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蘇翊
【摘要】 本文以《機械手》的中譯本為例,旨在探究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在英漢翻譯中的應用。通過闡明應用轉換法的原因、目的和意義,介紹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的基本概念以及該理論下的轉換技巧,以此主要分析詞匯、句法、語義和語用層面的轉換。
【關鍵詞】 英漢翻譯;轉換法;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8-0116-03
一、引言
英語和漢語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存在著很大差異。譯文不通順且帶有明顯的歐化語言,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不善于應用轉換法。文本翻譯的關鍵所在是對文化信息準確、充分的傳遞。因此,把握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非常重要,要充分考慮語言文化差異。
英譯漢文本《機械手》選取于The New Yorker,作者是John Seabrook。文本主要介紹了摘草莓的機器人berry5.1發展狀況以及農業自動化的發展趨勢,引發人們對于未來自動化與就業的思考。文章不乏存在一些關鍵點與難點,需要譯者合理運用翻譯理論進行分析。
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具有適用性和普及性的特點。應用轉換法,有助于提高譯文質量,更清楚地指導譯者翻譯出便于讀者理解的譯文,使得原文的信息能夠更準確有效地被接受。作者旨在探討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在英漢翻譯中的應用。同時,作者希望引起人們對轉換法的重視,能夠辯證地看待它。
二、卡特福德轉換法的基本概念
“轉換”是常用的翻譯技巧之一。轉換可涉及拼字法、語音/音韻、詞匯、句法、語篇、修辭、語義、語用、文化各個層面[6]。為了使譯文符合目標語的表述方式、方法和習慣,轉換法旨在對原句中的詞類、句型和語態等進行轉換。
1965年,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語言學家卡特福德在其專著《翻譯的語言學理論》中首次提出“翻譯轉換”這一概念,并指出“翻譯轉換”是指原語進入譯語過程中離開形式的對應。“翻譯的轉換”主要有兩種類型:層次轉換和范疇轉換。而范疇轉換又分為以下四種:結構轉換、類別轉換、單位轉換、內部體系轉換[1]。
層次轉換:在一種語言中用語法表達,在另一種語言中用詞匯表達[2]。
范疇轉換[2]:是一種有關成分偏離形式上的對應,屬于同一語言層次上的轉換。范疇轉換又分為以下四種轉換。
(一)結構轉換
結構轉換是最常用的范疇轉換方式。發生在英漢之間的結構轉換主要包括:主動與被動的轉換;肯定與否定的轉換;突出英語句子的主語和漢語句子中的主題之前的轉換等。
(二)詞性轉換
詞性轉換指英漢之間詞性的轉換,具體地說,就是在詞性方面,把名詞轉換為代詞、形容詞、動詞;把動詞轉換成名詞、形容詞、副詞、介詞;把形容詞轉換成副詞和短語。
(三)單位轉換或級階轉換
單位轉換也稱為級階轉換,指在句子、從句、短語、單詞和語素五個語言之間的轉換。如原語言的詞在轉換成目的語時變成了句子。單位轉換也常常包含在了結構轉換中。
(四)內部體系轉換
內部體系轉換指當原語和譯語具有形式上大致對應的結構,而翻譯時需要在譯語體系里選擇一個非對應的術語時,就可以使用這一方法。
三、案例分析
英文-中文的翻譯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不斷的轉換,轉換法在翻譯中的應用顯得必不可少。根據卡特福德提出的兩種轉換:層次轉換和范疇轉換,作者將它們劃分為詞匯、句法、語義,語用層面。基于這幾種層面,作者將詳細分析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指導下的轉換法在英譯文本《機械手》中的應用。
(一)詞匯層面的轉換
詞匯層面的轉換屬于卡特福德提出的范疇轉換中的詞性轉換。英文多用名詞,屬于靜態性語言;中文多用動詞,屬于動態性語言。因此,最明顯的詞性轉換就是將英文中的名詞轉換成漢語中的動詞。此外,英文中的形容詞、副詞、介詞可以轉換成漢語中的動詞等。
①Wishnatzki is a genial sixty-three-year-old third-generation berry man, who wears a white goatee and speaks softly, with a Southern drawl.
威什納茨基今年63歲,是第三代漿果人。他和藹可親,蓄著白色山羊胡,言語溫和,帶有南方口音。
此處“with”轉換為“帶有”。之所以進行這樣的轉換,是因為漢語與英語之間存在差異。漢語句子中往往有多個動詞。如果按照原文詞性進行對等翻譯,將“with”譯為介詞,會使譯文的表達生硬晦澀。所以,此處把英文中的介詞轉換為漢語中的動詞,使譯文信息準確,生動流暢。
②Farmers could irrigate and fertilize only those plants that needed it, and not waste resources on the current one-size-?ts-all approach.
農民可以為那些需要的植物進行灌溉和施肥,而不是采用目前“一刀切的方法”浪費資源。
此處,介詞“on”轉換成動詞“采用”。為了語義連貫,英文往往采用功能強大的介詞做連接手段[4],所以英語中大量使用介詞,使用范圍廣泛且頻率較高。基于此英文語言特點,介詞轉換為動詞可以使譯文更加生動流暢,符合漢語說話習慣。
③From an online grocery, it was a natural transition to vertical farming.
亞馬遜生鮮從一個線上雜貨店自然過渡到了垂直農業模式。
名詞“transition”轉換為動詞“過渡”。英語詞匯中能夠進行詞類轉換的大多為簡單詞,如多數單音節的名詞都有與它相同形式的動詞[7]。“transition”的動詞和名詞的形式都是一樣的,這種本身帶有動作含義的詞,在翻譯成中文時,名詞可以處理為動詞,這樣符合中文語言特點,也尊重了原文的語義。
(二)句法層面的轉換
句法層面的轉換主要包括主動-被動,語序轉換、形合-意合轉換,主語-話題轉換等等。譯者認為,像“增詞、省略、拆分、合并、重構”這些常用的翻譯技巧也可以歸于此類。譯者將詞匯-句法轉換也歸納至此。這類轉換相當于卡特福德提出的“階級/單位轉換”。中文“前輕后重”,英文恰好相反。基于中英雙語之間這一差異,作者認為調整語序也可以放置于此。
①The pickers star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rows and moved toward trucks waiting at either end, pushing one wheeled-carts in front of them.
采摘工人從草莓地每排的中間開始工作,推著身前的單輪手推車,朝兩頭等待的卡車走去。
中文是意合語言,英文是形合語言,此處進行了語序的轉換。“push one wheeled-carts”這個動作應該在“move toward trucks”之前,即“推著身前的單輪手推車,朝兩頭等待的卡車走去”,這樣符合中文邏輯順序。
②These bar codes link the berries to the picker, the time of day they were picked, and where on the farm they came from.
這些條形碼將草莓與采摘者關聯,包括草莓的采摘時間和地點。
中文的被動語態使用的較少,因為“被”在中文被認為是有貶義的。而英文正好相反,因為英文中無主語的句子較多,很多無靈主語,所以被動語態使用的比較頻繁。考慮到這一語言差異,譯者將這句話中的被動語態轉換為主動語態,并且將后面兩個從句合并成一句話。這樣轉換使譯文更加簡潔,表達的意思更明確。
(三)語義層面的轉換
關于語義層面的轉換,作者旨在把原文中具體的內容進行概略化翻譯,或者從概括到具體,即具體-概略轉換。除此之外,這一層面的轉換還包括肯定-否定轉換、模糊-明晰的轉換。
①…if all it can grow is roughage for high-end herbivores who shop at Whole Foods and eat healthy lunches at Sweetgreen.
……除非它種植的所有糧食都是提供給高端素食主義者,這些素食者在全食超市購物,在甜綠餐廳吃健康的午餐。
在中文里,我們常常稱“herbivores”為“草食動物”。根據后文“shop”以及“在餐廳吃飯”,它們描述的都是人的行為,一定不是動物。因此,譯者把herbivores譯成“素食者”,用于描述選擇不吃肉類的人,這樣做使語義更加準確,詞語概念更加明晰化。
②No one there was going to go home and cancel his workforce.
在場的所有人不會回去后就解雇自己的員工。
反說正譯,把否定轉換為肯定,這樣做可以更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
③It was getting hotter, and the ripe fruit was warming on the bushes, meaning that the workers had to pick each berry extra carefully so as not to bruise its softening shoulders before delicately placing it in the same clear clamshell case that you will buy in the supermarket.
天氣越來越熱,成熟的果實在灌木叢中發熱,這意味著工人們必須格外小心地采摘每一顆漿果,以免碰傷柔軟的果肉,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把它放進你會在超市買到的那種透明翻蓋塑料盒里。
如果在翻譯過程中,把英語句子中的詞性、句式照搬過來,則漢語譯文會變成外國腔,使讀者不易理解或無法理解[9]。草莓是沒有肩膀的。譯者認為,“shoulders”這個詞充滿了畫面感,使句子形象生動,但是它實際上就是指草莓自身——它的果肉。所以,此處是將概括轉換為具體,把“shoulders”即為“果實”。
(四)語用層面的轉換
在真實的交際場景中,中英文使用者在交流中各自會受到其不同的語用原則和語用規范的限制[8]。因此,翻譯需要在語用層面進行適當的轉換,以使譯文符合目標語的語用規范。譯者應盡力向目標語的文化規范靠攏,使得譯文更具可接受性,符合目的語讀者的文化習慣,側重于理解表達和反應,這與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3]有相似之處。
①“Yeah, just don't get run over by it right now,” Pitzer called out impatiently,“because the lidar’s not on!”
“小心!別被機器撞到了!”皮策不耐煩地喊道,“因為機器的激光雷達沒開!”
“get run over by”等同于“be run over by”, 它的意思是“被某物或者某人撞到了/被什么碾壓”。結合前后文,不難理解到這句話在真實交流中的含義:草莓種植者圍著berry4.0看它的演示入了迷,還擋在路中當機器要離開草莓地的時候,皮策大喊讓他們離開道路。因此,這種轉換符合中文說話習慣,并且清楚地表達了說話目的。
②“How do you provide the wages and bene?ts that will attract a workforce? You need to up your game!” But would shoppers pay more for strawberries picked by better-paid workers?
如何提供吸引勞動力的工資和福利?還不如去買機器!”難道消費者會為高薪工人采摘的草莓付更多錢嗎?
“You need to up your game!”這句話理解起來較為困難,且表達了說話者生氣或者諷刺的態度。與其發更多的工資給工人還面臨工人的流失,還不如購買機器提升農產的發展水平,用自動化的機器是更好的選擇。所以,這句話在翻譯的時候,要特別考慮譯文的可接受性,而不是直譯。
四、總結
(一)啟示
翻譯轉換是翻譯實踐最基本的方法。轉換即譯文的重構,沒有轉換就沒有翻譯。卡氏翻譯轉換理論從詞匯、短語和句子等基本層面出發,對發生在譯文各個層面上的轉換過程進行了相當細致、客觀的描述,對翻譯實踐有著更為直接的指導意義[10]。
很多學者相繼對“翻譯轉換”提出了更加復雜的研究模式,但這些研究模式在譯文文本分析的適用性和對翻譯過程的指導作用上仍有所欠缺。”魯文·茲瓦特的翻譯轉換模式被普遍認為是迄今為止對翻譯轉換最詳盡最全面的翻譯研究模式[2],但是他提出的翻譯轉換形式種類繁雜。如此看來,卡氏的翻譯轉換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可操作性更具有優勢。
此外,文章的主題是關于農業自動化。如今機器人被運用到各行各業,這也引發了作者對AI是否會代替譯者的思考。雖然AI發展迅猛,但技術缺陷明顯,仍然不能夠完全替代人工翻譯。翻譯人員必須擁抱技術變革,提升綜合能力,運用計算機輔助翻譯,成為優秀的翻譯匠人。
(二)局限性
國內對卡特福德的語言學翻譯理論的研究一向集中在對其等值理論的探討上,而其翻譯轉換理論始終沒有引起我國翻譯界的足夠重視[5]。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較理想化。第一,它無法解釋所有發生在語言層面上的轉變。第二,它太過重視語言因素,忽視像文化、心理、社會等非語言因素對譯者及翻譯過程的影響。因此,這一理論包括轉換技巧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
對于原文中帶有強烈文化背景和歷史知識的句子,譯文始終會出現些許的偏差。但是,本文最大的局限性是所有案例分析的語料只來自一篇文章。一個翻譯理論需要經過時間和實踐的檢驗,而且應通過翻譯大量語料來考察翻譯理論。一篇文章可能會用到多種翻譯方法或者翻譯技巧,可用從不同的理論角度分析文章。通過一篇文章來選取案例分析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的應用,可能找到的案例十分有限,不是每一句話都適用于這種翻譯理論,所以,案例分析的語料對研究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的應用有所局限。
參考文獻:
[1]Catford, J.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iton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Munday, J. (2008).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2nd ed.) [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3]Newmark, P. (1988).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4]羅紅霞.英漢翻譯中的詞性轉換[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002):113-116.
[5]林鈴.卡特福德翻譯轉換模式下的翻譯過程研究[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09,(05):80-81+88.
[6]熊兵.翻譯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為例[J].中國翻譯,2014,(3):
82-88.
[7]王蕾.英語構詞轉類法與英漢翻譯詞匯轉譯法[J].上海翻譯,2006,000(003):24-27.
[8]張新紅,何自然.語用翻譯:語用學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J].現代外語,2001,(03):66-73+65.
[9]鄭蕙.論英漢翻譯中的詞性和句形轉換[J].科教文匯旬刊,2008,(05):191.
[10]鄭淑明,曹慧.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在科技英語漢譯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翻譯,2011,(0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