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反杜林論》中恩格斯的平等觀是馬克思主義平等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恩格斯的平等觀對于解決當前社會中存在的不平等問題具有重要作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深刻批判了杜林唯心主義先驗論、“兩個人”的“平等公理”以及暴力是不平等起源的思想,闡明了無產階級的平等觀。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的平等觀是駁斥西方“普世價值”思想的有力武器,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反杜林論》;恩格斯;平等觀;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A81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1-0054-03
杜林通過自創的理論體系闡釋他的社會主義理論,自詡實現了對社會各個方面的改革和創新。杜林把“兩個人”平等公理作為研究現實社會平等問題的理論前提,對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第一編·哲學篇“道德和法。平等”一章中,對杜林的平等觀進行了深刻的批判,進而闡釋了自己的平等觀。恩格斯首先批判了杜林唯心主義先驗論的方法論原則,在此基礎上,進而批判杜林平等觀的抽象本質。恩格斯對杜林的批判并未止步于此,通過己見反駁杜林平等觀,并把“消極批判”轉變為“積極批判”,比較連貫且深刻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平等觀,提供了理論、解決現實平等問題的方法論原則。
一、《反杜林論》中恩格斯對杜林平等觀的批判
(一)對杜林唯心主義先驗論的批判
恩格斯批判杜林平等觀首先從研究問題的關鍵方法論入手,在第十章“道德與法。平等”開篇就明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認為杜林的研究方法實為先驗主義的方法。先驗主義脫離現實世界,也不關注認識對象本身的特性,而是從認識對象的概念中,通過邏輯推理得出結論,即讓對象去適應概念。杜林把概念放在核心位置,讓概念去衡量對象,這樣思維和意識就不是建立在現實世界基礎之上,而成為一種現成的東西,否定思維和意識依賴于現實世界。杜林用先驗主義的方法去研究事物,其結果必然是使杜林滑向唯心主義。
杜林認為純數學是脫離特殊經驗和現實世界的,他只看到了數學的相對獨立性,卻完全忽視了隱藏于其高度抽象性下的現實基礎。而在研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時,杜林依然使用邏輯推論的方法,將認識對象分為若干個簡單要素,再讓要素去適應“公理”。這種本末倒置的方法,使杜林不可避免地再次身陷唯心主義。恩格斯不僅對此進行批判,還深入分析了杜林使用的實例的性質。恩格斯指出,杜林的思維模式把紛繁多變的現實社會簡化為“兩個人”,這種思維模式無視存在于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復雜聯系,企圖以偏概全,這根本不能為分析研究問題奠定基礎。即使杜林將“兩個人”模型論述得很清楚,但對解決現實問題毫無實際意義,因此,杜林只得把自己的平等觀生搬硬套到“兩個人”的簡單模型中。
(二)對杜林“平等公理”的批判
杜林用自己研究數學的方法研究現實社會中的平等問題,建構了一個并非其原創的“兩個人”的簡單模型,杜林認為:“兩個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1]在這個模型中,杜林把復雜事物簡單化,規定了社會和人的意志都是完全平等的,在他看來,只要社會和人的意志完全平等,道德和法律就是正義的。恩格斯認為杜林的觀點充滿功利性,而且完全不合實際。
首先,恩格斯認為,男女在任何社會都不會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平等,杜林的“這兩個人應當是這樣的:一切民族的, 經濟的、政治的和宗教的關系,擺脫了一切性別的和個人的特性,以致留在這兩個人身上的除了人這個光禿禿的概念以外,再沒有別的什么了。”[2]而這種臆造最終只會使其自相矛盾。其次,針對這一“公理”,恩格斯假設了三種情況:假設這兩個人是兩個男人,那么由他們二人組成的社會必會因為沒有后代而走向滅亡;假設這兩個人是一男一女,二人結合組成家庭,這也將有悖于杜林的平等觀。首先要盡量保證二人的平等,其次在道德和法律方面,原始家庭中的男女都是不平等的,不同時期男人和女人的地位也不同;假設這兩個人是兩個家長,那么就即刻轉向公理的對立面了。因為兩個家長的平等就證明婦女仍是從屬的,所有人就不是完全平等了。最后,恩格斯認為杜林忽視了人的現實性和個人特性,他提出的兩個人的一方不能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要求是不切實際的。當然,按照杜林的公理也能推出兩個人之間不平等的論斷。恩格斯借用盧梭的理論進行假設,并用史實論證,駁斥了杜林的“平等公理”。
(三)對暴力是不平等起源謬論的批判
恩格斯還對杜林的暴力是不平等的起源這一謬論進行了批判。杜林認為:“兩個意志中,一方不能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如果一方竟然這樣做了,并以暴力來實現他的要求,那就產生了非正義的狀態。”[3]杜林又用魯濱遜和星期五的例子力證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在杜林看來,政治關系決定經濟關系。恩格斯多次證明暴力只是維系不平等的手段,而不會造成不平等。星期五的屈服真正是基于魯濱遜的經濟狀況,因為暴力的實現是以擁有實現暴力的工具為前提的。火槍代替低級武器(如弓箭、長矛等)被生產出來,必須以整個生產為基礎,因此,經濟力量才是通過暴力手段實現奴役的前提。
針對杜林的這一謬論,盧梭早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一書中就進行了駁斥,恩格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說明,人與人之間無須通過暴力手段就會走向不平等,無論這種不平等是否是自愿形式,奴役終究是奴役。恩格斯還指出杜林對于不平等認識的狹隘性。平等并非絕對的好事,不平等也并非絕對的壞事。恩格斯認為,雖然暴力在某種情況下會產生不平等,但絕不能誤以為其是不平等的起源。社會發展,社會經濟也會隨之發展,社會生活中可能會產生不平等現象,意識上因此產生主導和從屬觀念。因此,應當根據歷史條件做具體分析。
二、《反杜林論》中恩格斯的平等觀
(一)真正的平等是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的平等
現代社會以前的任何時代,兩個不同階層之間是沒有平等可言的。平等只流行于統治階級內部,并非在多領域實行的廣泛的平等。恩格斯認為,資產階級的平等觀正是在此基礎上開始形成,無產階級也隨著資產階級的出現而出現。資產階級宣傳虛假平等,盡可能唆使更多人加入推翻封建地主階級的戰爭,實現資產階級一種僅限于其階級內部的所謂的平等。當資產階級真正成為統治階級后,無產階級便會受盡壓迫,政治、經濟等層面的真正的平等永遠無法實現。恩格斯指出因受當前資產階級社會生產力較為落后的限制,分配平等遵循的按勞分配原則仍局限于資產階級框架內,而在共產主義社會時期,就能實現按需分配,真正沖破資產階級的限制。
因此,自法國大革命開始,無產階級就十分重視公民的平等權,對資產階級提出要求,即在各領域擁有平等權,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抓住了資產階級的話柄:平等應當不僅是表面的,不僅在國家的領域中實行,它還應當是實際的,還應當在社會的、經濟領域中實行。”[4]他還在《反杜林論》中明確說道:“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5]在這里,恩格斯著重強調了現代社會的真正平等應是每個社會成員在政治、社會、經濟等多領域的實際的平等,是不分階級的平等。這無疑促進了無產階級平等觀的普及與發展。
(二)平等觀念是歷史的產物
恩格斯認為,任何階級的平等觀念都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它是發展著的歷史的產物。“平等的觀念……本身就是一種歷史的產物, 這一觀念的形成, 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 而這種歷史條件本身又以長期的以往的歷史為前提。”[6]資產階級社會的平等建立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商品所有者之間進行的等價交換即資產階級的平等。他們以商品為武器,廣泛拓展世界市場,將其他國家的經濟活動變為全球性的,將所有民族都卷入資產階級世界的漩渦,此時資產階級的商品便可以銷往世界各地。同時,還向世界傳播了本就不平等的資產階級平等觀。這種帶有階級局限性的價值觀為無產階級的平等觀提供鑒戒,無產階級由此意識到階級才是不平等的根源,只有消滅階級才能實現平等。
恩格斯指出平等并不意味著無差別,他曾說過:“抽象的平等理論,即使在今天以及在今后較長的時期里,也都是荒謬的。沒有一個社會主義的無產者或理論家想到要承認自己同布須曼人或火地島人之間,哪怕同農民或半封建農業短工之間的抽象平等。”[7]可見,恩格斯反對空談平等,要求結合時代和階級進行有區別的研究。平等觀是歷史的、具體的產物,在研究平等問題時,必須把不同的平等觀放在不同時代和階級中。此外,還要考慮在不同領域中平等內涵的差別,有些在道德上被認可的平等,在社會領域卻可能被認為是不平等。
(三)消滅階級是實現平等的根本途徑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階級的出現打破了人類的平等。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明確指出,超出消滅階級范疇的平等要求都將流于荒謬,因為階級本身就意味著不平等,無產階級必須通過消滅階級來實現和延續真正的平等。恩格斯的這一觀點得到了列寧的肯定:“如果不把平等理解為消滅階級,平等就是一句空話……恩格斯說得萬分正確,平等的概念如果與消滅階級無關,那就是一種極端愚蠢而荒謬的偏見……”[8]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還提出,如果無產階級的平等觀脫離現實社會,并未起到指導解決現實平等問題的作用,那就是沒有意義的。
資產階級的平等觀念雖然在形式和內容上與封建地主階級的平等觀念有所不同,但其實質是以新的不平等代替舊的不平等。資產階級僅僅消滅了封建地主階級,并未消滅產生不平等的根源——階級。無產階級察覺出資產階級平等觀的虛假性,適時提出自己的平等要求,力求打破階級限制,實現全人類的平等。因此,無產階級在資產階級提出消滅階級特權的同時,提出了消滅階級的要求。他們逐漸認識到只有消滅階級,進而消除階級間的尖銳對立,才是實現平等的根本途徑。無產階級的平等觀念產生并發展于資產階級平等觀的基礎上,此后,經歷了自發和自覺階段,不斷走向成熟。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的平等觀,就是無產階級的平等觀,不僅體現了他崇高的革命理想,而且同資產階級平等觀劃清了界限。
三、《反杜林論》中恩格斯平等觀的現實意義
(一)有力駁斥了西方“普世價值”的偽平等思想
近幾年,隨著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逐步提高,西方企圖在意識形態領域對中國實行干預,廣泛傳播“普世價值”的偽平等思想,極力促使人們把“平等”與“普世價值”聯系起來,最終達到以“普世價值”取代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指導地位的目的。所謂“普世價值”,無非是西方國家一貫鼓吹的“自由”“人權”等思想,他們宣揚的“平等”是被限制于資本主義民主、共和、憲政框架內的偽平等。“普世價值”其實就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西化中國的思想武器。任憑他們如何美化“普世價值”思想,都難掩西方敵對勢力的真面目。
基于中國存在的不平等問題和“普世價值”思想,一些居心叵測之人貢獻了“良策”。他們主張將儒學作為我國的指導思想,引領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一個服務于封建帝王借以維持個人專制統治的腐朽思想,怎可用于指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無疑是荒謬的。新時期我國思想、文化與世界交流更甚,在這樣的背景下,儒學不僅不可能適用于當代社會,用來解決中國社會公平問題,還會加劇兩極分化,激化社會矛盾。因此,面對泥沙俱下的思想浪潮,既不能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也不能采取“拿來主義”,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始終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全國人民努力奮斗奠定共同思想基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動力支持。
(二)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
《反杜林論》中恩格斯的平等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社會層面包含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實則統一于平等;國家層面中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民主保障平等的實現,實現和諧社會的必備條件之一是平等,而富強和文明則是在人們實現平等的基礎上共建共享;個人層面包含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人們在我國得到的平等為愛國和敬業提供動力,而人人平等是誠信和友善的前提。因此,平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部分,中國共產黨的所有理論都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平等觀,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反杜林論》中恩格斯的平等觀是馬克思主義平等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能夠助推經濟社會的發展,從而發揮先進、健康文化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強大精神力量。此外,它還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引領人民不斷向前,激勵人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要重視平等的重要作用,加強平等觀教育,使每個人都能樹立社會主義平等觀。當代全球化不斷深入,各種思想文化碰撞頻繁,則更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平等觀,大力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做到“四個自信”,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穩固的思想基礎。
(三)加快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樹立并統一平等思想尤為必要。為了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需要承認勞動者獲得其應得的合法收入,實行“按勞分配”原則。這一原則就恩格斯平等觀的最終目標而言,它體現了不平等;就現實歷史條件而言,它又是平等的。實行按勞分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由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繼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共享建設成果。而恩格斯的平等觀將繼續指導我們立足于中國的基本國情,結合時代特征把握平等思想,基于客觀條件推進平等思想。
恩格斯認為,真正的平等是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的平等,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社會、法治社會。這里的民主是指全體人民共同享有的權利,國家意義上的民主則是尊重多數人的意愿,保證少數人的權利。統治階級運用法律的方式管理國家就是法制,被管理者可以依法行使權利和維護自己的利益。通過研究恩格斯《反杜林論》中關于什么是真正平等的思想可以得知,要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人們在各領域就要有平等的地位。而這又需要有法制作保障,因此,現階段要在始終維護人民當家做主地位的同時,健全法制體系,只有如此,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才能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6.
[2][3]恩格斯.反杜林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1.
[4]恩格斯.反杜林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0.
[5]恩格斯.反杜林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6.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7.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0.
[8]列寧.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41.
作者簡介:
于乾,女,河南駐馬店人,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