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歷代書壇,以人品論書品者不乏其數。細究歷代書論,“人品”并不是評判“書品”的唯一準則,書品的形成是多種因素促成的。書品優劣的評判標準與道德范疇上的人品優劣有一定的聯系,但并不是必然聯系。書法家的學問、修養、胸襟等其他因素無不影響著其書法藝術水平。“書品即人品”將兩種不同范疇的審美概念畫上等號,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書法藝術審美準則。本文通過對專業技法的實踐和理論的思考,對人品與書品的關系進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人品;書品;歷史論證
【中圖分類號】J29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6-0091-02
在中國書法史論中,有關人品決定書品的論述,歷來已久。最早見端倪的是東漢揚雄的《法言·問神》:“彌經天下之事,記久明遠,著古昔之睧睧,傳千里之忞忞者,莫如書。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①②直至唐代初期,說者亦頗多。唐太宗以為“心正氣合,則契于妙。心神不正,氣則欹斜”。③歐陽詢有“心正則筆正”。至宋代,“人品決定書品”這一論述更為顯著。朱長文在其《續書斷》序中已明確以人論書的書學思想:“夫書者,英杰之余事,文章之急務也。雖其為道,賢不肖皆可學,然賢者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 ④其認為人品無論優劣都可學書,但品格劣者擅書者往往較少。此論述與歐陽修、蘇東坡的人品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南宋理學家朱熹則更是將書品與人品相提并論。朱熹道:“余少時喜曹孟德,時劉共父方學顏真卿書,余以字書古今誚之,共父正澀謂余曰:‘我所學者唐之忠臣,公所學者漢之篡賊耳’。余嘿然無以應,是則取法不可不端也。” ⑤由此可見,宋代人品決定書品風氣之盛。以人品論書品的傾向為何在宋代如此之盛,并成為當時書論中的主調?究其歷史原因,還真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
一、以人品論書品形成的歷史原因
宋高宗趙構《翰墨志》有云:“本朝是士大夫自國初至今,殊乏以字畫名世,縱有,不過一、二數,誠非有唐之比。” ⑥宋太宗重視書藝,大力倡導,開帖學之風;雖力挽狂瀾但最終未能使書苑脫去唐末衰陋之氣。書壇上的衰朽氣象,與當時宮廷雕琢浮華的藝術追求不無關系。為何會有此種氣象?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考究:其一,當時書壇之衰敗,實根于造藝人品性之“低劣”,而這種品性又是晚唐文人品性之“遺傳”。《宋史忠義傳》上說:“士大夫忠義之氣,至于五季,變化殆盡。”人品即已卑劣,藝品自然不高,這是“字學久而不振”的主要原因。其二,宋初廢除了科舉取士制度,人品本來不高的文人只能“以學書為事業”。從表面看,似乎有利于書法的發展,但其實不然。文人拘于學識不高,又疏于心性修養,故目中無主,“趨時貴書”是此時顯著現象。這是“字學久不振的”又一原因。其三,由于偏安局面而觸動了士人對國事的關心,此時氣節之風氣盛行,因此在書論中重視人品修養的現象十分普遍。在理學家和宋末文人的理論中顯現得尤為突出。朱熹、魏了翁的論書都將人品置于首要位置,故欲以人論書、以書及人,體現了理學家重道輕藝的本質。
二、非人品論書品的歷史論證
今日,書壇上以人品論書品者不乏其數。細讀《書論》,究其篇章。“人品”并不是評判“書品”的唯一準則。
在《書譜》中,孫過庭對影響書品的因素有以下論述:其一,書品與性格有關。“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為姿:質者則俓侹不遒……輕瑣者染于俗吏。” ⑦由此可見人的性格偏向導致書寫流弊的不同。其二,書品與年齡有關。“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⑧“人書俱老”無疑說明書品與年齡有一定的關系。其三,書品的形成是由主客觀兩方面所促成的。他說:“又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乖合之際,優劣互差。” ⑨五乖、五合之中,前兩項說的是書者的精神狀態、情感思想,指主觀方面的因素;第三、四項說的是作書時的外部條件,指客觀方面的因素;第五項“偶然欲書”是講主客觀相合的結果:心情既佳,筆墨精良,氣候宜人,由此創作的藝術作品無不暢情達意。
宋徽宗時內臣奉敕所撰《宣和書譜》二十卷中,評陸繕的草書:“大抵人心不同,書亦如此;顏真卿之筆凜然如社稷臣,虞世南之筆卓乎如廟廊之器,以至王僧虔之字若王、謝家子弟。是豈獨由升入之學?其性以成之也固有自矣。” ⑩可見其所謂“人心不同”就是指造成了書風多樣是因為個人的品格性情不同,所以有了各種奇妙的特點。然在品格性情之外,又要求提高自身文化修養,亦是極重視學問的作用。
姜夔認為藝術的最高境界是應與精神達到一致性。姜夔有:“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為姿。”由此可見,人的精神情感與書法最為貼切,在精神領域當中人的性情又對書法風格影響較大,而不是道德。雖然姜夔主張的“精神”側重于人的情感和性格,但是不能認為姜夔不重視技道并進的重要性。
細究歷代書論,由歷代書家論書品,可知書品的形成是多種因素所促成的。
三、人品與書品的辯證關系
書品作為一種藝術境界的品級,與道德范疇上的人品沒有必然的聯系,書家的藝術水平無不受到其學養、修養、胸襟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影響。由歷代書論中可知影響書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按照“人品即書品”理論思想,人品決定書品的邏輯必然推論出:凡是無名書者,就一定是罄竹難書的小人?凡是有名聲的書家,就一定是胸懷坦蕩的君子?書品一定等同于人品?人品就一定決定書品?當欣賞者總是以“人品即書品”的審美標準去衡量書家藝術作品時,會發現此理論存在一定的弊端與矛盾性。
金代的元好問,在其《論詩三十首》中針對潘岳的人格和藝術風格的不一致指出:“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他的詩句以“總失真”的絕對性言論將傳統的“書品即人品”的文藝評論完全否定。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一定要盡可能地還原其所處歷史情境,不可用思想道德作為評價藝術家的作品與成就的唯一標準。縱觀歷代書家,趙孟頫最具有典型性。南宋王室后裔的趙子昂,因入元做官成為“貳臣”,在世人看來有損氣節,屬于書家評論者所談及的品格低下的書家。但趙氏作為元代書壇上的領軍人物,行楷皆善,尤精楷書,并與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楷書四家”,可見,趙氏也可稱為書壇中的佼佼者。黃溍云:“今人臨二王書,不過隨人作計,如賣花擔上看桃李耳。若趙公乃枝頭葉底親見其活精神者,此未易俗子道也。” ?對趙孟頫的書法藝術是比較中肯的,趙氏臨摹并非只求形似,他通過臨寫求筆法和風韻,經過上溯古人,集眾家之長融會貫通,最終形成自己風格特點的“趙體”。但因歷代學書者喜歡用“書品即人品”的評價方式去看待趙氏的書法藝術,導致許多書者不喜趙氏的書風,以至于很多優秀的書法藝術被學書者忽視,不能被很好地繼承和發展。所以在一定情況下,“書品非如人品”是存在的,“人品即書品”的書學理論是有一定矛盾性的。
在書法品評過程中,欣賞者不能絕對地認為“書品即人品”,這種品評方式是不合時宜的。從儒家的角度看,要用“中庸”的思想思維方式來品評書法藝術作品;從哲學的角度而言,要用辯證的方法來對待“書品即人品”的關系,我們既要看到,“書品即人品”的合理性,又要看到“書品非如人品”的存在,學習優秀書家書品中經久不衰的藝術作品,不能因書家的人品低下,而貶低書家的書品,甚至完全否定書家的藝術成就;更不能因書家的人品高尚而無條件的推崇其藝術成就。與此同時,要增強自身的文化修養,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更要有對藝術追求的勤奮探索精神。作為新時代的學書者,要努力爭做“人品高,書品亦高”的書者。
注釋:
①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1979年版,第2頁,第117頁,第318頁,第147頁,第367頁,第130頁,第129頁,第127頁,第178頁。
?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頁。
參考文獻:
[1]王鏞.中國書法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3]馬宗霍.書林藻鑒[M].北京:文物出版社,1884.
[4]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5]陳既方.書法美學思想史[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1994.
[6] 《書法》雜志編輯部.書法文庫:名家講堂[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
[7]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8]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9]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0]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1]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2]白謙慎.傅山的世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13]白謙慎.與古為徒和娟娟發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14]邱振中.身居何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15]叢文俊.書法史鑒:古人眼中的書法和我們的認識[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郭鵬云,女,漢族,山西臨汾人,寧夏大學,碩士,研究方向: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