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玉
【摘要】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鉆研學問,淵源文化的里程碑,雖存在不足,但不可否認它拉開了中國文化散文的序幕。“苦”是貫穿全書的主旋律,對“苦”的表現的探索其實是自然、文化、生命融合的探索,通過對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研究,認為“苦”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山水尋覓之苦,即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最直接的苦來自跋山涉水尋覓文化的身體之苦;文化探索之苦,即余秋雨熱愛文化,其筆下有開闊的文化視域,但來自文化的消逝卻讓他內心無比苦澀,對文化產生濃烈的憂患意識與深刻反思;人生求索苦,即余秋雨對人文精神的關注,不僅拷問自我人格,也反思分析著中國的人格與國家民族的人格,這種人格的缺陷與失落引發的“苦”。
【關鍵詞】 《文化苦旅》;苦;山水;文化;人格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8-0015-04
心有山水,心向往之,余秋雨一直在行路中追尋人文山水,在筆墨中感慨千年文化,他走過很多地方,讀過不少書籍,閱過無數山水,嘆過千古文化,他的作品《文化苦旅》曾在20世紀90年代引起巨大的轟動,并掀起了文學界罕見的“文化散文熱”,人們對他的作品評價也是褒貶不一。盡管存在一些文史的錯誤,部分行文不夠嚴謹,但不可否認,在余秋雨行云流水的妙筆下,更多人看到了作者行行止止背后來自中國文人良知的歷史厚重感與文化憂患意識。
學界對于余秋雨《文化苦旅》人文精神的挖掘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展示中國文明的發展歷程;二是探索中國社會傳統文人的悲劇;三是對人文精神的探索;四是剖析中國城市文化的固有弱點與現有水平,促進城市現代化。
余秋雨在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中通過山水風物梳理歷史文化的脈絡,人生命運的真諦,“苦”成為全節的主旋律,他覽遍古老風物,憶盡歲月長流,道出胸中之苦。前人對余秋雨《文化苦旅》人文底蘊已有研究,但對其“苦”的表現還浮于表面,因此,本文辯證地看待余秋雨《文化苦旅》中苦的表現,是對作家文化觀點的尊重與延伸,也是對這趟行走在歷史與文化間的“苦旅”的探尋與對千古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文化苦旅》的文化意蘊也有新的詮釋。
余秋雨先生在游覽過山水風物后,總是結合自己深邃的思考與天馬行空的聯想,利用優美的散文語言,寫下對文化的慨嘆,對歷史的思索,對生命的訴求。
本文通過深入剖析《文化苦旅》,揭開文字的面紗,由淺入深探索厚重的文化意蘊,并構成研究作品中“苦”的表現,從其作品探析中形成對文化、歷史、命運的思考。
一、山水尋覓之“苦”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余秋雨曾經一度困惑于做學問的單調,糾結于精神與體魄的融合。經歷漫長的迷茫后,他也如蘇軾一般聊發少年狂,開始了講學游歷之旅,開啟了尋找答案的征程,企圖在行路中找尋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探尋內心文化的需求。
在行行止止間,也曾親自到過很多山水,曾親手摸過很多文物,后來,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自序中所述:“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中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
他在尋覓山水過程中“苦”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身體苦,跋山涉水,不畏艱辛,在中國大江南北找尋古代蹤跡,重走古人走過的路,在外國的不同角落感受世界文明的痕跡,期間行路之苦可見一斑;另一方面,是內心苦,置身于滿目蒼煢,徘徊在文化長廊,感悟文明在不經意間的流逝,心路歷程足見其“苦”。
(一)尋尋覓覓,踏遍千山萬水
“行路”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在追尋精神文明時的外在表現,行走天涯,領略文明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專屬。從周游列國的孔夫子到放逐漂泊的屈大夫,從史學考察的司馬遷到玄游的竹林七賢,從縱情山水的李白到邊塞羈旅的岑參,從性山好水的八大山人到采風探索的徐霞客,無一不是游歷不倦,探索不止。
作為中國當代文人的一員,共同的文人意識與強烈的歷史責任感驅使余秋雨放下埋頭古籍的生活,開始走上講學游歷之路。在這場山水之旅中,他逐漸感悟他所游歷的山水并非單單是自然山水,更是他心中的人文山水,在行遍萬千山水,抒懷心中的過程中,他時時思考歷史,人生與大千世界的交錯關系。
他行走過大半個中國,大半個世界,在這場行旅歷程中,正合了中國歷代文人“行路”的思想。對余秋雨而言,“行走”不只是一種人類的原始沖動,更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人思考方式的繼承,是一種對書齋學院禁錮生活的反叛,是一種實現自我價值的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經驗。這種來自內心的沖動,讓無數文人難以停下修行的腳步。在漫長的跋山涉水中,這種來自內心的沖動,讓無數文人難以尋尋覓覓之苦顯而易見,但這種苦卻與身體的放逐無關,只有在廣闊的天地間心靈才能得到真正的曠達,只有在無垠的空間里思維才能得到無盡的延伸。
(二)斟斟酌酌,以心感悟文明
余秋雨先生的行走,不僅是指身體上的行路難,更是一場放逐心靈的旅行,在不斷的行走中,他的心路歷程也發生著改變,從一開始的只為尋找無人告知的遠方有多遠的答案,到行至甘肅旅舍“非寫一篇文章不可”的感慨,是自然外物對先生內心的刺激,也是先生自己內心文人意識在行路中。
他愛史讀史,但從未像現在那樣親自踏著這片古老的大地,親身感悟文明從指間流走。在這場放逐的旅行中,他體驗著尋覓之“苦”,也撰寫這內心之“苦”。
“行路”雖是中國文人共同的選擇,但關于“行路”的目的卻各有不同,對于孔夫子,周游列國是為了將儒家思想遍布天下;對于屈大夫,放逐漂泊是在漫漫長路中上下求索;對于司馬遷,游遍各地是為了對史學真實性做到親身考察。而余秋雨,行遍天涯路,或許只是他對心中人文探索的起點,從“有行”到“無形”,行身體到內心,通過走前人留下的古跡,他想到的是與前人來一場跨越時間、跨越空間的心靈交流。
山水在余秋雨散文中只是媒介,有名無形卻有“情”,在他的散文集中,沒有哪一篇是具體行狀物的,卻能讓讀者真真切切感受所到之處歷史留下的印跡、文明雕刻的烙印。
余秋雨撰寫《文化苦旅》的“苦”在于內心對歷史、文化、生命的感悟,在于走過現實的歷史古跡,又巡游在思緒的千古傳奇中,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驚詫中,也在古今交錯的嘆息中,在這段漫長的旅行中,不僅他的人走過千山萬水,他的心也曾跋山涉水,不斷追溯著來自歷史、來自古老文明、來自人生百態的聲音,這種來自歷史重壓的苦,來自文化傳承的苦,來自生命吶喊的苦,值得人們深思。
二、文化領域中的探究之苦
《文化苦旅》作為文化散文的開山鼻祖,擺脫了傳統游記的單一性,余秋雨在看似游記的背后傾注了許多自己的文化思考,行文主要圍繞文化來展開,他認為“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全節在文化探索方面的苦主要體現有三個方面:開闊的文化視野;濃烈的憂患意識;深刻的文化反思。
余秋雨作為文人學者,對文化有著近乎執著的熱愛,對歷史有著獨特的敏銳洞察力,他更愿意走過的地方是歷史烙印更加深刻的地方,也許這正是來自歷史文明的魅力與思考讓他欲罷不能。他也清楚探索文化的旅程注定是艱辛的,但是他依然背上行囊帶著靈魂與思索悄然上路。他曾經歷過步子輕不得重不得的“沙原隱泉”,也曾“一次次地上山,又一次次的下山,山又高,路又窄,氣力似乎已經耗盡,后來完全是麻木的抬腿放腿”地爬過廬山,誠然,這場源自文化的探索之旅是“苦”的,但卻是一場超越時空的文化對接,“文化苦旅”名字也源于此。
(一)開闊的文化視野
余秋雨曾經去過中國外國很多不同的地方,也體味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有著開闊的文化視野,是他在文化探索中遍尋“苦”的體現,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他心中有著無限的熱情,這在他的作品《文化苦旅》中多有體現。余秋雨的作品中涉及層次豐富的敦煌文化,與人類有著神秘緣分的洞穴文化、隱逸出世的歸隱文化、具有民族風俗的祭祀文化、展現透徹生命的繪畫文化、風格同異的城市文化、光耀百世的毛筆文化、深刻認同的母語文化等。對于外國文明,他內心充滿了包容,他的筆下也曾寫到異國他鄉的漂泊文化,交錯匯集的埃及文化、印度文化等。
在文化的探索過程中,余秋雨所見識過闡釋過的中國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對世界不同文明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引起各界相關認識的重視。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本就是不斷探索、不斷融合的過程,在抱憾已經消逝的歷史文明的同時,讀者也應該認識到對于我國寶貴的傳統文化,任何一個人都有責任去傳承和發展。
(二)強烈的憂患意識
在這場文化的探索之旅中,毫無疑問,余秋雨對于傳統文化愛得深沉,愛之深,痛之切,當看到層層累累的敦煌文明卻在無知道人的愚昧行徑下造成的滿目蒼穹,當看到曾經汗牛充棟的天一閣盡管有著百年守候卻依然不抵過天災人禍,當看到中國不是缺乏文化人,而是缺乏保護文化的心,一種來自內心的吶喊從他的筆下流出。一方面,他以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為榮,一方面又痛惜在傷害面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無力感。而這種情感的深層蘊涵,乃是因為作者在感情無法容忍中國文化面對現代文明所表現出的缺陷、弱點和“劣根性”。
《文化苦旅》字里行間都流露著余秋雨面對文化流逝時一段濃烈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體現這先生在與文化對話時難以抑制的“苦”,這種“苦”不只是對文化逝去的無力之苦,更是對文化的明天的拷問。這份歷史的厚重感與文人的責任心讓余秋雨在行文中處處體現出作為文人的擔憂。也正是因為此,有人認為余秋雨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嫌疑,認為“已經傾訴得太過深情,以至于達到了濫情和矯情的程度”。
余秋雨的這種濃烈的憂患意識對于后來者具有很重要的研究意義,也是第一次將來自作者內心的“苦”記錄在游記中,這種憂患是其在文化探索中內心之“苦”的體現。先生并沒有單單停留在對文化消逝的感嘆痛惜層面,而是保持著理性的思維,利用來自過去的憂患用于對現在的警醒、對未來的啟示當中。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關懷的終極目標不是純粹的回顧歷史,而是積極地正視現實。不是簡單地評價文明的興亡盛衰,而是主動地在歷史中追索現實,力求促進現實文明的發展。這正是無數學者對其散文研究的重要原因。
(三)文化意識深刻的反思
余秋雨站在曾經歷經千年的文物古跡前,用千年后的眼光探尋文化的滄海桑田,在他的《文化苦旅》中看到他對自己所走過的路、所見過的物深刻的文化反思,這也是在他的這場思想溯回的苦旅中文化探索的反思之“苦”。這種深刻的反思體現在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深思考、對文化共性的孜孜探索。
1.思索中國傳統文化理念
擁有千年文明的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歷經歲月累積,興衰變遷,在時間的長流里歷代傳承。余秋雨筆下,敦煌石窟也曾孕育不朽的文明,但卻被王道士肆意地揮霍;陽關也曾見證過唐人的兒女情長,卻消失在朔風中;天一閣也曾藏書萬卷,而今卻已癲癲巍巍。有許多曾經繁華,如今卻只能在依稀殘留的印跡中找尋存在的痕跡。中華傳統文化便是在這種生生不息、不斷更新交替中形成,有繁花似錦的喜悅,同樣也有化作虛無的悲痛,文化的流傳從來都不是輕而易舉的。每一個中化兒女都應在文化興衰變遷的同時擔起傳承與發展的重任。
2.對傳統文化的不停探索
余秋雨曾在自己的行旅生涯里結合國外多種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共性進行探索與總結。他的文章中“家”的思想時有流露,對于家園文化的尋根是他在行路中一大感悟。
中國是“家國”思想很重的國家,尋根文化也是無數文學創作通性。余秋雨在行路初始就在思考“故鄉”與“異鄉”關系,他認為一切的他鄉其實也是故鄉,一切的行旅其實都是在尋找所謂的故鄉。
三、探究人生中的苦
余秋雨在山水間尋覓文化,在文化間探索生命,在他放逐的筆墨下是對生命的拷問,是對個人人格、中國文人人格與民族人格的層層探求與深刻挖掘,他創作《文化苦旅》時,這場文化探索之旅的苦澀,不僅僅體現在山水尋覓之苦,也體現在文化探索之苦,更體現在先生對生命人格的深入求索之苦,這種人生求索之苦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對個人人格“獨處與突圍”的探索;對中國文人人格“追求與摒棄”的探索;對民族人格“失落與傳承”的探索。
(一)個人人格——獨處與突圍
余秋雨在一生中,經歷了三次大的人生轉折,第一次是他由鄉村走向城市;第二次是他在大學從教師到行政管理,由專業研究到業余創作;第三次是他專門從事文學創作。他將苦澀的人生體驗化作對文人命運的感慨與對歷史文化的憂患,并將這種“苦”融入他的文學創作中,他攜帶著這種“苦”的體驗——一位行者的姿態,走過無數烙印著文化的地方,并在那里進行了思想的獨處與突圍。
余秋雨對中國文人共同人格以及民族人格的思想始于對自我人格的提煉,余秋雨自我人格的形成主要源于兩個方面的因素:人文思想、地域文化。
1.人文思想
現代人本思想,重視人的價值,強調人的主體地位與尊嚴,追求人的個性,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處于復蘇的發展時期,社會面臨著轉型,教育被重新提上日程,知識分子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逐漸開始反思,思考人生,尋求精神上的獨立,文化格局發生巨大的變化。人本思想逐漸進入知識分子心中,也在余秋雨心中埋下了追求精神獨立的種子,也正是這種源自個性與內心的需求,余秋雨在自己的人生中開啟行路的探索的旅程。對“人”本性的尊重也讓余秋雨在自己的文學中更多感悟對生命的尊重。
2.地方性文化
余秋雨雖生于浙江余姚,卻求學工作于上海,上海成為對余秋雨意義最深的城市,是他的第二故鄉,上海的地域文化也對他的文化人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上海是一座包容的城市,作為集文化、經濟于一體的大都市,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文化,這樣的地域孕育的上海人也逐漸顯露出自己的人格。不一定完美,卻足夠圓融;學得傳統文化,也處得現世社會;“透過上海人的文化心理人格,或許能看到一些屬于全民族的歷史課題”。余秋雨也在上海文化的朝夕渲染下,逐漸形成自己的文化人格,他欣賞著上海文明中的圓通,也認可文化中的雅俗共賞,這使他的作品對雅俗的平衡非常關注。他起步于知識分子的良知,又將文化憂患思想傳達給普羅大眾。
(二)文人人格——追求與摒棄
余秋雨曾在《藝術創造論》中說:“自然、歷史、人生的三相交融,是現代崇高美的主要特征。自然,讓人生獲得空間展現;歷史,讓人生獲得時間度量;于是,以人生為軸心,轟隆隆地轟鳴起世間的浩蕩圣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也曾閱盡山水,回望歷史,感悟人生,奏響人生的圣樂。他曾多次提到中國文人,探析過不同文人的人格,對中國文人的坎坷命運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也將這種苦澀融入他的作品創作中去。余秋雨在其散文創作中涉及許多不同的文人,大致可分為兩類:受官本思想影響的文人、遠離佛堂的文人。
1.受官本思想影響的文人
在古代,文人通過科舉制實現人生抱負,但科舉制自古與封建政治中心相融合,因此,無數文人深受官本思想的影響,故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無論位居廟堂,還是身處江湖,都心系百姓。柳宗元雖然貶于柳州,卻能做到“學士文章、自然游覽與政事的統一”,造福柳州百姓。李冰雖然未學過水利,卻擔起歷史的使命,修筑都江堰,成為人們心中的神。這些文人也曾境遇艱難,卻能在艱難中激勵自己。也曾不被理解,但卻能在困頓中保有堅韌。這種文人的“苦”是余秋雨而所探求的文人人格中珍貴的一面。
2. 遠離佛堂的文人
中國是多元化的國家,儒釋道思想曾在中國交錯發展,并影響著眾多文人,余秋雨曾盛賞過身為儒將的岳飛,認為其所做政績出自文化良知的激勵,他認為儒家在文人治世方面的影響正是文人尋求人格完美的重要體現。
但余秋雨氣憤地認為無為的避世是對現實的逃避,這種來自道家思想的隱士之風又與文人從政情懷相碰撞,也正說明民族文化就是在走走停停中不斷發展,余秋雨在《西湖夢》中涉及的許仙等反映出文人骨子里的懦弱。
概而言之,無論是主張作為的儒家、清苦避世的道家,還是寄情于神話的佛家,都反映出中國文人在封建思想束縛下的“苦”,難以獲得人生上的超脫與精神上的自由。
(三)民族人格——失落與傳承
余秋雨在苦苦尋根的行程中,歷經山水尋覓的身體之苦、文化探索的內心之苦后開始對人生人格的追溯,在反思個人人格的苦味,深析中國文人人格中的苦澀后,他并沒有被這種現實的悲哀中沉溺,而是理性地挖掘文化精神的根源,對民族人格的失落與傳承做出分析。
傳統文化失落就是民族精神的失落,而民族精神的實質就是人文精神,站在千年以后的今天,看到文明被肆意踐踏的痕跡,余秋雨表現出無限的憤怒,他恨的不是無知的人,他恨的是那些明明知道文化價值卻不作為的中國文人,這種民族人格的失落與中國文人人格的缺陷密不可分。顯然,民族人格失落的“苦”對余秋雨而言是至痛的,但他并沒有在這種痛中一味沉溺,而是積極探索這文化遺產的保護、文人人格的呼吁與民族人格的傳承,通過對歷史與現實的憂患警醒未來的發展,這是彌足珍貴的。
四、總結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開山之作,開創了文化散文的歷史,在20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掀起了一股文化散文的熱潮。從《文化苦旅》開始,余秋雨逐漸從鉆研到深稽博考,對歷史、文化、生命的探尋也不再局限于古籍經典,而是在行行止止間重走歷史印跡,站在與過去相同的地方回望,尋求一場酣暢淋漓的突破時空的心的交流。余秋雨自我人生的苦澀體驗與對文化歷史的苦澀追尋促使他走上一條對文化“苦”的探源之路,這種“苦”都凝聚在他的筆下,他將他的隨筆取名為《文化苦旅》,應有三個層次的意思:一是這場探尋文化的身體之旅經歷了千辛萬苦,在山水之間不斷尋求文化的印記的確是一次不太輕松的旅行;二是通過重走歷史路,余秋雨也實實在在經歷了一場來自內心的與文化、歷史交流的苦旅,傳統文化的魅力讓他心醉神迷,但文化被無情地踐踏也讓他內心無比苦澀;三是在對文化探尋的路上,余秋雨開始回歸生命,對人文精神展開深析,他拷問著自己的人格、中國文人的人格乃至國家的民族人格,這是一場溯源生命的苦旅,中國文人人格的缺陷與民族人格的失落無一不是他心中苦澀的來源,卻也是他呼吁傳承的動力。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的成就不得不說是偉大的,是他第一次將游記與文人之思相結合,給了讀者和文人更多傳承文化的憂患與方向,對《文化苦旅》的“苦”的表現的研究,對未來文化的發展和文人人格研究還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曉旻.淺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主體精神[J].? 戲劇之家,2014,(10).
[2]石艷民,馬秀會.《文化苦旅》淺論[J].赤峰教育學院學報,2000,(02).
[3]萬登學.灼人魂魄的抽痛──關于《文化苦旅》的省思[J].黨的生活,2000,(04).
[4]黃偉群.淺析《文化苦旅》的語言藝術[J].群文天地,2012,(12).
[5]張燕.《文化苦旅》的雅俗共賞性[J].文學教育(下),2007,(04).
[6]田林奎.精神的求索,藝術的張力──《文化苦旅》的再闡釋[J].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8,(11).
[7]王潔瓊,章國豪.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語言藝術[J].課外語文,2015,(20).
[8]魏亞軍.讀《文化苦旅》簡評[J].青年文學家,2013,(09).
[9]黃敏.《文化苦旅》“七氣”[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03).
[10]宋力.《文化苦旅》評識[J].廣西師院學報,1997,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