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兵 應新洋 胡旭昶

摘要:本文從目前課程成績評定常見形式及存在的問題入手,根據《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培養目標,提出了過程化管理的課程教學模式及課程評價方案與思路,并給出了一組詳細評價方法。該方案以培養學生綜合程序設計能力為主要目標,通過過程化的管理手段與考核評價方法,促進學生注重日常過程化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與課程教學質量,為程序設計類及相關課程提供一種課程評價參考方案。
關鍵詞:C語言;過程化;教學模式;課程評價
一、問題提出
目前高校課程評價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傳統課程評定方式,通過期末考試成績,結合一定比例的平時成績來確定學生的課程成績。第二種,以論文或者其他形式的大型作業為主,結合平時作業或者測試的評價方式。這兩種評價方式都以終結性評價為主,過程性評價為輔,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很難真實反應學生的學習情況與能力。
1、期末考試方式,對出題教師有很高的要求,要出一份難度適中,知識點分布合理的試卷,出題教師必須對學生日常的學習狀況和效果非常的了解,否則很容易出現試卷偏容易或者偏難的情況。
2、論文或者大作業方式,由于形式靈活,教師很難把控學生作業的質量與獨立性,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上主觀因素明顯增強,評價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還不如比卷面考試方式更合理。
3、平時成績評價的依據少,隨意性比較大,不能真實反映學生日常學習的實際情況。比如作業的抄襲現象無法杜絕,評價依據有效性較差,平時小測試的數量有限,評價的數據不夠充分。
二、過程化管理的課程教學模式與評價方案
為了改善教學效果,提高課程評價質量,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工作上,提出了以培養學生綜合程序設計能力為核心目標,借助信息化平臺,注重過程化管理的課程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通過第三方的移動app教學平臺與學校的綜合實踐教學平臺相結合,通過信息化手段,采集大量學生日常過程化學習活動與學習相關的各類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建立相關的評價模型,從而實現高質量的日常過程化評價。再結合期末終結性的考核評價,從而形成過程化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并重的課程評價方案,如圖2所示,其中,k1、k2、k3、k4、k5為比例系數,筆者在實際的評價中分別設定為10%、5%、35%、10%、40%,總體上平時成績占60%,期末成績占40%。
三、課程評價詳細方法
1、過程化評價詳細方法
過程化評價包括課前預習評價、課堂評價、實踐評價三個方面,通過學生大量日常學習活動和作業相關的數據集進行評價。
課前預習評價以鼓勵為主,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預習實踐并正確,得滿分,不分先后,沒有參與的不得分。一個學期中隨機選取一定次數或者全部預習成績,作為過程化評價預習階段的評價依據。
課堂評價,主要是通過第三方移動教學平臺,通過日常簽到、課程資源使用情況、課堂教學活動、課堂小測試等環節進行綜合評分,由第三方平臺給出評價結果,作為日常課堂教學的評價依據。
實踐教學評價是過程化評價的關鍵。實踐教學主要以上機課實踐活動為主,課外實踐為輔,是學生綜合程序設計能力的重要體現。每次上機實踐,模擬ACM程序設計競賽,采用以完成案例的正確答題數量與答題用時相結合的排名機制,數量優先,數量相等用時少優先。每次實踐成績評價采用“排名賦分制”進行評價,根據競賽排名結果來確定每個名次的得分,并且分多個時間點分批進行評價,每次評價結果給與不同的權重值。從筆者的實踐經驗,評價時間可以選取課程2/3時間點、課程結束時間點、和實驗結束時間點(可以根據實際設定天數)。具體的實踐評價模型如公式(1)所示。
結束語:通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過程化管理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評價方案在筆者所在獨立學院得到了良好的應用效果。課程評價結果中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高度正相關,平時過程化評價成績與期末終結性考核成績整體的平均分差值基本在3分至7分之間,學生個人分差在10分以內的占比達70%以上,明顯優于其他課程的評價結果。
參考文獻:
[1]應新洋,劉慰.能力導向的應用型本科數據庫教學改革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5(6).
[2]范紅,吳怡之.“C 語言程序設計”趣味實例教學方法的探討[J].計算機教育,2009(10).
[3]蔣宗禮.以能力培養為導向提高計算學科教育教學水平[J].中國大學教學.2008(8).
[4]董志民,等.C 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福建電腦,2007(5).
基金項目:2018年寧波大學教研項目,2018年寧波市教育規劃課題,2019年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教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