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晶晶
摘要:在科學區域活動中,教師應為幼兒提供更加豐富多樣、可操作、可探究的活動材料,才能激發幼兒對科學知識的探究興趣,滿足幼兒探究材料的好奇心。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和案例分析法,梳理了A幼兒園科學區活動材料的現狀,表現為:中大班均設有專門的科學區,小班基本無專門的科學區;各年齡班數學認知類材料較多;多數班級材料擺放較為有序,少數班級較無序、不完整;材料投放依據多樣,各班級均以主題活動和領域活動目標。分析了A幼兒園科學區活動材料存在的問題,如活動材料封閉性投放強、開放性不夠、幼兒與材料互動不夠積極和在幼兒與材料互動時教師介入過于頻繁且介入效果低下。最后提出提升A幼兒園科學區活動材料有效性的建議,包括:投放趣味性的材料,激發幼兒探究興趣;投放開放性的材料,引發幼兒多樣的探究;投放生活化的材料,鼓勵幼兒關注生活中的科學;投放自然性的材料,節約科學探究的材料成本。
關鍵詞:幼兒園;科學區;活動材料;投放策略
1. A幼兒園科學區活動材料的現狀
活動材料是幼兒園有效開展區域活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幼兒自主活動和游戲的物質支柱,是連接“教師教”與“幼兒學”的重要紐帶。區域活動具有開放性和自主性的鮮明特點,能為不同能力、不同興趣和需要的幼兒提供豐富性、多樣性、趣味性、生活性、適宜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動材料。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通過自主選擇、自主操作、擺弄和探索材料,并與材料積極互動,從而獲得語言發展、社會交往和探索操作等各項能力的發展。科學區活動材料是培養幼兒數學認知與科學探究等科學學習能力的重要基石。因此,在科學區投放豐富和適宜的材料已成為幼兒教師的一項常規性工作。
2.活動材料封閉性投放強,開放性不夠
材料是教師在各活動區中進行“教師教”‘與“幼兒學”的重要紐帶,是影響幼兒是否產生興趣從而與之進行積極互動的重要因素。多數調查證實,幼兒一進入活動區,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尋找自己想玩或者能玩的材料,并與材料互動的行為平均高達96%以上,可見活動區中活動材料對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區域活動開設的主要目的在于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來自主選擇、自主操作、自主管理活動材料,從而獲得相關領域關鍵能力的發展和相關經驗的積累。其中幼兒的自主性可以通過選擇喜歡的活動區和感興趣的材料來體現,更主要的還是體現在幼兒能夠控制材料操作和探究的不同玩法。因此,教師對材料開放性與封閉性程度的設計會直接影響到幼兒對材料玩法的控制程度,毋庸置疑,科學區材料的封閉性程度越高,幼兒玩法越單一,幼兒受束縛較大,對材料控制力低,幼兒只能對其重復操作玩法,探究結果唯一,這就勢必使得科學區活動枯燥無味,久而久之,幼兒就不愛玩了,如高結構化材料就是封閉性材料的典型代表;反之,開放性程度越高,幼兒玩法越多,幼兒有較高的控制度,探究也比較多樣,幼兒當然也會越喜歡。
3.投放生活化的材料,鼓勵幼兒關注生活中的科學
科學這門學科的深奧性和抽象性與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之間的矛盾決定了教師在投放科學區材料時應盡量聯系幼兒的日常生活,應建立在幼兒己有的生活經驗之上,以易于幼兒更好地接受科學知識,進行探究活動,增加幼兒的探究興趣。將材料生活化具體表現為兩點:一是投放生活化材料,二是創設生活化情境。
首先,教師根據教學活動目標投放一些生活化材料。例如,在科學區為了讓幼兒了解磁鐵吸鐵的特性,教師以幼兒熟悉的生活場景“蝴蝶飛飛”的形式來體現出來,幼兒既有興趣又習得了新科學知識。又如教師為了讓幼兒熟悉雙向排序,在科學區投放了“萬達影院歡迎你”的材料,以幼兒熟悉的看電影這種生活經歷來幫助幼兒對知識的學習等等。這種將材料生活化的方式激發了幼兒的興趣,也易于幼兒接受和理解科學領域知識。
其次,教師鼓勵和引導幼兒在科學區的探究活動中自主創設熟悉的生活化情境。比如,幼兒在練習按群數數,材料是若干個積木,每包有5個積木,幼兒以買賣糖果(一個積木代表一顆糖果)的情境進行學習,幼兒A問:“你要買多少顆糖果?”幼兒B說:“10顆”,然后幼兒A便拿出兩包積木給幼兒B。又如,幼兒把印有數字的卡片當成“人民幣”來進行超市加減運算,幼兒C拿著10塊錢去幼兒D那里買了一條魚,一條魚5塊錢,幼兒D便找回了5塊錢(拿回了一張印有5的卡片)等。
4.投放自然性的材料,節約科學探究的材料成本
首先,廢品回收材料的利用。比如,某班投放了各種各樣的塑料瓶蓋,幼兒可以對其進行顏色分類、按規律排序、按數取物、按群數數等多種玩法,玩了一學期都沒有怎么壞掉,最主要的是幼兒玩都玩不厭。又如,一次性杯子,幼兒可以用它制作成聽筒,了解聲音的傳遞,還可以一一對應、點數、按數取物等等。
其次,自然界純天然材料的利用。比如,教師為了讓幼兒認識各種各樣的石頭,便去自然界采集了各式各樣的石頭;又如,為了讓幼兒了解樹葉的脈絡,教師便去室外拿回了一些樹葉投放在科學區,讓幼兒觀察等。
可見,無論是廢物回收材料還是純天然材料,他們都可以以最少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來實現其最大價值,也符合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結語:
總之,投放適宜的材料是幼兒園科學區活動中的一個關鍵環節。材料是幼兒的隱性教師,是教師的施教好助手,是連接“教師教”與“幼兒學”的重要媒介,是科學區活動順利有效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要想在科學區活動中獲得有效發展,教師需要投放趣味性、開放性、生活性和自然性的活動材料,不但可以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豐富探究方法、易于幼兒理解,而且還能減少成本,以最小的消耗實現其最大的教育價值,引發幼兒自主與材料產生積極地互動,幼兒也能在與材料互動的過程中快樂地體驗探究過程,并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師只有在科學區投放適宜的活動材料,才能豐富活動其教育價值。