但其對于非本土專業人士說不夠親民。網絡文學閱讀門檻低,趣味性更強,可以作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敲門磚,培養海外讀者對中國文化作品的興趣和欣賞力。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說,農業要豐收,需良種、良法、良田,中國優秀文化是良種,正確的推廣策略是良法,有欣賞能力的優秀讀者是良田。欲開墾,先松土,只有讀者欣賞能力提升,經典的傳統文學作品才有扎根的土壤。
(二)改良專用翻譯軟件。由于翻譯成本、出版規定等限制,能夠正式在越南翻譯出版的中國網絡文學只占實際傳播到越南的作品中的很小一部分,尤其是一些小眾類別比如耽美文學、同人文學,大部分僅在網絡進行線上翻譯傳播的作品通常無法出版,譯者沒有收入,工作全憑興趣愛好,很難吸引專業的譯者加入,不懂中文的業余譯者們只能借助翻譯軟件。在搜集到的非專業譯者對中越翻譯軟件的詬病中,提出的最大問題是翻譯軟件的詞庫和句法更新速度遠遠趕不上中文網絡新詞匯和語言習慣的變更,導致大量的內容無法識讀。中越翻譯相對簡單,相關軟件制作者可以考慮開發專用于中越小說翻譯的軟件,這將大大提高中國網絡文學傳播的效率。
(三)培養專業翻譯人才。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橋梁,譯者通過翻譯中國文學作品向世界詮釋中國新形象,為中國話語權的構建添磚加瓦,承擔著中國文學國際傳播的國家使命和責任。文學翻譯是一種創作行為,除了語言轉換功能,譯者還需要考慮文化差異帶來的“語言差”、翻譯的對外傳播目的、不同語言的外國讀者有不同的接受心態等[6]。當前中國文學對外翻譯的平均質量,沒有達到能夠忠實傳遞原作精神意義的高度[7],提升空間還很大。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翻譯相對成熟,版本多,質量高,但網絡文學的翻譯卻基本不受專業譯者的重視,翻譯質量參差不齊,優者寡,劣者眾。中國在培養外宣翻譯人才時,過分重視對經典文學的鉆研,導致海外讀者對中國文學的印象大多停留在過去的中國。在鼓勵和培養文學翻譯人才,增加中國文學外譯數量的同時,也要有意識地增加對現代文學和流行文學的翻譯[4]。
五、結語
當今世界占據主流的西方文化一直以來都在發展單一文化,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并同化其他非主流文化。在新中國建立七十一周年的今天,中國文學仍處于世界文學的邊緣地位,從只有描寫符合西方人期望的舊中國落后苦難的莫言小說能獲得西方世界文學最高獎項之一的諾貝爾文學獎便可見一斑。中國致力于構建全球多元文化,正在積極努力推廣本國文化,解構西方文化霸權。在對西方推廣前途艱難的現實下,另辟蹊徑加大在同樣處于文化弱勢地位國家的推廣力度,將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何明星,王丹妮.文化接近性下的傳播典型——中國網絡文學在越南的翻譯與出版[J].中國出版,2015,(12):56-60.
[2]謝天振.當代國外翻譯理論導讀[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455-457.
[3]廖七一.文化典籍的外譯與接受語境[J].東方翻譯,2012,(4):4-8.
[4]汪海燕.后殖民主義視角下中國經典文學走出去的戰略路徑[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04):92-96+100.
[5]殷俊.跨媒介經營[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206-207.
[6]謝天振.中國文學走出去:問題與實質[J].中國比較文學,2014,(1):1-10.
[7]高方,許鈞.現狀、問題與建議—關于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思考[J].中國翻譯,2010,(6):5-9.
作者簡介:
米微微,女,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湖南農業大學,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胡東平,男,湖南益陽人,博士,湖南農業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