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怡
摘要:目的:研究優質護理干預用于重癥監護病房COPD的價值。方法:2020年1月-2021年6月本院重癥監護病房接診COPD病患74例,隨機均分2組。研究組采取優質護理干預,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對比FEV1等指標。結果:針對PEF和FEV1值,研究組分別是(5.12±1.24)%、(2.76±0.58)L,比對照組(3.69±1.03)%、(2.21±0.39)L高,P<0.05。結論:于重癥監護病房COPD中用優質護理干預,利于腎功能的恢復。
關鍵詞:COPD;早期康復活動;重癥監護病房;優質護理干預
醫院呼吸系統疾病中,COPD十分常見,通常是由急性感染等因素所致,以嚴重通氣障礙與氣流明顯受限為主要病理特征,若不積極干預,將會導致患者的死亡[1]。為此,醫院有必要加強對COPD病患進行早期對癥治療及護理的力度。本文選取74名COPD病患(2020年1月-2021年6月),旨在分析優質護理干預用于重癥監護病房COPD的價值,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20年1月-2021年6月本院重癥監護病房接診COPD病患74例,隨機均分2組。研究組女性17例,男性20例,年紀在51-79歲之間,平均(63.25±4.17)歲;病程在1-12年之間,平均(5.01±1.34)年。對照組女性18例,男性19例,年紀在51-80歲之間,平均(63.47±4.05)歲;病程在1-11年之間,平均(4.99±1.25)年。2組病程等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常規護理措施:病情監測、用藥干預和基礎護理。研究組配合優質護理干預:(1)每隔2h協助患者翻身1次,按摩受壓部位,促進血液循環。對患者背部進行輕輕的拍打,以促進其排痰。若患者痰液黏稠,可對其施以霧化吸入治療,目的在于稀釋痰液。對于病情明顯好轉者,指導其做適量的縮唇呼吸訓練與腹式呼吸訓練等,同時鼓勵患者做早期康復訓練,從病床上到床邊進行運動,鍛煉下肢和上肢肌力,30min/次。(2)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飲食方案。要求患者食用高維生素、高熱量、高蛋白與高纖維的食物,避免進食刺激、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囑患者少量多餐,適當補充微量元素。鼓勵患者多食用新鮮果蔬,多飲用溫開水,確保排便順暢。對于不能進食的病患,可對其施以鼻飼治療。(3)嚴密監測患者體征,注意觀察患者病情,警惕胃腸道功能紊亂與呼吸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生。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避免感染。對于接受呼吸機輔助治療者,需及時對其氣道進行濕化,同時予以吸痰護理。若患者存在胃腸脹氣的情況,可對其腹部進行按摩,也可采取濕毛巾熱敷、胃腸減壓或者肛管排氣等方式對其進行干預。(4)借助視頻和圖片等,為患者講述COPD的病理知識,加深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向患者介紹治療流程、預期療效和目的等,告知治療期間的一些注意事項,以提高其治療配合度。認真解答患者疑惑,打消其顧慮。(5)熱情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訴求。尊重患者,理解患者。為患者播放舒緩的樂曲,促使其身體放松。教會患者如何調整心態,包括冥想和聊天等。
1.3 評價指標
檢測2組干預后PEF(呼吸峰流速)和FEV1(1s用力呼吸容積)。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經SPSS 20.0,t對計量資料()檢驗,χ2對計數資料[n(%)]檢驗。若P<0.05,提示差異顯著。
2 結果
針對PEF和FEV1值,研究組分別是(5.12±1.24)%、(2.76±0.58)L,對照組分別是(3.69±1.03)%、(2.21±0.39)L,研究組比對照組高,t1=4.2968,t2=3.9916,P均<0.05。
3 討論
醫院肺部疾病中,COPD十分常見,可引起心肺功能慢性、進行性惡化的情況,且具有病程長、病死率高、反復發作與并發癥多等特點[2]。優質護理干預乃新興的護理方法之一,涵蓋以人為本理念,可從體位、排痰、認知、飲食與病情等方面入手,對患者施以專業化的護理,目的在于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疾病控制效果,改善患者預后,促進患者肺功能恢復[3]。此研究,在PEF和FEV1值上,研究組比對照組高,P<0.05。優質護理干預后,患者肺功能得到顯著改善[4]。
綜上,重癥監護病房COPD用優質護理干預,利于肺功能的改善,建議推廣。
參考文獻:
[1] 趙永紅,張振峰,侯東霞. 優質護理干預對重癥監護病房COPD患者應用效果及 早期康復活動影響[J]. 兵團醫學,2018(3): 71-72.
[2] 陸碧燕. 優質護理干預對重癥監護病房COPD患者應用效果及早期康復活動影響[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26):10,12.
[3] 陸碧燕. 優質護理干預對重癥監護病房COPD患者應用效果及早期康復活動影響[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2017,0(26):10-.
[4] 昝新華. 優質護理服務在重癥監護病房COPD患者的應用及效果[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9):45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